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尞,積柴焚燒
130尞,積柴焚燒
高25.2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甲骨文有個尞字(),字形和小篆()有很大的歧異,但在甲骨被發現不久的時候,就被羅振玉給辨識出來了,這是因為羅振玉充分掌握了文字變化的規律。這個字的變化有點曲折,不是一眼就可以辨識出來的。此字字形的變化,從使用的時代看,第一期作(),第二、三期作(),第四期作(),第五期恢復作()。兩周金文作(),基本是延續甲骨晚期的字形,它和小篆字形的最大不同是小篆字形在尞字結構中間插入個日字。為什麼會這樣呢,日到底是什麼形象呢?
此字字形因為有了相當的訛變,所以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就不太對,「 尞在甲骨是名詞也是動詞,是一種架木焚燒的祭祀名稱,也是用火燒烤東西的動作。尞祭以山川為主要祭祀對像,本來都是在戶外舉行的。因為古代的房子比較低,屋頂且是用茅草覆蓋的。如果在屋裡舉行,就容易引起火燒事件。焚火的目的是讓煙氣上昇天空,使神靈容易接受到供奉。山上的地點比較接近天上的神仙,所以山頂常是舉行尞祭的地方。燒火怕被雨淋,因此產生蓋個亭子加以保護的設施。亭子採光好,明亮,不像室內昏暗,可能因此名為明堂。祭祀山川是帝王獨有的權利,所以明堂也成為帝王居所的名稱。 後來房子的架構有了改善,高度提高很多,可以在裡頭積薪焚燒了,因此有時也在屋子裡舉行尞祭而有了從宀寮聲的形聲字〈 ),到了金文的時代,從宀的一般家屋就改成了從宮( ),宮為更為高大輝煌的貴族房子。毛公鼎錯把宮字的兩個方框插入尞的字中(),再進一步把兩個方框連成日形就成了小篆的字形了(),這個演變讓許慎誤以為是古文慎的部分,因而有祭天所以慎也的說解。
上一篇:129獸,網與犬為狩獵工具
下一篇:131東,囊袋,借為東方
大大您好:
一種是了解
一種是不了解
就這兩種人
^^
再來寮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