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樂札記 ● 向晚意黃昏──華爾特的布魯克納第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最早開始蒐集CD聆聽音樂時,華爾特指揮的版本就是不二之選。他是我第一位心儀的指揮家,從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馬勒,到布魯克納…凡是他指揮的曲子幾乎沒有遺漏過。長久以來,這麼多的音樂中,惟獨對他布魯克納第九不甚了了。
最近聽了華爾特1959年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演奏的布九黑膠唱片。聽出了以往聆聽CD片時沒有察覺的氛圍和意味。
許是黑膠播放時呈現的音域、音場要比CD顯得更為開闊厚實,表現得更為豐富;在這樣的條件下,傳達的形式和內容也更準確。
於是,我聽出了十分意外而屬於華爾特獨有的 ( 難道也是布魯克納在九號裡想要訴說的? ) 心聲──臨終前的告別。
二、札記內容:
依然是描述山光水色,但,是臨別心情所見。
華爾特將之詮釋為最纏綿動人的生命輓歌,如此堅實具體的死亡,而如此勇敢地面對。
想像:
序奏:最後一次啟程,出發做臨別的巡禮。
看最後一次日出──如此平實,它並沒有比生前任何一次日出更美麗,卻這樣令人感動著。
然後下山開始瀏覽上帝創造的湖光山色、種種綺麗萬變的風景。
帶著依依不捨的味道。
有陽光、有陰影、時而登高、時而拼搏,進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
第三樂章,顯示真正的告別。
陽光普照,但是,是夕陽。
在山巔沉浸於夕陽中的感覺──
既是夕陽,也是最後的日出。
面對夕陽,同時看到背後夕陽對面的天色大地。
夕陽沉落,卻依稀可見水面反射的亮光。(弦樂﹝小提琴?﹞的高音)
沉落後的平靜──陰影彼端傳來的訊息,若鳥鳴歌唱。
彷彿大海將我擁抱,死亡是溫馨的,似鳥兒與我繞舞;
或者山川大地逐漸没入陰暗中,但,仍有大地之母的溫暖胸懷擁抱著所有的生命。
出現的笛音彷若在死前、全然的黑暗前的某種預告:接著
忽有新的光明昇起。
面對死亡的謎,當然不可能全然揭穿,但他勇敢地面對,看到了某種在自己內心喚起、勾起的共鳴反應。千萬種情緒洶湧變化著。
死亡,是一種召喚──回歸和返家的召喚、
是掙扎、波濤洶湧起伏
是沉靜、平靜
旖旎
回顧
不捨
…
最後一次攀爬(攀險、攀岩),告訴自己:放心吧!
(一再地重複、猶疑、踟躕。)
回家的感覺,回歸上帝的懷抱,寧靜、平和。
隱約出現另一個積極的動機─→開始啟動。
而持續著最初的巡禮步履,不曾停止。
出現另一番迷人的風景──依舊風光明媚、萬物奇特多變:
這才是真正的死亡,最後的高峰,最後的
光芒四射。他見到了光,
銅管奏出的強光,
強光後面,一片寧靜的世界,一直是的平和世界;
出現祥和明亮的光。
(或可說,也是他理想的內心世界、自性世界。)
放下自己
進入幽微的境地。
(小提琴﹝弦樂﹞主奏,銅管伴奏,拉長的銅管聲宣告的…)
三、小記
Anton Bruckner,1824年-1896年。1894年九號完稿時年70歲,因健康欠佳,未能完成第四樂章。或可據此推斷,這首交響曲至少第三樂章不免有告老的意味吧。
Bruno Walter,1876 –1962。1959,過世前三年指揮的布九,時83歲,暮年中的暮年,豈無夕陽將逝之嘆?!──包括感嘆和讚嘆!
(Joe)
上一篇:《馬勒五號》的聆聽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