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還是不壞?兩個頭三個大!/ 禪宗公案掇拾﹝七﹞
兩個頭三個大/ assembled by Jo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巖錄第廿九則:
『垂示云:魚行水濁,鳥飛毛落。明辨主賓,洞分緇素。直似當台明鏡,掌內明珠,漢現胡來,聲彰色顯。且道為什麼如此?試舉看: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
隋云:「壞」
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
隋云:「隨他去。」
頌曰: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滯兩重關,可憐一句隨他語,萬里區區獨往返。』
「這個」或「者個」是指開悟後的本性、自性、悟性、佛性。
和尚問師父,到了世界末日,「這個」會跟著毀滅嗎?
他不知道重點在於:你管他會不會毀壞!
難道,這本性即使修成了,終會毀壞、不是永恆的,你便不修了?
那最終的真理只是曇花一現,你便不再追求了?
未得道者(得道者也免不了吧),言說思辨,動則得咎;任何一言一行必然露出形跡,就像魚一游動,水就渾濁;鳥飛不免掉落羽絨。但得道者知道魚是魚、水是水,鳥是鳥、毛歸毛,是什麼就是什麼,看得清清楚楚,既不攪混也不落兩邊。為什麼做得到呢?
大隋禪師看這問道的僧侶還有功利的計算、好像在乎那悟道的自性會不會消失毀壞,能不能天長地久一般保有;即使保有了,世界末日後還繼續永存嗎?
啊,八字還沒一撇,寶物還未到手,就在盤算以後的事,不就像伊索寓言裡,那擠牛奶的姑娘;她頂著一桶牛奶,幻想賣了牛奶買多少雞蛋,雞蛋孵出小雞後換得的錢買漂亮衣服穿,接著會有多少青年追逐求婚。不料心裡想著一個個拒絕時,跟著搖頭擺腦把牛奶打翻,所有願望都落空了。
求道亦然,唯有把握當下的努力和功夫。至於後果,不是現在想出來的,而是實際下功夫後才會有的呀!
既然這僧還落在『會壞,不會壞』這二元對立之境;既然有會壞的想法,那就順著這僧的說法,回答:
「會壞!」
「這麼說,要壞就讓它壞,Let it be!?」
「Yes, let it be!」
之後,又有和尚以同樣問題問修山主,
山主答:「不壞!」
那和尚又問:「為什麼不會壞?」
主反問:「為什麼和大千世界一起毀壞呢?」
修行是自家的功夫和體悟,怎可問人?
再者,壞或不壞都是執於兩邊,這兩頭同樣偏斜不正。
既然有人答「壞」,修山主自然答另一頭「不壞」了。
因為這兩個回答無論哪一個,都提示了重點不在壞不壞啊!
修山主的反詰,是要發問者自己反省壞與不壞的二分法,從中跳脫。
終而了悟,追求自性(覺性)和大千世界會不會毀滅是
至於雪竇頌裡「萬里區區獨往返」的典故,圓悟禪師的評唱中已詳加說明,於此不再贅言,就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查閱了。
(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