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4 11:54:46Katle and Joe
關於奧登詩作《 九一之殤 》的討論﹝二﹞
..............Dive bar 內一景 ( 網路下載影片劇照,左為 Bob Dyla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Joe to Sharrow and Grace ●
謝謝兩位指點。
All the conventions conspire / To make this fort assume / The furniture of home;
這段詩句困擾我許久。阿陶掌握了背後的意思。
阿珞直接指出 fort 的意涵。
我把它翻譯成地下碉堡,有點畫蛇添足。
這首詩的許多背景我不甚了了。
譬如:第52街,究竟是什麼樣的一條街,它在1939年是什麼情景。
是否像台灣早年的中山北路,酒吧林立;或今日的台北東區,是高級消費區?
還有 “dives”,有人翻成下等酒館,我查了查資料,似乎是指比較低級的小酒館,擺設陳舊。
A dive bar, or simply a dive, is a drinking establishment (or sometimes a restaurant) with a dated or ramshackle appearance and atmosphere.
In a dive bar, the drinks tend to be cheap and of low quality.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ve_bar )
我猜測位於地下室,裡頭燈紅酒綠,煙霧 瀰漫。當初刻意翻成「地下碉堡」,事後想想還是去掉「地下」一詞。
碉堡有著「家庭是一個人最後的堡壘」的類似意思吧。
吧台後是一大片鏡子,所以說:
Out of the mirror they stare,
奧登移居的紐約,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鎔爐城市,所以酒吧裏各色人等、各國移民都有:
Each language pours its vain / Competitive excuse:
( 也許指廣播裡的各國語言,或引申指世界上各國的競爭。)
而美國要到1941年才參戰,1939年時還維持著中立的氣氛:
Into this neutral air / Where blind skyscrapers use / Their full height to proclaim /The strength of Collective Man,
當年只有紐約摩天大樓林立,Collective Man 是否 應指美國的熔爐社會?
或者,資本主義制度下,唯利是圖集體被金錢利益驅使的人?同時暗諷美國的中立是盲目的?
詩的豐富就在它的歧異性,作為翻譯的嘗 試,希望一方面能維持歧義,一方面能相當程度掌握其創作背景。
以奧登來說,則是實際觸發的情景。像 阿珞說的:
「他對描寫 general themes such as love,death or historical event 不感興趣,除非是他自已的獨特經驗 his unique experiences of one particular love affair, one person’s death or one set of historical events」
接下來:
The windiest militant trash
Important Persons shout
Is not so crude as our wish:
What mad Nijinsky wrote
About Diaghilev
Is true of the normal heart;
For the error bred in the bone
Of each woman and each man
Craves what it cannot have,
Not universal love
But to be loved alone.
From the conservative dark
Into the ethical life
The dense commuters come,
Repeating their morning vow;
’I will be true to the wife,
I’ll concentrate more on my work,’
And helpless governors wake
To resume their compulsory game:
Who can release them now,
Who can reach the deaf,
Who can speak for the dumb?
這兩段要如何了解呢?
我的想法是,奧登在酒館聽到酒客或廣播裡有頭有臉的人士斥罵希特勒 “The windiest militant trash”,覺得罵得不但不為過而且還不夠粗。
至於尼金斯基罵狄亞基烈夫的事,就不知詳情了。
坊間有《尼金斯基日記》是這位天才藝術家即將崩潰前的心靈告白,或可參閱。
可以想知,瘋子罵人我們還覺得罵得好,可見此人之壞。
接著對應開頭講到為何會有這獨裁怪物的產生,答案是因為缺乏「被愛」。
奧登提到的 error 讓 我想起柏拉圖的譬喻,記得在他的《宴饗篇》中,藉亞里斯多芬的口說過,人本來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後來分成兩半出生,所以出生後各自尋求另一半 ( 大意 )。
下一段,我從兩方面解釋:
這些酒館常客,晚上沉醉於麻痹的夜生活,
白天又精神抖擻返回職場拼命;
記得希特勒的納粹也是酒館起家;為納粹效命和為資本主義國家效命的是同樣的一批人。人民都是同樣被驅使、被利用的。
於是,奧登自問,要如何解救他們呢?
Who can release them now,
Who can reach the deaf,
Who can speak for the dumb?
