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9 09:55:53哲弗

家 最熟悉、最陌生的地方

家是人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地方。最熟悉,是因為每個人一定有家;最陌生,是因為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家。家是讓人最愛,也是最害怕的地方。最愛,因為家是最基本得到愛的地方;最害怕,因為家會直接表達最醜陋一面。

我們都知道性格的塑造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家庭是每段關系的基石。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途上,是半路拋錨,還是堅持到終點,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影響。

健康的定義不局限於健康方面,這也就是為什麼UES推行全人健康。當我們提到疾病,未必只是身體機能出現問題,例如頭痛,很可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了問題。

心靈輔導師李世耀早前成立了無匙關懷及輔導中心,屬於非盈利機構,需要找他輔導的,都不必付費。他的太太在台灣念心理輔導,如今也在輔導中心擔任主任一職。對他而言,除了病症方面,情緒上的毒素,都是預防勝於治療。

我們平時開車,每走5000公裡都需要維修,那麼家庭關系維系了一段時間,也需要更新和重溫彼此的關系,讓它臻至真善美境界。

“問題鬧到很嚴重才來找輔導員” 是一般大馬的人的通病。一般人對輔導存在的價值和功用,有著偏差和誤解。上輔導課程,不必等到問題浮上台面才去正視。“我沒有問題為何要去上課?”是普羅大眾的想法。為了預防家庭關系惡化,李導師鼓勵大家上輔導課程,為自己的心靈修一修學分。

逃避問題不要再談,只是鴕鳥心態在作祟。把問題掃進地毯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一次吵架時,很可能把30年前的陳年往事搬出來講,那是因為問題在當下沒有得以解決。因此,類似的問題還是出現了,正確的做法是正視該問題,並設法解決。

家庭是關系的最小單位
在一段關系上,最小的單位就是家庭。問題的根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的問題源自家庭,這是人無法逃避的關系。就算所謂口頭上或字面上的脫離關系,還是有血緣聯系。在注定了是一段逃脫不了的關系,當務之急是一定要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預防問題的產生。父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教育方法是所有關系的核心。雖然不能把責任推給任何一方,但是媒體、老師和社會都在在影響了孩子的思想。

心智不成熟就成為父母,問題會延續下去。父母要做決定,去扭轉這種情況。很多家庭問題,都是因為家長太過自以為是,總是覺得問題不在自己身上,是孩子的錯、是老師的錯、是社會的錯。“都是你的錯”的心態 ,讓自己沒有看到問題。

父母親是孩子最信任的人,若樹立不好的榜樣,孩子一定會學習,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需要做到“成熟、平衡、健康”。如果父母的關系惡劣 ,會讓孩子覺得婚姻就是如此。家庭的情況更是所有關系的主軸,是日後對同事、對朋友的源頭。

“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 李導師的這句話怎麼說呢?當你和對方有關系,即有一定的交情,就可以寬容對方犯下的錯,或者給一個方便;相反的如果沒有關系,即交情不深,凡事就會抓緊來做,並會從中挑剔問題。

職場上有利益沖突,在家裡也一樣。家裡的利益沖突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是家庭地位問題,也可能是家庭出現偏愛的情況。 盼望爸爸或媽媽對孩子好一點,就會構成利益沖突。

華人傳統常用消極的教導方式。譬如說,小孩在考試中得90分,家長盼望孩子得到更高的分數。消極的說法是:90分,不夠好;積極的說法是:90分,已經很好,還可以更好。這兩種說法,會造成不同的效果。

那麼孩子可以打、可以罵嗎?李導師不反對打罵,但是他強調罵的方式很重要,遣詞用字必須謹慎。孩子可以聽得懂,就不需要打了。打罵都好,關鍵在於不是為了發泄自己情緒而打罵。不然,只是讓怒氣猶如橫沖直撞的莽牛,撞傷孩子弱小的心靈。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爸爸為何打你,打你的理由是提醒你不要再犯錯。

12歲過後的孩子覺得需要自由。父母有責任了解孩子成長的特點,明白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每個階段不一樣愛的言語,年幼時,問行蹤是是關心的表現;年少時,問行蹤是管制,而不是關心。

李導師介紹了《5種愛的語言》這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化的愛。有的人需要肯定的話;有的人重視相處時間;有些人收到禮物會很開心;有些人善於服務行動;有些人對肢體接觸很敏感。針對以上5項,他不要的你一直給他,他當然無法接受。給什麼都好,要對方感受到才行,要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愛他。

來到訪問尾聲,李導師補充說:“輔導員是幫助一個人成長,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因此,他盼望家長可以不斷自我成長,對於維系家庭關系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呢!

此文刊登在《樂活誌》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