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1 19:08:38Katle and Joe
浪漫主義的極致!——聆聽肯納佩茨布許的布拉姆斯三號
Green Hill 黑膠,肯納佩茨布許,布拉姆斯三號
忘了在哪裡看到的,福特萬格勒說他曾去聆聽K的指揮,發現K比他自己為人詬病的慢速還要緩慢。我一直覺得,這個 “K” 就是 Knappertsbusch。
第一次聽肯納佩茨布許而有感覺,還是相當晚近的事。當時記得是聆聽他的布魯克納(忘了第幾),直覺得是一種浪漫而濫情演出,簡直是浪漫到極致。而這回在〈古殿音樂喫茶〉聆聽他的布拉姆斯,更覺得他是隨興浪漫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但,就在這其中,讀到了他個人風格之外的另一層時代意義:配合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奢靡藝術風格——如克林姆特(維也納分離派,見圖)——和20世紀的精神分析病理學,以及兩次大戰的洗禮,最後所呈現出來的扭曲變形、處於救贖邊緣的「人的破碎形象」!
於是,一下子,肯納佩茨布許的藝術特色凸顯出來。他不是如福老給予整體完整性的藝術家,而是指出我們墮落和頹敗的實際面貌:過度的自虐、自淫,對人的存在情境的一種純感性、純美感的唯美陷溺,以美感角度來對待人類的病徵。
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7月20日希特勒遇刺未遂,8月1日蘇軍逼近華沙,8月25日巴黎解放,9月4日安特衛普解放;德國正面臨全面的潰敗。 而這場在是年9月9日,於巴登·巴登指揮柏林愛樂,作為廣播播放節目的演出,似乎難掩德國在這局勢下的惶惶人心。
我似乎在音樂裡看到毀滅前的放縱,如帕索里尼的《索多瑪120天》,以及其中極端病態的納粹美學。
或者說,像傑克梅蒂的雕像,呈現完全孤獨無依近乎解離的現代人(見圖)!
這樣來說,他是不是在某方面代言了存在主義?!
__________________
肯納佩茨布許的布三 / 柏林愛樂 / 1944.9.9
(聆聽筆記)
第一樂章:
拍子厚重
第二聲部突出
交錯繁複
糾結:一個聲音餘音未了另一個聲音出來,聲音交疊
速度不穩多變,抽搐
音樂織體的層次不乾淨、不乾脆
神經質的速度
魔幻的時空
他把時空模糊了,形成一個詭異的音樂時空
20 世紀抽搐的靈魂
不安、疑懼
對意象中錨錠的打底部分疑懼
直是亂世中的音樂
翻騰、掀揚
非常注意心理描述
屬於精神分析的音樂
甚至可以說,更有一種所謂的“納粹病態美學”
充滿悲劇意味
結尾如巨人薛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
第二樂章:
田園抒情
黑管,弦樂即隨,陰沈地回應
一種神經質的安撫
直接觸摸到心臟的瓣膜
在抒情田園裏頭幽暗的部分仍有不安的靈魂顫動
一步步帶我們探索進入
與之共處、共舞、共醺然
這美好的奇幻之境,人間各種苦樂融會在一起
一起進退、進退
偶有停下凝諦的片刻
之後再重新共舞
予以深深看穿、看透
思慮之慢慢鬆手、放開
讓它離開
向那完美的生命告別
第三樂章:
生命疑惑的探尋之旅
充滿迷人的風景和情愫
一波波旋風般的蠱惑
彷彿迷人而陰蘊的森林
在裡面享受、逗留、徘徊
法國號再帶出主題
一遍遍勾懾人心、呼喚人的靈魂
低音部的撥弦似不停休的腳步
弦樂合奏迷惑的主題
抽動人心
合奏結束,把蠱惑收起來
第四樂章:
低音大提琴開始
導引的序奏
等待出發
銅管帶出主題
猛烈的齊奏,向上向前的旋律
齊奏,撕裂的效果
一種誇張的速度和強弱
一種不合調的強化
突兀的
弦樂撕裂效果
齊奏——攀爬、往上、往高峰
悲劇意味的合奏
無論順逆與否的奮鬥
一陣陣波濤
將我們帶向何方?
克林姆特,吻,1907/8
傑克梅蒂,行走的人
帕索里尼 / 索多瑪1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