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4 20:53:40Katle and Joe

聽音樂會──阿班貝爾格,或,貝爾格阿甘四重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班貝爾格的告別演出,13/14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 第一天

散場後,我對同行的朋友說:好豐富的層次,而且每個聲部分明。
第一次聽到像交響樂的弦樂四重奏。
渾厚開闊。
是中音提琴造成的嗎?
似乎每個聲部的聲音都著重在其中音部份,
無論小提琴或大提琴。

音色完美無比,就像喝茶喝到〝著香〞的茶湯,
他們把甜包在聲音的線條裡...好
舒暢!

表達上顯得如此清晰,因此音樂的內容毋需猜謎。
清楚得像清澈的水底。
就算阿班貝爾格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都
清晰瞭然,毫不含糊。

我聽到耶穌最後充滿愛的遺言,聽到
阿班貝爾格綺戀的激情和省思



*** 第二天

安可曲和昨天相同,
連演奏的表現也完全相同,因此…
感動沒了。

安可曲完,我迅速離場,充滿著疑慮。
阿班貝爾格是頂尖的嗎?
聽說每天一定演練四個小時。

他們的確精準,and are very detailed.
連情感的激動都經過仔細的演練和計算,那種澎湃、激昂…
看似澎湃、激昂,卻飛揚不起來,似乎有一條鉸鏈鎖著。
這條鎖鏈綑綁限制了他們,算計得太完美,沒有一點空隙,沒有
情感和思想或想像飛翔的空間。
太緊了,根本不鬆;
容不下即興的發揮。
過於清楚,什麼都看到聽到了;
因此,什麼都沒了
海頓、貝多芬、貝爾格在每首曲子露一下臉,
隨即消失,
只剩浮在音符上的表演
──貝爾格阿甘

至於昨天舒伯特,似乎不曾出現。
因為,他不是這樣精於計算的人,無法被算計出來。



*** 第三天

阿班貝爾格成軍於1971。
那是什麼樣的年代?
李維斯托、拉岡、德希達…
結構和解構的年代。
而無論結構和解構,都賦予抽象符號、法則至高性。
意義被化約了、被抽除了。

是否在這樣的情境下,阿班貝爾格拓展他們的四重奏疆域?
部分觀眾沉醉在他們的形式魔法裡,這形式魔法是如此地蠱魅,
會讓聆聽者一度以為進入音樂揭示的內在世界;
其實,沒有內在,一切都是意符、音符…的變化
他們,欺騙了聽眾
而如此費勁的欺朦,豈是卅年後六、七十的人所能勝任?

這,恐怕是廿世紀後期最虛無的聲音
── 印證同等虛無的人類!



*** 於是

終於猜知我們社大的音樂老師
不去聽阿班貝爾格、以及
我打瞌睡的部分原因。


─── Joe




大貓 2008-07-28 02:00:22

我聽了高雄場,我覺得水準算高了,音樂的密度很高,張力很強,可惜少了一些情感的自由,不過ABQ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或許是現代音樂的桎梏造就了他們的這種風格,anyway我也站起來拍手拍到紅,只為向他們畢生的成就致敬。

版主回應
第一天我也站起來用力鼓掌很久,第二天.....
他們的水準沒話說,文章不過發抒自己的偏好...
他們把情感控制住,不讓它任意宣洩,其中的生命厚度和能量,也許更為強大...
2008-08-07 2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