這裡轉借聖經上,耶穌令瞎子看見、聾子聽到的聖蹟。
原想整理更周全再回信,想不到一連接到兩位的信,不得不趕緊回覆。
也是胡言亂語,隨便想隨便寫,其實和阿珞一樣抱著 ”very amusing” 的態度。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Joe to Sharrow and Grace ●
謝謝兩位指點。
All the conventions conspire / To make this fort assume / The furniture of home;
這段詩句困擾我許久。阿陶掌握了背後的意思。
阿珞直接指出 fort 的意涵。
我把它翻譯成地下碉堡,有點畫蛇添足。
這首詩的許多背景我不甚了了。
譬如:第52街,究竟是什麼樣的一條街,它在1939年是什麼情景。
是否像台灣早年的中山北路,酒吧林立;或今日的台北東區,是高級消費區?
還有 “dives”,有人翻成下等酒館,我查了查資料,似乎是指比較低級的小酒館,擺設陳舊。
A dive bar, or simply a dive, is a drinking establishment (or sometimes a restaurant) with a dated or ramshackle appearance and atmosphere.
In a dive bar, the drinks tend to be cheap and of low quality.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ve_bar )
我猜測位於地下室,裡頭燈紅酒綠,煙霧 瀰漫。當初刻意翻成「地下碉堡」,事後想想還是去掉「地下」一詞。
碉堡有著「家庭是一個人最後的堡壘」的類似意思吧。
吧台後是一大片鏡子,所以說:
Out of the mirror they stare,
奧登移居的紐約,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鎔爐城市,所以酒吧裏各色人等、各國移民都有:
Each language pours its vain / Competitive excuse:
( 也許指廣播裡的各國語言,或引申指世界上各國的競爭。)
而美國要到1941年才參戰,1939年時還維持著中立的氣氛:
Into this neutral air / Where blind skyscrapers use / Their full height to proclaim /The strength of Collective Man,
當年只有紐約摩天大樓林立,Collective Man 是否 應指美國的熔爐社會?
或者,資本主義制度下,唯利是圖集體被金錢利益驅使的人?同時暗諷美國的中立是盲目的?
詩的豐富就在它的歧異性,作為翻譯的嘗 試,希望一方面能維持歧義,一方面能相當程度掌握其創作背景。
以奧登來說,則是實際觸發的情景。像 阿珞說的:
「他對描寫 general themes such as love,death or historical event 不感興趣,除非是他自已的獨特經驗 his unique experiences of one particular love affair, one person’s death or one set of historical events」
接下來:
The windiest militant trash
Important Persons shout
Is not so crude as our wish:
What mad Nijinsky wrote
About Diaghilev
Is true of the normal heart;
For the error bred in the bone
Of each woman and each man
Craves what it cannot have,
Not universal love
But to be loved alone.
From the conservative dark
Into the ethical life
The dense commuters come,
Repeating their morning vow;
’I will be true to the wife,
I’ll concentrate more on my work,’
And helpless governors wake
To resume their compulsory game:
Who can release them now,
Who can reach the deaf,
Who can speak for the dumb?
這兩段要如何了解呢?
我的想法是,奧登在酒館聽到酒客或廣播裡有頭有臉的人士斥罵希特勒 “The windiest militant trash”,覺得罵得不但不為過而且還不夠粗。
至於尼金斯基罵狄亞基烈夫的事,就不知詳情了。
坊間有《尼金斯基日記》是這位天才藝術家即將崩潰前的心靈告白,或可參閱。
可以想知,瘋子罵人我們還覺得罵得好,可見此人之壞。
接著對應開頭講到為何會有這獨裁怪物的產生,答案是因為缺乏「被愛」。
奧登提到的 error 讓 我想起柏拉圖的譬喻,記得在他的《宴饗篇》中,藉亞里斯多芬的口說過,人本來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後來分成兩半出生,所以出生後各自尋求另一半 ( 大意 )。
下一段,我從兩方面解釋:
這些酒館常客,晚上沉醉於麻痹的夜生活,
白天又精神抖擻返回職場拼命;
記得希特勒的納粹也是酒館起家;為納粹效命和為資本主義國家效命的是同樣的一批人。人民都是同樣被驅使、被利用的。
於是,奧登自問,要如何解救他們呢?
Who can release them now,
Who can reach the deaf,
Who can speak for the dumb?
