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3 20:31:58Katle and Joe

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是什麼乾坤大法? / 禪宗公案掇拾之十四


雪峰義存禪師 (西元 822-908)

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是什麼乾坤大法?/ 禪宗公案掇拾之十四

前一則公案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才寫成,不料這一次居然前後費時兩年。一年前就想提筆,但覺得未盡美善,雖然可言之成理,卻理路不太通暢,加以一整年大小病痛不斷,不得不拖延下來。直到最近再度思索推敲,似乎找到比較合理、並合乎評唱內容的說法,才敢於下筆,就教於各位方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峰示眾,云: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拋向面前,漆桶不會;打鼓普請看。』

第一次讀到這公案,心想:這師父像隔空抓藥,手法太神奇了!把大自然隨手一抓一搓,變成玉米粒這麼小,丟到眾人面前,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卻啥都不懂(葫蘆裡賣的甚麼藥)。好吧,老師父跟著火大起來,吩咐鳴鼓召集眾徒兒一同看個明白。
咄,這說的甚麼啊???

當然,這又是一則比喻的說法。
那麼,盡大地撮來的,是甚麼東西呢?

我們先岔開一下,瞧瞧別的例子。
撇開玄祕的宗教,且看看科學上,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 E = mc2 〉,不也是「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而發表當初,絕大多數人都不懂。

再看看生活上的另外事例:
最近看到電視上大陸央視主持人朱軍的談話,他提到出道前,父(母?)親曾對他說:孩子,如果你真喜歡的話,自己去掙,撿來的不是你的。」
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挑明了,修行靠自己。

碧巖錄這一則,圓悟禪師在評論裡提到:雪峰成道前
「曾三次去找投子和尚,九次去洞山那兒,到處弄漆桶木杓作伙夫,也只為透脫佛法一事。在洞山和尚那兒作伙伕時,一天洞山問他:作什麼?雪峰說:淘米。洞山說: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說:沙米一齊去。洞山說:大眾喫個什麼?峰便把洗米盆翻倒。洞山說:你學佛的因緣在德山和尚那兒。指令他去見德山。雪峰才到德山那裏,劈頭就問:宗門中百尺竿頭更上一層,還有我的份嗎?德山當下打他一棒,喝道:說什麼話!因此有所省悟。後來在鰲山被大雪阻擋,和同在一起的巖頭和尚說:我當時在德山棒下,就像桶底脫落一樣!巖頭訓斥說:你不明白嗎,從開好的門進入的『道』,不是自家珍寶;需是自己胸中流出,蓋天蓋地,才多少相符雪峰忽然大悟,向巖頭禮拜,說:師兄,今天我才算在鰲山真正成道。
()

說了半天,重點在鰲山悟道的緣由──巖頭的一番話。另一方面也點出了雪峰原是作飯伙夫出身,故會以漆桶作比喻。漆桶就是飯桶。在寺廟作飯給幾百人,可見飯桶之大。空桶裡烏漆抹黑,不知是否因此名漆桶。說漆桶不會,有點兒罵人如飯桶,啥都不懂。又可說,心性黑烏烏啥都看不清楚。而桶底脫落,那片黑底一掉,便耳聰目明了。故也可指未悟道前的心眼,如漆桶。(註二)

回頭看圓悟的評語中這一段話──「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需是自己胸中流出」──正是這個公案的核心精義。而雪竇的頌也清楚地點名了。只是我們還在門外時,瞧不出一點端倪,一旦跨過進門檻便豁然開通。他倆和公案裡的主人翁一搭一唱,表演雙簧,或跳著扣人心弦的探戈。不明就理的人看得烏煞煞;看出竅門就見他們進退之間絲絲入扣,一點都不含糊。

OK!
這個公案精義就在此──修行靠自己!自己努力得來的方是珍寶。

進一步(或,退一步)來看,萬事皆如此。從事任何行業,要有所收穫、心得或成果,都是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沒有不勞而獲的。不勞而獲就是撿來的,豈可長久。修行如此、創業如此,科學發明,藝術、文學與哲學思想的開創、莫不如此!

***
我們從頭來看看這一則公案在碧巖錄裡的提點吧:

原文:( 細明體是公案主文,標楷體是圓悟的唱。)

雪峰示眾云 一盲引眾盲,不為分外。
盡大地撮來如玉米粒大 是什麼手段?山僧從來不弄鬼眼睛。
拋向面前 只恐拋不下!有什麼伎倆!?
漆桶不會  倚勢欺人!自領出去!莫謾大眾好。
打鼓普請看  瞎!打鼓為三軍! 

釋意:
雪峰開示大家說:
一個瞎子要帶領一群瞎子,這可不是什麼例外的事啊!
(圓悟這評可是反語。用這一〝反〞來撥轉雪峰開示的〝正〞。在禪宗來說,誰開示誰啊?每個人作自己的主人、悟自己的佛!)

