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5 02:30:32Jill

邊陲擊打中央

 此刻,興奮的心情仍難以平息。尤其又在聽到那樣多國內媒體未報導的「內幕」之後,興奮之餘還要加上一層自我檢視與警惕。

 陳文茜及陳鳳馨兩人親自到北京去所帶回的消息,皆是令我一再的感動。最為人知的是北大演講,連先生整篇演講的三分之一皆是談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挫折,這是柯林頓至北大演講都不敢如此大談的話題。陳鳳馨傳達了北大學生的興奮,可以想見他們興奮的騎著腳踏車在校園裡奔相走告「連主席『擦邊球』了」的興奮神情。連先生引胡適先生的話批判毛澤東的老師李大釗先生要「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間接的批判了毛澤東路線;在圍繞著毛澤東像的北京,卻完全不提毛澤東。他肯定鄧小平先生的經濟成就,卻也提到經國先生同時取得了政治改革及經濟成就,巧妙的將兩位歷史人物做了高下的評判。

 「這是我們一直都不敢講、不能講的」陳鳳馨如此轉述北大學生的說詞。

 連先生在與胡錦濤先生會面及餐會席間,不停地重複說到,從甲午戰爭被割讓出去,臺灣是被拋棄的,經過荷蘭人統治、日本殖民,到國共內戰、國民黨到臺灣及二二八事件,臺灣一直與大陸分隔。臺灣人民有「特殊的歷史經驗」,希望大陸方面了解「臺灣人民想要當家作主的心情」。又提到,臺灣人民只有不到20%支持台獨,但你們(大陸)卻用反分裂法對付所有的臺灣人民。

 這些「內幕」都被國內媒體「忽略」了。再對照中國時報〈北大學生想一想〉,我心驚於如此以「臺灣角度」解讀大陸及連先生的大陸行。這種侷限的視角讓我們漏失太多該被重視的歷史重點,而無異於「井底之蛙」。而我,我是每天看這些報導的人,我的視野又是如何狹窄的可怕呢?

 胡忠信先生引用政治上的現象詞彙「邊陲擊打中央」,部分解讀連先生此行之意義,而我似乎也看到此一語彙概念可為世界華文文學中常被引用滿含壓迫、驅逐意義的「中心─邊緣」的對立,有了進一步啟發的空間。臺灣文學在文革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影響著中國現代文學,而世界華文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發又是如何,卻因為大中國的論述被忽略了。這可能是亟待整理爬梳的領域,看來連先生此行的意義不僅是政治的、歷史的定位,也會是文學的啟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