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海的時候》龍應台
◎是與非,像雨水不小心滴到墨,一片模糊,看不出界線,只剩下個人立場
的選擇。黑和白的概念被抽掉,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個灰色混沌區中攪拌,理
直氣壯地發生,大刺刺地存在。
◎大量的亞洲少年被送往國外就學,所凸顯的不是國際化的多元含意,反而
是亞洲本土教育文化基礎的不健全,反而是強弱文化的對比與一元化的繼續。
◎堅持本土和傳統重要,不是出於狹義的民族主義,而是希望比較弱勢的文
化傳統不至於被全球化統一,被現代化淘空,從而保持世界的豐富多元。
◎當執政者宣布要將別國的語言拿來作自己的官方語言時,他對於自己國家
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之所趨,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呢?
◎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 ─
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歷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如果電視是一種文化指標,那麼台灣目前二十四小時播報國內新聞,把自己
放大到鋪天蓋地的肚臍眼自我沉溺現象,不只是國家落後的象徵,已經是文化
的變態。人們容許電視台徹底剝奪自己知的權利,保持自己對國際的淡漠無知
,而同時又抱怨國際不瞭解台灣的處境,哀嘆自己是國際孤兒,不是很矛盾嗎?
◎「全球化」,就是使你「客舍似家家似寄」。
◎本土化是反抗中國文化的沙文主義,但絕不是讓另一個文化沙文主義來取代。
◎喊「去中國化」口號的人,把重點放錯了地方吧。「反抗中國文化沙文主義」
,要「去」的不是「中國文化」,是「沙文主義」。
◎文化是大河,吸納無數支流的湧動,河裡有逆流、有漩渦、有靜水流深之處,
有驚濤駭浪之時。不歇止的激盪和衝擊形成一條曲折河道,就是文化。文化不是
一塊固體,無法被「一言以蔽之」地描述為封建霸權或者精英文化。
◎一個文化若是沒有自己獨立的國際觀,就是一個附庸性格的文化。
◎我向來反對的不是對歷史的修改或翻案,而是不經深刻論辨、不透過社會共識
的改史,我反對的是利用民粹、使用權力、「橡皮擦主義」的粗暴修史。
◎國際化,是對於國際有深入的瞭解,掌握知識,從而發展出一種與國際溝通和
接軌的能力。
◎國際化的意思,不是把自己淘空,更不是把自己的內容換成別人的內容。道理
何其簡單:誰要你模仿的、次等的、沒有性格沒有特色的東西呢?
◎在全球化排山倒海而來時,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到底我們找不找得到鐵軌與鐵軌
銜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舊的跟新的那個微妙的銜接點;必
須找到那個點,才可以在全球化的大浪裡,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吧。
◎所有的文化,都是歷史的一個事實。~ 陳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