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手記】(三) 死神的敲打 / 開死神的玩笑
Sketch #1
〈生與死〉
因為有死,生才顯得可貴。設想沒有死亡的生命,或永生不死……就像沒有秋冬只有春夏、沒有冷,只有熱、沒有痛苦,只有快樂……這樣單向度的生命、單一化的存有,沒有多餘選擇的現象,人會變得貧乏、人類會變得貧乏、文化會變得貧乏…這才是真正的死亡。“永遠”兩字就是死亡。“一成不變”就是死亡。
有死陪襯的生命才是可以鮮活的,也因為死,生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死亡有哲學嗎?
死亡就是死亡,死亡哲學不是死亡;一如藝術就是藝術,藝術哲學不是藝術。
哲學不會幫助我們更深入死亡和藝術。
死亡除了經歷,不可探討。當我們探討,則仍在死亡之外。或許冥想可以幫助我們某種程度經歷一些,此外都是在外面繞圈子、滿足我們的求知欲而已。
我個人還是相信除了宗教與藝術(文學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我們稍稍一觸死亡的真相。
〈死神的敲打〉
外頭工地的打樁機,噠噠噠……吵了一天,像巨大的槍砲聲,外加唧筒的抽搐聲,合奏起來像死亡的行軍,招喚著亡靈在死亡強大的步伐下前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由簡單的四音動機,變化發展成四個雄辯的樂章。這工地傳來的死亡敲打,像只有兩隻鼓交叉的節奏變化,重複煩擾,從早到晚幾乎不曾停歇。唯有轉移注意力,或者午休時間、或幾秒暫停的空檔,讓我忘了那單調的節拍。像死神暫時休息打盹,或忙著招喚別的生靈。當他人遭逢死亡時,我是幸運兒嗎?這時我想到十六世紀英國牧師 John Bradford 說的話,是時他正目睹人犯被領上斷頭台,他說: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es John Bradford.”
面對被召喚的生靈,我想說: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看哪!這境遇,若非上天恩典,我亦遭逢。)
願與所有安息者同眠。
〈幻想〉
死亡不可預測,但冥冥中,人或許在潛意識或無意識裡,感收到死的訊息。
聽說,有人先一天將花園盆栽者理妥當,第二天一覺不起;有人先將人際關係處理完善:該拜訪的拜訪、該道歉的道歉、該感激的感激…過幾天突然病逝。似乎有不可言說不自知的預知。
這是有福氣的人。
最怕臨終時,一個人生來不好的習性、習氣不但未見改善還變本加厲,留給親人無限的遺憾。
對於生命的種種現象和結果,我們最終只有接受、坦然面對。人固然有偉大的一面,也有非常微渺的一面。我們必須同時接受這兩者;我們固非神,也不是永遠的英雄。英雄只發生在某個時刻和事件中,過了那特殊的時刻和事件,他恐怕大多時候跟凡人無異。
幼小時看電影,非常羨慕那些西部好漢,不吃不喝不睡、專事打擊壞人,但願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兒童不懂剪接,而除了遊戲玩耍,吃飯睡覺都覺得多餘,因此電影在他們腦海裡建構了一個想像中的完美天地。就像我小時候傾聽真空管收音機時,相信裡頭住著一群真實的小小人,專門表演歌舞給我們聽。
死亡對於我們的確是全然未知的。而我現在的書寫,恐怕有點像兒時看電影和聽收音機的幻想吧。
〈開死神的玩笑〉
也許死並不恐怖。
恐怖的是死帶來的可能之「痛」!
如果是安然的死,誰不樂意?
如果每個人得到保證能安祥死亡,那唯一難受的是割離這世界的一切,離開自己心愛之人、之物,以及對死後世界未知的恐懼。
假設沒有肉體的痛苦,死亡會更容易?或更難呢?
天知道!
若要好好面對死,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的活。
有的人讀《六組壇經》,得到許多智慧的啟發,進而應用於實際人生或商場,取得實際利益。我看完《六組壇經》只有一個感想,一個圭臬:
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過活;
不耍智巧,不玩花俏。
修行也是如此,沒有捷徑。而且,老實生活就是修行。
要成佛嗎?那就是老老實實……
末了,老老實實面對死亡這件大事。
生時老老實實生,
死時老老實實死。
或許可以在死前和死神開些玩笑。像我老爸,多次出入鬼門關,死神和他幾乎成了莫逆。這種交情,總可以彼此開開玩笑吧!在死亡的追逐遊戲中,互相使詐,像小孩子在玩捉迷藏或躲貓貓一樣!(見附註)
附註:以下這首詩寫於家父過世時,請參閱:追念先父 周慎行 先生 / 散文與詩
〈臨終〉
俏皮可愛的
死亡
總要假裝
嚴肅的樣子
老人已經不怕
不過
豈可輕易投降
── 還有一點時間
來玩朵貓貓的遊戲
他眨巴一隻眼睛
一下子睜
一下子閉
一笑一怒一癲一癡
逗弄死神卸下面具以返老返童的赤子相待
兩個天老地久的舊識
終於撫掌相視咯咯大笑
笑聲在老人澎湃起伏的胸膛裡
迴盪波動
最後留下
一臉捉狹的謎
(待續)
捷克(猶太籍)大文學家卡夫卡的畫作跟您很像,也是抗擊荒謬死亡的文字嘶吼、與線條的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