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8 09:00:50James段

第三篇: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 *英語教學*

我這麼看,所以那麼教(段老師紀念教學十年的六篇文章)

第三篇: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

客觀的去看學習母語的過程,很明顯的,我們運用自如的母語大略就是依著聽、說、讀、寫的順序學會的。雖不完全是學好了一種才開始學下一種,可是每一種的開展都有賴前一種達到某一程度,才會水到渠成。由於前兩種都在三歲左右就接近「完工」,所以我們對自己母語的「學習」過程都只能回憶起通常在入學校之後才開始學的後兩種。
但是,若持續觀察某個嬰兒就知道---他絕不是有一天就「忽然」會說話的。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他其實已累積了上萬個小時腦中不斷解碼(猜、隨機感覺口氣、會意)並記憶耳中接收到的一切母語的經驗。在他開始模仿大人所教的話(牙牙學語)之前,其實這種語言中外國人最難學會的部分(語氣變化、聲調節奏、句型結構、詞序、文法邏輯、習慣用語)在他腦中都已經儼然成形了。
和刻意學會的外國語不同,我們習得母語的過程是自然天成、由「內」而「外」的。「內」指的就是前述,小孩子學說話前,靠聽覺加上人類的語言先天稟賦而習得的「奇妙內力」---那「萬事俱備,只剩開口」在腦中混沌但具爆發力的「準語言」狀態。別小看這種狀態,我們學外國語之所以較難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欠缺了這種「內力」呀!「外」指的就是牙牙學語後,那些與日俱增,無法估算學習速度的單字、片語、文法等等。比起將來學外國語文時,這些「外功」在每個小孩子學母語時,可真是太輕鬆、太快就學成了。
「由內而外」自發性的學語言當然是最天然最理想的,可是,如第二篇所說,過了三歲,環境上的主客觀條件就很難再配合此事了。(請見附註)
現實上,除了我自己的女兒,我的學生們都只能每個禮拜跟我上一次或兩次的課。於是,學生們整個長期的學習過程,大致上就被我分成了兩大段的「練功期」---第一階段:「由外而內」、第二階段:「由內而外」。
凡是跟我學到了「後期」,能和我以全英語對談的學生,若回憶起跟段老師從ABC開始一路學到後來的過程就會發現:他大致上是按著讀、聽、寫、說的順序(按部就班的第一階段)前進,最後才是無所謂順不順序(四項並重的第二階段)的學。
其實,我根本認為非得要到第二個階段時,所謂的「學語言」才算是真正的開始。除非你直接使用那種語言在腦中思考並向人表達(而非間接的排字、翻譯),那種語言才會開始「活」起來、變成「真」的。一些大家常常說的:某某人出國前回國後英語能力判若兩人、學好英語最迅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嫁或娶一位美語人士、天母老美家中幫傭的阿巴桑英語流利的不得了……….等等雖非理論卻是事實的講法,正可以為此作很好的註腳。
那麼,這第一階段又算是什麼?為什麼它的順序是讀、聽、寫、說呢?
身為你的英語老師,有三件事情是任誰也對它們無可奈何,但我又知道問題正出在它們上面,所以就非得盡量設法為你克服的---1.你必然已經超過三歲了。2.你長期身處在非英語的環境裡。3.你只能間歇而非密集的來上課。
第三項表面上很好解決。你們都知道,對初學者我是不計「成本」願意以一對一的方式教學的。另外,邊上課邊作錄音也正是針對此而訂的規定。但當這三個「先天條件」加在一起,困難的現實就使得我一定要按部就班---耐心的陪你先把「外功」練好。總要等你外功練的不錯時,你才能或多或少(視個人的努力與天分而定)產生出一些那不假外求的「內力」。有了此內力(所指為何,請見前述)之前的外功就會轉化成為你真正的功夫,而不再只是做樣子的「依式比劃」了。這是一條不得已也不得不的必經之路。
