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7 15:21:02子路

別再高唱老調──回應陳維安的國民教育願景

教育局陳維安副局長於九月廿六日撰文談國民教育,他在文章的收結說他的願景是希望「能藉著國家那份堅定不移的步伐、向前邁進的決心,鼓動香港學生的心靈,讓新一代秉承這份愛國精神,攜手同心,為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國家的繁盛富強,獻出一份力量。」這樣究竟是甚麼樣的願景?

陳副局長看來對於甚麼是國民教育仍然只停留於教育局一向的陳腔濫調,完全說不上甚麼「創新里程」。不是嗎?陳副局長說來說去,仍是那一套只往看好處看,不同時以國家發展造成的各種不公義去讓學生反思國家發展、反思國民身份。

不錯,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國家的發展亦有長足的進步,辦奧運、神七升空都說明了內地發展的成功,但在這些所謂成功的背後,有沒有同時關注弱勢社群所面對不公義?北京為了一個表面的城市風光,讓多少百姓失去家園?神七升空動用了多少本來可改善低下階層的資源?改革開放多年,所造成的貧富懸殊又有多嚴重?這些難道都可視而不見嗎?

陳副局長把國民教育局限於到內地交流,認為藉由「遠赴北京交流學習的機會,親身認識國家歷史、文化及各方面的最新發展,建立他們對國家的認同和情感。」對國家的認同,是以這些表面工作可以成就的嗎?這些交流活動除了一面倒唱好國家發展以外,還會有更多的空間反思嗎?會談到維權人士嗎?會有機會了解強行徵地嗎?

當國民教育變成單純的唱好活動,就失卻意義,局方新修訂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就希望學生在「第四學習階段(即中四至中六)」可以「以理性、多角度和批判思維,認識祖國現今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然而,若學生只給一面倒唱好的資訊,何來理性?何來多角度?何來批判思維?

把國家發展好的方面給學生是沒有問題的,但同時應該把發展背後帶來的社會不公一併提出,才是全面的國民教育。陳副局長,你非以教育出身進入建制,作為前線教師,我本就不對你提出的有甚麼期望,但你既為政策制訂者,就希望你提出任何看法之前,先充分了解教育,加以推敲、反思,否則,只懂高唱老調,我看你還是不說也罷。

(本文於2008年10月11日獲刊於《蘋果日報.論壇.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