我一手把宇宙大地的道理濃縮成玉米粒這麼大

這是什麼手法啊?老和尚向來不玩弄花樣唬弄人的眼睛啊!

丟到你們面前
只怕您老人家丟不下呢!(這有兩重意思:太重丟不出來;或,丟不出東西)看你有什麼能耐!(或,就算丟出來了,又有什麼了不起!)

你們黑矇矇的眼珠看不懂
(你們這些飯桶不懂
)
別仗著自己了不起,欺負人家不懂。這行徑該自動出去挨罰。不要隨便怪罪大伙兒才對。

好吧,打鼓召集大家自己來看!

胡來! 幹嘛打鼓?打鼓是為了軍隊作戰(集體行動)才用的。(一、成佛開悟要抱著作戰的精神,不成功便成仁。/ 二、成道可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啊!哪是團體行動可以獲致的呢。)

圓悟的評批,一方面反詰雪峰的作為免得我們陷入文字的陷阱,另一方面讓我們好進一步反思雪峰的背後真意。其時雪峰苦口婆心,用激將法逼徒眾用自己的心眼、心力去探尋佛法,自己成佛,而且眾生皆可成佛,所強調的可不是集體行動。
而圓悟跟雪峰這麼一搭一唱,正好把那不偏不倚的核心底牌亮出來!

***
再看看雪竇的頌詩與圓悟的評唱:

雪竇說:「牛頭沒,馬頭回。」
指修行成道的人,對待層出不窮的意念,就如在船上看河流波浪的變化,任其起滅、隨它去變化,不予執著:一下子出現的牛頭隱沒了;一下子又冒出一個馬頭形狀的浪濤。可圓悟不肯就此罷休,還是要下筆修理一下雪竇 (不然,雪竇也顯得太著相了)

牛頭沒 閃電相似;蹉過了也
(圓悟唱道:像閃電般一下子就過去,來不及看到呢。)

馬頭回
  如擊石火
(
就像打石冒出的火花,才要看到就消失。﹝這話將修行境界硬往上推了一把﹞)

曹溪鏡裡絕塵埃
 
打破鏡來與你相見;須是打破始得。
(
啊,這兒可被圓悟逮著了。六祖在曹溪寶林寺講法,故以曹溪指六祖。而六祖有一名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應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雪竇說的是修行的一個境地,圓悟則探根本源頭,要打破這鏡子如六祖的偈所揭示的境地,才能佛性與自性相見,如他再次強調的:一定要打破才能得道啊!)
接著看雪竇下面的詩句


打鼓看來君不見
刺破你眼睛。莫輕易好。漆桶有什麼難見處!
鳴鼓請大家來看,諸位都看不見(嗎?)──
(
還看不見?﹝那不就跟瞎子一樣,甘脆﹞把你眼睛刺破。﹝這意思是棒喝、激將法;另一方面則意謂不是光憑肉眼來看的。﹞別粗心大意才好,我們的黑眼珠有啥不能看到的!﹝眾生只要發心努力,一樣可以見道成佛。﹞)
看到什麼?看清楚什麼?

註:這兒君不見也是君可見的意思,如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意思是難道你看不到嗎,其實是人人可見的。而且應與下一句連著:「君不見,百花春至為誰開。」﹞

百花春至為誰開
法不相饒:一場狼藉,葛藤窟裡出頭來。 
佛法不會辜負人的。只要努力,雖然過一場混仗,終究可以從錯綜複雜的藤蔓中脫穎而出!所以,百花春至不為誰開,那是天然的自性彰顯,本性啊!這自性、本性、佛性,遲早會出頭的!

***
最後回到碧巖錄這一則開頭的提示
垂示云:大凡扶豎宗教,須是英靈底漢,有殺人不眨眼底手腳,方可立地成佛。所以照用同時、卷舒齊唱、理事不二、權實並行;放過一著,建立第二義門,直下截斷葛藤,後學初機,難為湊泊。昨日恁麼,事不獲己;今日又恁麼,罪過彌天。若是明眼漢,一點謾他不得;其或未然,虎口裡橫身,不免喪身失命。試舉看:

這是本則公案的要點說明。指雪峰靈敏不凡身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維護撐持一個宗教……
「有殺人不眨眼般當機立斷的手法,才能當下成佛成道。這時能主體和客體雙雙泯滅
()、收與放的手段同時施展、道理和實務不分開、權變和一貫的原則齊頭進行;躐過究竟的第一義門(),建立方便的第二義途徑來接引眾生,以便直接砍斷糾纏不清的藤蔓,後進初學的人不容易會意。過去不懂,還情有可原;輕過一段時間到現在還不懂,可是天大的罪過。如果遇到明白人,一點都唬弄不了他;如果不是明白人的話,就不免橫躺在虎口,喪失性命了。」

雪峰示眾的公案,好比老師教學生,故意來個反將法:我教的東西你都不懂,幹脆自己去看!逼學生自己努力;如果不覺悟,不知道自己救自己,所謂天助自助者,還等老師來解悟,永遠成不了大器!