多年的實際教學帶來了寶貴的經驗,我對學生們所用的教材並不固定(不論哪一個階段),但「心法」則不變。
首先,從二十六個字母開始,就細細要求學生們發音一定要精準。通常學生在半年左右逐漸做到能憑直覺見字讀音、聽音辨字(至少逐字拼讀完一本英文讀物)。在此期間與後繼的展延唸誦朗讀中,因潛移默化使然,學生同時會建立起對聲調高低、語氣變化、依句意而自然產生的語言的節奏(其實就是學文法時很難學的「句型與句構」)的較強直覺。這不但是要建立起學生一輩子「讀」的基礎,連帶的,也是在為「聽」作「開頻道」的預備工夫(第二篇提到過:自己的發音不準,聽力根本無從開展)。這個功夫,可說是段老師門下學生(不論老少)一致不變的「本門起手勢」。
然後,從簡單的故事書(單字量約400至600)開始,將近一到兩年間可以進步到聽懂單字量1000字左右的小說。前期會要求學生逐句講出他所聽出的意思,但等他能力成熟至某一程度,學生就光注意聽,我依學生的眼神表情來判斷此句需不需要再讀一遍或作補充解釋,一路不停的讀下去給他聽。當然,這手段要奏效,老師自己一定要具備字正腔圓、精準流利的「讀」的功夫才行。
大約「聽」到1200至1500字的小說時,由於「讀」一直都持續在學習,學生那尚屬紙上談兵的單字、文法、造句的能力也到了可以動筆寫作文的程度了。「寫」和日後的「說」類似,學生的心得主要來自於「知錯」與「能改」。老師用心的批改與解說、學生用心的謄寫與體會缺一不可。在段老師的教學中,這本作文簿並不單純只是一本作文簿而已---它是學生之後學習「說」的個人會話課本。
練習「說」時,由於要談的內容與題材都來自於學生們自己的作文,對這些每次走進段老師家之前和離開之後都生活在國、台語環境裡的學生們而言,這樣做的確可以使得「開口」比一般人所以為的更順理成章的多。如此,學生將可以壓力較小的達到「幾近能說」的地步(由於尚未完全脫離「套招」,所以還不算真的能「說」)。善用上課時自己所說的與老師事後作改正的錄音帶,在此階段當然是進步的重要依據。不過,從開始跟段老師學ABC一路到現在,這應該是早已養成了的「老習慣」了!
整個讀、聽、寫、說的過程是螺旋形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像蓋寶塔一樣的蓋好一層才再往上蓋下一層,而是「聽」開始了,「讀」仍在繼續前進。「寫」開始了,「讀」與「聽」仍然繼續。「說」開始了,「讀」、「聽」、「寫」都在繼續。而之前的項目也都會為後面所有的項目升起一定的作用。一路逐漸盤旋到「幾近能說」的階段。然後,就自然過渡到四項並重的第二階段了。
到了第二階段,就不再是「以假修真」了,此時一切的師徒對練都是真刀實槍的了。比方說:這時的作文簿就真是單純的作文簿了,你的作文到此就不只要求正確還得要求好。日久則功深,遲早不一定(就看你的功夫成熟度吧),反正有那麼一天,我會跟你說:「剩下的與你所欠缺的就是你自己的『江湖歷練』了---去吧,去交些老美朋友、上網找程度相當的聊天對象、訂份英文報、看英語電視節目時把字幕消去---你『下山』的時候到了!」




附註:
據我所知,在瑞士有一家極特別的語言學校,它是可以為顧客「剋期取證」的。比如說你臨時才知道要被調往某國常駐,只剩半個月時間,而當地的語言你竟連一句「謝謝」都不會說---只要你肯花錢與吃苦,別慌,說不定它可以幫助你!
它的辦法大致就是:在期限當中,你都生活在學校裡,始終你都碰不到除你要學的那種語言之外的任何文字語言。每天八小時沒有間斷,一位專門的老師對著完全沒有任何基礎的你一直說著那種語言(他可是認真的在對著你說話、教字教句子,而不是自顧自只說著他自己的)。一開頭的三天,你鴨子聽雷。一個禮拜後,你會說一些單字與簡單或破碎的句子。十天後,半調子的對話開始流利了。離開前,你該可以試試用那種語言和老師吵上一架了!
這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了兩件事:1.若主客觀條件配合,成年人「由內而外」的學習語言並非不可能。2.人類真的天生有學會任何語言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