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13:46:35Katle and Joe
半場日出半場雨,道是無琴卻有情?——齊伯絲坦台北演出記
Lilya Zilberstein
《琴鍵上的旅人-齊柏絲坦 》/2017/5/16,國家音樂廳
曲目:
李斯特
〈奧伯曼山谷〉,選自《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作品160之6
〈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104號〉,選自《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作品161之5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選自《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作品161之7
........................
舒曼 《小故事曲集》,作品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懷著商榷的心情來寫這篇聆聽心得;或許樂友可以從中看出我誤聽之所在⋯⋯
非常歡迎切磋指正。
李斯特的《巡禮之年》,我沒聽過這麼宏偉壯麗並繁富如一座思想迷宮的巨大建構。
第一首演奏完,內心禁不住大喊 Bravo! 幾乎想立刻站起來鼓掌喝彩。
接下來第二首、第三首都讓人驚嘆不已;聽過禁慾式的,也聽過虔敬莊嚴的,但沒聽過如此舒放狂喜的巡禮之年;幾乎把日月星辰都兜到懷裡了!
但是下半場的舒曼,好像忽然間顏色黯淡下來,巨大的對比動態消失,琴音似乎在均一的範圍內振盪;中高音晶亮的特色不見了。所有的聲音似乎全溶在泛音共振的氛圍裡,舒曼那有稜有角、突兀崢嶸的面貌融化在曖昧不明、隱晦不露的渾沌裡。
難道、難道齊伯絲坦失算了嗎?還是因為我懷著先入為主的概念,而無法進入齊伯絲坦所形塑的舒曼內心的愛情煎熬與翻騰裡?
後來讀焦元溥對齊伯絲坦的訪談中,她談到這件作品時說:
「⋯⋯這次同樣要帶來台灣的舒曼《小故事曲集》(Novelletten, Op. 21)⋯⋯這八曲加起來不僅長達五十分鐘,每曲更都有複雜想法。如果要忠實表現譜上的力度變化,那已經足以折騰死人,這還不論其中極其豐富的幻想與情緒變化,主題發展簡直不可思議。舒曼在此常常不經轉調,就讓下一段落直接在下行三度處出現,立刻換一個調。這乍看突兀卻言之成理,因此我必須透過聲響和音色來創造連結,而這又增加了演奏的難度。」
(俄羅斯到德國,漢堡到維也納-齊柏絲坦行旅 / 文 · 焦元溥)
是這樣麼?因為聲響和音色的同一性(?),造就她迥異於他人的手法?我不知道。
不過,一天半後,我有了另一個想法。
李斯特和舒曼,本就是不一樣的音樂家,那我怎麼要求鋼琴家以同一種方式去演出?
根據資料,《小故事曲集》是舒曼在和克拉拉的愛情修成正果前,獻給克拉拉的作品。那其中必然是他倆戀愛過程中,屬於舒曼的心路歷程。戀愛中的人,心情起伏七上八下,而且無理可循。或許,這是本件作品在外表上顯得凌亂破碎的原因。無論演奏者或聆聽者,都要付出極大的集中力來完成整個過程。因此,我稍稍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但願時間慢慢磨掉我的耳繭,待撥雲見天之日得以沈陷於作品之中。
以下是非常隨意而不完備、有些狀況下腦中一片空白的原始筆記:
_________________
【聆賞筆記】:
〈上半場〉:李斯特作品
一、〈奧伯曼山谷〉
落鍵平實
泛音,渾柔,圓
充滿感情
以及思慮和思考的過程
從內裡發出來的音樂
(有一個地方琴音交代出錯:踏瓣沒踩好)
高音也表現得圓渾
主題第二次重複,宏偉端莊
在一連串的激情之後
平和的第二主題出現
可以把人捲入的琴音
悲劇的結尾
低調結束
二、〈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104號〉
一詠三嘆的感觸
李斯特的感想和感動完全表現出來
可以想見,他必然懷著極大的喜悅和淚水閱讀佩脫拉克
齊伯絲坦—李斯特—佩脫拉克,三位一體
琴鍵上的手指彷彿會思考
每一次觸鍵,就是一次不一樣的樂思(念)
三、〈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
席捲的琴音
之後,繁複的主題導引從中滑出
強弱之間,變化驚險
接著,宏大的主題出現
抒情的主題
結尾:從陰鬱的心境走向天堂的樂(悅)音
激盪人心的,如攀高峰
一座宏偉的迷宮
(李斯特的音樂如巨大的謎團)
〈下半場〉:舒曼 《小故事曲集》
No. 1 in F major:
一開始,觸鍵平實、決斷
一下子就把握舒曼的特色
柔情處行雲流水
琴音依然渾厚,但比起彈李斯特較清明些
感覺上舒曼作品不若李斯特繁複
似較單純
是一個旋律接一個旋律的變化
不若李斯特有時幾個旋律交疊在一起
好像除了情緒起伏外
並沒有像李斯特那樣繁複的內心
其柔情變化在一收一放之間
No. 2 in D major:
呈現舒曼的特色:左手頑固重複右手的部分音符
舒曼的音樂比李斯特更為破碎、零碎、片段
No. 3 in D major:
這時感覺齊伯絲坦彈奏舒曼不及彈奏李斯特
似未把握舒曼的精神特質
稍稍美化柔化了舒曼
或將舒曼放入更陰渾的色澤中?
更有一種陰柔的特色
沒有其他鋼琴家演出的剛硬度
而是一種更渾沌不明的性格
就算明朗的琴音中仍有陰影
莫名的結尾幾個音
No. 4 in D major:
而幾個音莫名地開始
好像以渾圓而共鳴的琴音掩飾舒曼異常的心理
難道是不屬舒曼的舒曼作品演出?
以美化掩飾?
No. 5 in D major:
一開始即從狂喜和劇烈激盪的心情轉化
她的柔音踏瓣朦朧了舒曼的鮮明個性
我覺得她柔化了舒曼
給出了一個模糊的舒曼身影
她無法給予舒曼的立場一個解釋和解說
沒有彈奏李斯特時的思考性
這是舒曼的性格與創作特色:心理意識直覺地流動
並以同情抹去他的精神異狀
No. 6 in A major:
小故事是舒曼的心(愛)情故事
她找出舒曼心中暗藏的美好
但又感覺平掉了
No. 7 in E major:
旋律優美感人
出現比較單純的旋律和重複
No. 8 in F sharp minor:
立即接前曲,總結的高潮演出。
安可曲:Godovsky: Alt Wien (維也納之昔)
齊的演出平易感人,無論琴音或感情都呈現為一種自然的流動,似有意若無意,好像在我還未弄清楚前,水流就載著落花東逝。不著痕跡的演出,留下意猶未盡的餘韻。
試聽三家 "Godovsky: Alt Wien" 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