這裡轉借聖經上,耶穌令瞎子看見、聾子聽到的聖蹟。
原想整理更周全再回信,想不到一連接到兩位的信,不得不趕緊回覆。
也是胡言亂語,隨便想隨便寫,其實和阿珞一樣抱著 ”very amusing” 的態度。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Sharrow to Joe, III ●
耗子了解得一點不錯,”dive”是指一般的下等酒館
美國政府自1919年下令禁酒
不准製酒也不准賣酒
直到1933年才解禁
禁酒原意要糾正惡習改良社會
誰知起了反作用
歹人操縱了黑市
社會問題叢生
在禁酒期間產生了一種地下酒吧
並不一定是開在地下室
英文中只要指”黑市”都用”underground”一字形容
有時可在電影中看到那种下級營業處
門上都有個小窗口
來客能說暗號者才許入門
美國人稱那种下等黑市酒館”speakeasy”
紐約市當時是國際移民聚集的中心
各地龍頭地蛇爭權奪利
社會秩序極為紊亂
禁酒政策在紐約來說是徹底的失敗
阿陶去過紐約
不知可曾去過這 fifty-second St.
据說當年的52街不是一條”光明大道”
Auden喜歡評論政治或社會方面的問題
又常用非常激憤的語詞
但事過之後又有反悔之意
所以常愛更改舊詩
有些讀者深不以為意
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綱搜尋
”w.h.auden’s september 1.1939 analysis”
有許多頗有興趣的資料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頗有閱讀的價值
...........end
耗子了解得一點不錯,”dive”是指一般的下等酒館
美國政府自1919年下令禁酒
不准製酒也不准賣酒
直到1933年才解禁
禁酒原意要糾正惡習改良社會
誰知起了反作用
歹人操縱了黑市
社會問題叢生
在禁酒期間產生了一種地下酒吧
並不一定是開在地下室
英文中只要指”黑市”都用”underground”一字形容
有時可在電影中看到那种下級營業處
門上都有個小窗口
來客能說暗號者才許入門
美國人稱那种下等黑市酒館”speakeasy”
紐約市當時是國際移民聚集的中心
各地龍頭地蛇爭權奪利
社會秩序極為紊亂
禁酒政策在紐約來說是徹底的失敗
阿陶去過紐約
不知可曾去過這 fifty-second St.
据說當年的52街不是一條”光明大道”
Auden喜歡評論政治或社會方面的問題
又常用非常激憤的語詞
但事過之後又有反悔之意
所以常愛更改舊詩
有些讀者深不以為意
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綱搜尋
”w.h.auden’s september 1.1939 analysis”
有許多頗有興趣的資料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頗有閱讀的價值
...........end
下一篇:逝者如斯乎──悼念兩位老同學
阿銘
2007-11-17 22:12:14
譯成「大人物」如何?也有反諷的意味。
阿銘
2007-11-16 22:14:11
翻譯時還沒有補充裏說的心得,只是覺得沒有「重要人物」那麼嚴肅,意義稍微輕鬆些。
經你這麼一提,似乎增加了反諷諧謔的意思。
奧登既然不相信國家機器,當然更不相信政治人物(政客)了!
而且罵人的尼金斯基是瘋子,那些罵人的政客呢?
都是狗咬狗吧! 2007-11-17 20:40:40
周大哥,為何Important Persons中文會翻成重「頭」人物?在前面第一篇譯詩裡。
版主回應
採平常說重頭戲的意思,比較口語化。翻譯時還沒有補充裏說的心得,只是覺得沒有「重要人物」那麼嚴肅,意義稍微輕鬆些。
經你這麼一提,似乎增加了反諷諧謔的意思。
奧登既然不相信國家機器,當然更不相信政治人物(政客)了!
而且罵人的尼金斯基是瘋子,那些罵人的政客呢?
都是狗咬狗吧! 2007-11-17 20:40:40
周大哥,我不懂翻譯,本不好亂發意見,但「重頭人物」這名詞一般來說實在罕見。
我再一思索,英語中有 big person 來對應大人物一詞,所以 Important Persons 的譯詞,還是對應重要人士或人物,但為了涵蓋我在討論中提到的、可能有的歧義,暫時還維持原譯。
無論如何,謝謝你提出的看法,並且歡迎繼續給我指正,一起切磋討論。 2007-11-18 15: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