***
後記:
這一則公案,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斷斷續續前思後想、東轉西繞、幾進幾出,幾乎鑽入所有的曲折小巷,總算撥雲見日,看出一點眉目。當然,太陽下還有雲霧遮擋,不盡透徹。但願這一偏之見多少能讓些許陽光照亮此公案的一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一: 原文如下:
「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置漆桶木杓到處作飯頭,也只為透脫此事。及至洞山作飯頭,一日洞山問雪峰:作甚麼?峰云:淘米。山云: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峰云:沙米一齊去。山云:大眾喫個什麼?峰便覆盆。山云:子緣在德山。指令見之。才到便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云:道什麼!因此有省。後在鰲山阻雪,謂巖頭云:我當時在德山棒下,如桶底脫相似!巖頭喝云:你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需是自己胸中流出,蓋天蓋地,方有少分相應。雪峰忽然大悟,禮拜云: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在這則米覆盆傾的公案中,米喻菩提,沙喻煩惱。沙米一時去,既無煩惱,何須菩提。可見此時雪峰對禪理已有所領悟。但洞山尚不放心,故又問:大眾吃個什麼?雪峰毅然覆卻米盆的舉動,已具有得山的禪風了,故洞山認為他的因緣該在德山處。(摘自:山東美術出版白話本《圖解五燈會元》,p. 226)
最後一段圓明出版的《白話碧巖錄》的翻譯:雪峰豁然大悟,向巖頭禮拜,巖頭說:師兄今日才算是在鰲山真正成道。
我採用不一樣的斷句,根據行文習慣和語氣,改成為雪峰說的話,而有不同的譯法,並有雙重歧義:
(
)、師兄,今日才是我在鰲山成了道。
(
)、今日在鰲山,多謝師兄點撥,我才真正成了道。
再者,據查,巖頭應略長於雪峰。
禪宗公案用語多歧義,也是其迷人之處。

以下摘自【佛光大辭典
註二:
桶底脫
禪林用語。原謂桶之底脫落;禪林中,轉指達到大悟而絲毫無惑無疑之境地,猶如桶底脫落,桶中之物隨而洩地,不再留有任何殘物。碧巖錄第二十二則(大四八一六二下):「後到德山,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山打一棒:『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又與「脫底桶」一詞同義。P. 4625 

註三:
四照用
又作臨濟四照用。為臨濟宗用語,可釋為二義。
【一】據人天眼目卷一載,照,指對客體之認識;用,指對主體之認識。係根據參禪者對主客體之不同認識,所採取不同之教授方法,旨在破除視主體、客體為實有之世俗觀點。()先照後用,針對法執重者,先破除以客體為實有之觀點。() 先用後照,針對我執重者,先破除以主體為實有之觀點。()照用同時,針對我、法二執均重者,同時破除之。()照用不同時,對於我、法二執均已破除者,即可應機接物,或照或用,不拘一格。
 (Joe
按:據此,照用同時是指一件事或行為、經驗,既能觀照到客體,又能涵攝到身受的主體,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同時亦是主與客的區分泯滅了,即所謂主客雙泯。)
【二】據五家宗旨纂要卷上載,照,指禪機問答;用,指打、喝等動作,純粹指接待參禪者之方式。() 先照後用,先向參禪者提出問題,然後據其應答情況,或棒或喝。()先用後照,如遇僧來,師便打、便喝,然後問僧「汝道是什麼意旨?」()照用同時,即在或棒或喝中,看對方如何承當;或在師喝僧亦喝中,邊打邊問。()照用不同時,或照或用,不拘一格。P. 1783 

註四:
第一義門
指第一義諦、向上門。於禪籍中,常用以表示超越言語思惟之究極境地。反之,如離脫第一義門之根本宗旨,則為向下門,稱第二義門、第三義門,或稱第二、第三。P. 4760 
第二義門
即由向上之平等處,迴入向下差別門之教理法門。於宗門中,第一義門(向上門)多指真實絕對悟境的佛道究極之旨,或不執於世緣的上求菩提之修行道法;相對於此,方便權巧,假借名言而設立之教義法門,或隨順世情以教化眾生之菩薩行,則屬第二義門(向下門)。亦即以種種方法截斷眾生之惑障,以破除迷妄,導引趣向成佛得悟之道。其所用之教義、機法往往相對於第一義門之入理深談,而與「第二機」、「第二頭」同義,皆指捨離向上大機、第一義門,而迴入方便道之法門。同類用語尚有門庭施設、落草、老婆心切等。碧巖錄第五則(大四八一四四下):「理事不二,權實並行,放過一著,建立第二義門,直下截斷葛藤,後學初機難為湊泊。」p. 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