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2 20:19:56Katle and Joe

千利休──了生死的茶道


(L→R:分別為 熊井啟/田中光敏/勅使河原宏 導的影片海報)

千利休──了生死的茶道

這是觀看三部有關千利休的電影後,非關電影一點點感想。這三片依序是:1989的《千利休──本覺坊遺文》(熊井啟)、《利休》(勅使河原宏 ) 2013的《一代茶聖千利休》(田中光敏 )

照說,千利休之死是一回事,他的茶道又是另一回事。然而利休之死,無疑是這三部電影的關鍵核心,更不用說是利休生命的致命事件。
究竟他的茶道臻至什麼境地?這足以直視死亡的茶道是什麼?這三片都以旁敲側擊的手法影射利休的茶道藝術。

在田中光敏的影片裡,譬如還未掌大權的豐臣秀吉要求賜茶時,導演的重點放在茶前的冷粥和一粒梅子(),馬上把秀吉摔進兒時的貧困和母(祖母?)愛記憶中,之後喝茶的鏡頭上並未多所著墨。觀眾憑著先前一婉粥的感動,不知不覺主動賦予其後的茶極至的滋味。至於這滋味是什麼,全在觀眾的想像裡。

《本覺坊遺文》一片中,將士上戰場前飲了利休的茶,便懷著不畏死的精神勇赴戰場。這樣可以令人無懼死亡的茶味,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充滿了想像。而導演便利用這想像形塑利休茶道在我們心中仰之彌高的地位。

利休追求個人認定的極至之美:包括了茶室、器物、茶藝、和個人的生活行止。但是,為何有個人塑像之事?而且他也不甚介意?是否自承為美之王國的統治者、美之疆域的國王?且以此與王公大臣相抗衡?終至毀於或成全於豐臣秀吉之手?藉秀吉之賜死圓滿完成自己最高的心願,以死,而且是切腹,劃上完滿的 ending

面對他的茶道,飲者的生命情境必然因滋味變化而得到啟發、提昇和開展。就像我們面對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品一樣。

而他的死是否有似於梵谷,都是出於對完美生命的追求?那麼,他的死與他的茶道實不可分割。這樣來看,藝術唯有超出自己的範疇,進入實質的生命,才能成就它本身。否則只是在自己的圈子裡打轉的虛浮之美!

P.S.
* 
這主動追求並不畏死亡的行徑,讓我想起拉岡的"secondary death",一般譯為"二度死亡",我以為這樣的中譯會產生語意的混淆,或許"二階死亡"更近原義。它比我們一般的死,更豐富深刻。
*《本覺坊遺文》片尾,本覺坊飲完一碗茶後的神情變化,最是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