2009-02-22 13:10:26夢天使

演講、作文,都活在真實生活裡!

如果說,文學真的是一種陪伴,基測,就是孩子們生命裡最需要我們陪伴的重大關卡。
很多老師因為愛孩子的緣故,常常試著為孩子們猜題。
創作坊的老師們,深知猜題,只是把決定權交給一個我們並不確知的「別人」,更重要的是,要協助我們的孩子,從再日常不過的真實生活中,撿拾出與眾不同的「感覺」和「見解」。

開學第一堂課,讓孩子們上台自我介紹。
所謂的自我介紹,不是只講一些準備好的話,還包括自己的臉、自己的動作、自己的神情。
為孩子們選擇一個再儉素不過的議題----〈我的吃飯經驗〉,看看孩子們如何在人間煙塵裡,找到不一樣的自己。

所謂的「演講」,在題目限制裡,必須界定出清楚的議題。
有人認為飲食需要變化,天天魚翅、鮑魚,吃太多,重複太多,沒什麼意思;有人則認為,無論吃什麼,都要活在那個瞬間,感受飯粒一顆顆的飽滿。
議題設計好之後,別人要怎麼感受呢?
這時候,要經驗分享,把它講得非常有趣,最後,再提出結論。

我希望,創作坊的孩子,在每一次上台、每一次寫作文,或只是每一次難得的心情分享,都學著在最基層的生活現實裡,找到充分的、只屬於自己的觀察和體會。
準備時間只有一分鐘。
這種上台練習,不是要訓練孩子們成為專家,藉著這個報告成為一個「美食達人」,足以讓聽講者跟著你成為一個懂得吃飯的人;而是要讓孩子們呈現自己。即使上台扭來扭去,那也是自己,我們的每一分鐘,都在呈現自己。
任何的議題設定,只是一個媒介,最後都是「自我呈現」的橋樑。
也許下次要發表的是,談一個國家需要什麼元首?不一定,創作坊的教學精神,就是希望孩子們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層次,呈現出真實而有見識的自己。

孩子們的分享最初,多半從校園生活延伸而得。
☆白心園:用午休的小遊戲打破忙忙碌碌的學生生活,這是單一事件,接著你要有一個普遍說理→生命可以在每一個小細節裡找到開心的地方;開心使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更柔軟了。
☆黃自誠:東興國中便當難吃,別的同學,尤其是林子傑來搶媽媽愛心便當(老師碎碎念:林子傑占比重太多,要精確審題)
陳佩宜:→吃飯時間同學一起聊天→這世界因為團體而感到溫暖;再緊湊的生活,也可以找到一些縫隙,讓自己快樂。
☆丁柔筑:吃飯時間,是一整天枯燥的生活中唯一的樂趣→再小的事都可以發現驚喜。
☆鄒宛庭:吃飯無聊,講笑話,太激動,同學噴飯→面對很多事情都不要太激動。
☆李佳臻:十分鐘吃飯,十分鐘聊天,十分鐘打掃,緊湊利用時間,吃飯變成必經過程,所以我應該多留一些時間吃飯→那不是普遍說理,所有精明的時間規劃,往往讓我們錯過人生中其實應該享受的瞬間。

家庭生活,常常因為這種檢視,讓時間停格,以致於那些理所當然的生活切片,一點一滴,浮出記憶水面。
☆何冠賢:阿嬤得了阿茲海默症,常常重複同樣的話題。每次在餐桌上都分享同一件事,但又有一些不同,覺得好笑,每道菜就特別好吃→用快樂的方式面對每件事,每件事都很完美
☆曾冠惟:我的父母親從小告誡我,煮飯給孩子吃不是義務,從三年級開始,他們訓練我和母親一起完成三餐準備工作,很有一家人共同黏合起來的感覺→父母不應該給孩子太多保護。
☆李祈旻:我們從小在家庭聚會、朋友聚餐的環境裡長大。大家都很會吃飯,飯碗一堆堆了一、二十碗,朋友的爸爸開玩笑地說,下次每個人帶個大碗公裝飯,才不會讓洗碗的人辛苦→小小的貼心,可節省別人很多心力。

到了餐廳,介入社會生活,孩子們的感慨就更深沈了。
☆胡瑋秀:同學聚餐時,因為家長在場,吃得拘謹→我們在任何時候盡量展現自己,不要過度包裝。
☆劉沛辰:我想吃咖哩飯,弟弟不願意,又不說自己要吃什麼,找了老半天,最後還是繞回第一家→不表示意見的人,就失去選擇權,只能聽別人的。
☆林易萱:餐廳看到一個孩子很可愛,後來開始哭鬧,又看到他換尿布,就覺得吃不太下飯→對一個人的想法改變,原來可以這麼迅速。
☆彭凡毓:在鐵板燒用餐時,突然出現一隻老鼠,下次再也不去那家店→一個小小的疏失,就立刻摧毀之前所有的努力成果
☆徐明慧:用餐時,服務生端湯不小心燙傷同學的手,說對不起→任何事要用心,才不會小事化大事。
☆謝欣容:在餐廳訂了一桌五到六千的筵席,菜色卻不對,直到離席才開口問老闆,才知送錯桌,老闆道歉→要用心才不會出錯,出了錯,就要誠心向對方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