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5 22:27:18子路

徐錦堯:中文的煩惱

一位畢業於中文大學的中學教師許漢榮,在報章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何總叫中文難堪?》的文章,讀了令人唏噓。

他提出了一個是正常社會都不會問的問題:「為何在中國的土地上談中文教學,會變得如此艱難?又會變得如此罪過?」

他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驗,特別是在中文大學讀書的日子:「老師皆在課上談笑風生,我等聽得心神領會,數年下來,漸漸學養、知識都有所增益,我深信,這都是得力於中文教學。」

他惋惜的是,香港這所「唯一」的中文大學,日後也有可能成為英文大學。事緣中大李耀基同學入稟司法覆核的官司,法庭竟判李耀基敗訴,認為中文大學即使明言須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但這並沒有約束力,因此「中大教務會所通過的《雙語政策報告書》並不違法」。這意味中大日後即使要變成全英語大學,亦沒有違法的問題。

我也算走遍了世界大部分地方,但還未見過有多少地方不是以母語教學的。這不是國際化不國際化的問題,這是一個地方夠不夠格的問題。至少許漢榮是這樣的寫,我也十分的認同。

香港人往往瞧不起國內同胞,總認為自己夠先進、夠文明、夠包容、夠國際化;胸襟廣、視野闊。但香港人的中文不怎麼成,英文也不見得好到哪裡。當香港人自以為是國際大都會時,她不過是由百多年前的「國際小買辦」變為今天的「國際大買辦」而已。

所以當人們誇我,說我懂外文或甚至精通外文時,我會毫不猶豫也毫不臉紅的告訴他們:我唯一真正能掌握的是中文,是廣東話加普通話,而不是英文、意大利文或拉丁文;我真正能欣賞和產生共鳴的是孔、孟、老、莊、韓、李、歐、蘇,而不是柏拉圖、沙士比亞或我讀了三至七年的聖多瑪斯亞奎那。

半桶水的文化產生不出全桶水的智慧;半通不通的語言,探究不了靈魂深處的隱密思念和渴求。這便是香港人夠不夠格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教署教學語言的微調,一定會慢慢的調到全英語教學;天主教基督教原以教育清貧子弟為職志的,教區也曾全力推行過母語教學,但都無功而還。理由很簡單,敵不過社會和家長及老師的要求。

就這樣,教會變成了失去味的鹽和放在斗底下的燈,我們也不再努力設法去移風易俗,去改變香港人的錯誤思想和畸形價值觀。而香港,就成了一個由中國人組成卻輕視中文的國際自卑典型。

 

(本文原刊2009年4月12日出版的《公教報》〈教研之聲〉專欄,乃回應本人的文章《為何總叫中文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