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聆樂的美感經驗
《閒談聆樂的美感經驗》
音樂一直是我每天生活的背景聲音。自年輕時起,只要在家,沒有特殊的干擾,都一定打開音響享受各色各樣的音樂,不管黑膠或CD,隨性抽取當下想聽的作曲家、指揮家或演奏家。有時為了深入某件作品,就會專心一意集中精神聆聽,重複一遍兩遍無數遍直到聽出苗頭,於是便似勢如破竹,整首曲子的意義和情感波濤在一氣呵成下完整領會。遇到種情況往往會同時做筆記記下心得。
但有時候將音樂當作生活背景時,常常某段旋律或曲子會突如其來直通靈犀,無緣由地深深感動起來,於是瞬間進入了作曲家或演奏者的內在心思中與之共舞。這一生的聆樂經驗中,有好幾次這樣的體驗幫我融入音樂而一無隔閡。
記得最早的一次,還是卅來歲的年紀,剛成家住在學校附近的平房宿舍。有一天下班回家,才走到住家附近,聽到家中傳來的音樂,是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想是內人先到家播放的。就在住家所在的小巷子中,突然感受巨大的震撼,鄭京和與樂團合奏的旋律完全滲入我的血脈中,曲子與我的存在當下融為一體。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我知道音樂不是假的、想像的,而是具有血肉般的真實存在。從廿歲左右到現在,第一次直入音樂的核心,知道音樂與藝術無負於我,它們真真實實給予了生命的實相。從此,我切切實實知道音樂是有意義的,如同我後來深入接觸福特萬格勒的音樂時所了解的意義。
很多音樂家的作品,就是經由這樣突如其來的美感經驗得以透徹領會。
最近的一次經驗則是在幾天前。當時我翻出一疊俄國鋼琴家尤季娜的CD,心想,好久沒聽她的演奏了,試著再聽聽看有什麼新的體會。老實說,尤季娜剛硬如石的觸鍵在我這微有瑕疵(微弱的哼聲雜訊)的音響系統上頗難討喜,聲響往往顯得過於剛亮甚至刺耳。不過我就這樣一路從巴哈、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作品隨興聽下來,似乎都沒有令我心動的。就在貝多芬的29號鋼琴曲之後,來了布拉姆斯的間奏曲 Op. 118,突然間其中的第二號,那琴音一聲聲敲中我的心弦。天啊,這位追求音樂如苦行僧般的音樂家,這位以剛鐵般的意志追求音樂與生命精髓的鋼琴家,居然在這首短短的間奏曲中吐露了內心深深隱含並忍受的生命苦難,有些地方的琴音直如刺戳十字架上耶穌袒露的胸膛,令人不禁熱淚盈眶。
這首 Intermezzo Op. 118, No. 2 無論在肯普夫或巴克豪斯的演出中,都沒有如此深刻沉重的生命厚度。奇怪的是當我一再重播這首曲子時,當初心如刀割的感受似乎蕩然無存,好像隨著那段時間流逝消失。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感經驗,它不是我們求來的,其降臨就像上天的恩寵或靈感一樣,讓我們在某個日常生活的缺口、某個生命的瞬間毫無隔閡地親臨、親睹某種生命實相;而我們不能苛求,只有感恩⋯⋯
上一篇:論基東·克萊曼有待商榷的觀點
下一篇:重聽季雪金的幾點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