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6 11:38:20哲弗

愛滋病患者張亞輝 豁然談死亡

談死亡,或許是一個禁忌,可以謹慎嚴肅,也可以樂活。生命終極關懷是我們要學習的,因為我們必須面對身邊親友的離世,也必須面對自己即將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自身對死亡是否也該保持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呢?找來一個勇敢面對死亡的台灣身心靈陪伴工作者張亞輝,談談遊走死亡邊緣的真實體驗。

說張亞輝夠格談死亡,因為他特殊的身份。他既是同性戀者,也是愛滋病患者。這兩個身份在主流社會砥柱下都是弱勢的,一個被排斥,一個被同情。可是他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接受與關懷。

張亞輝本來在台灣的正職是歌手的宣傳助理,17年前曾帶過吳奇隆來馬,睽違了那麼多年,這次受Inner Peace Centre的邀請來馬,身上卸下了星光衣裳,披上了心靈袈裟。

患世紀絕症晴天霹靂
訪問的前一天買了他的第一本著作《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想死》,也聽了他在大馬的第一場心靈講座。他在講座上敘述自己從第一個尋死念頭開始,到後來的後來,他發現自己罹患世紀絕症的晴天霹靂,到舉辦“愛之抱抱”活動、成立讀書會、做家庭系統排列、到處演講,成為心靈工作陪伴者。

他說:“我不是心靈導師,只是陪伴工作者。”多麼謙卑的張亞輝。

我把訪問主題設置為“死亡”。因此,就膽粗粗問他在台大的黃昏診所獲悉自己是愛滋病positive的頃刻,第一個想到什麼?他當時的腦袋只是盤旋著:“接下來該怎麼辦?”第一次直接面對死亡,讓亞輝疑惑:“過去那些積極追求的東西是什麼?怎樣跟公司和家人交代呢?”

那一刻,他才發現自己對愛滋病其實並非很了解,於是開始了漫長的治療過程。到加拿大海文學院上心靈課程,是他一次追溯心靈的啟蒙。當然,心靈的功課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回台後精神抖擻了一陣子,他又開始回歸原來的自己。

靠每一天的修煉
實情是,各類型心靈療法是個起點,接著下來還需要靠每一天的修煉和群體的共修或讀書會,才能讓心田萌芽的心靈種籽茁壯成長。揠苗助長,反而是成長的絆腳石。當上心靈課的時候很積極,過後就用習慣的方法面對自己,這仿佛是一些上過心靈課程人士常面對的問題。

時間有功,心靈經過不斷鍛煉,讓亞輝看到自己在死亡面前時那麼的渺小,叫他甘心臣服在冥冥中的安排。臣服並非認命,而是接受這樣的安排,讓他有機會放下繁瑣的工作,檢視內心需求,深入探討生命的課題。

如今他有能力開解其他的愛滋病患。他會先問對方:“怕不怕死?”要對方正視劃下生命的休止符的感受。至於那些不想活的病患,亞輝會問他們為什麼不想活,會先接受和理解他們有這樣的念頭是合理及正常的。同理心,在這裡再次派上用場。

這一路走來,讓亞輝覺悟到:活著才能做能做的事,雖然有時力量會薄弱,但是總有其他的事情扭轉心情的頹勢。生命最棒的就是可以體驗這些東西,無論是好的、壞的、希望、絕望,這就是人生。

亞輝分析有自殺念頭的人,對人、對世界絕望。絕望背後蘊含著很深的渴望。只要讓這渴望死灰復燃,生命的熱情也會再澎湃起來。想死,通常是眼前有個關口過不去。也有人用死亡來勒索,以死相逼來索取感情。

黑暗是幫助創作的力量
如果說亞輝現在也想死,會不會否決了他以上的勸解呢?他說:“生命好無聊,沒有什麼可以做了!可是下一刻他再補充,他的生命一直在對抗著某個東西,他會堅持下去。講座會、面具工作坊、愛之抱抱啟發了大家,回歸自己,亞輝未必很快樂,但卻滿足。靈魂的成就比任何成就來得珍貴。

黑暗是幫助創作的力量。人會害怕是因為不熟悉,每次冒險就是面對一次黑暗。

最後要亞輝總結死亡,他鼓勵我們說:“如果有機會想一想死亡這回事是好的,讓它在心裡有一個分量。如果明天就不在,你今天會做什麼?”有這樣覺察,讓活著的軀體擁抱更熾熱的生命。
後記:
談死亡課題,張亞輝沒有抗拒,反倒過來關心我為何選擇這個主題。他分析,我內心相必隱藏著黑暗的一塊。我笑笑說也許是吧!我在訪問中提及張國榮跟梅艷芳的死亡。香港80年代偶像的結束,那時的沖擊何其大。一個選擇自殺,一個癌症往生,意義參考上看似截然不同,卻是生命的一次覺察。

此文刊登在《樂活誌》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