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0 15:19:45殷墟劍客

096蟬,軀體換新重生

096蟬,軀體換新重生



和闐白玉蟬

長5.7公分,寬2.9公分,

西汉晚期,西元前一至西元一世紀

        蟬字可能早期以象形表達,不知何時改以從蟲單聲的方式。蟬的形象在這塊瑩潤的玉雕清楚表現出來:左邊是背部,右邊是腹部。這件蟬的頭部前端作山形交叉如丘字狀,口呈鋸齒狀,眼睛圓鼓而外凸,翅翼呈外直而內彎曲至端部成尖峰。腹部的尾端縮成尖峰,並用十二道橫的陰線把能夠伸縮自如的腹部,非常寫實地刻畫出來。這個時代的玉蟬,有時只作輪廓的邊緣和背脊的高度減化形象。或已格式化,以二道直劃、二道斜劃和四道短橫劃來表現兩片翅翼與尾部。兩漢時代,玉蟬的出土量非常多,長度大都在五至六公分之間,發現於死者口中,作為塞七竅或九竅之一。為了防止死者的精氣外洩,人們用玉塊把人體的孔道塞住。除了玉蟬,其他的塞子都沒有雕成具體的動、植物形象,為什麼會如此做,只因寬扁的舌頭形狀與之相似呢?或別有意義。為什麼南北朝以後又逐漸消失?

        蟬的種類繁多。成蟬體長在2到5公分之間,大蟬每年仲夏出現。因沒有明顯的用食動作,故或以為以露水為食物。蟬之幼蟲入土變成蛹,筋骨強壯後從土中鑽出。幼蟲要經過數年的時間,五次的脫殼才可以達到成蟲的階段。蟬常棲息於闊葉樹上,平常不鳴不叫,在求偶或危險時才會有聲響,人們早已注意到它的出現。除了聒噪的雄蟬鳴聲,點綴酷暑的季節,以及名為蟬衣的殼,可以入藥,用於治感冒發熱、咳嗽、音啞等症狀外,似乎和人類的生活沒有太大利害關係。一般說來,某東西會被取為某種意義的象徵,必然有其合於邏輯的原因。在西漢晚期之前,玉蟬出土量不多,東漢以後又很快消失。早在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就已出現玉蟬。早期的玉蟬大都有貫通的穿孔可以佩帶。到了商代才發現有口中填塞玉蟬,和漢代的用法一致。蟬紋是商代及西周常見的裝飾圖紋,應該和早期的信仰有關,到了漢代才特為強化而已。漢代文物表達的最強烈的信息是神仙世界,以及長生不老的希望,可能就是使用玉蟬口琀的原因。

        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榮枯過程,各民族也都有謀求解脫此困厄的行為與希望。死既是不可避免的,但千年蓮子可以再發芽,人的靈魂也可以再生。漢代有神馬載運靈魂早日去神山的信仰,也有借蟬的脫殼表達讓老弱的軀體轉化新生的希望。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裡,好像到了漢代才以蟬的脫殼現象比喻脫胎換骨、破舊立新、進入更高人生的境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蟬脫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上」之詞讚美賈誼。《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序〉更有「談者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蜕龍變,去俗登仙」的話語。為來生謀幸福的觀念老早就有,故有豐盛的隨葬品。漢代人既然特為信仰神仙,不妨生前以玉蟬作為佩帶或玩好物,死後以之作為填塞嘴巴的口琀,希望軀殼雖滅亡,靈魂卻可脫離之而進入另一個令人期待的快樂生命。東漢以後,魏文帝不許盛葬,以九玉塞九竅的習慣消失,大概就改以飯團替代玉蟬了。

咖啡光暈 2011-01-07 17:16:00

蟬翼,魂寄,往返於陰陽間...
蟬蛻,魂立,重生於天地間...

版主回應
多日未上網,今天發現沒有回這則留言,很對不起。蠶也有脫殼的生長過程,也曾經作為再生的期望。人生有限,只好透過來生把未完成的心願完成。 2011-01-19 11:43:19
Brsuny 2010-12-22 10:21:27

蟬真是一種奇特的生物,彷彿牠蟄伏潛藏許久,就只為了嘹亮地唱一夏。

蟬,以其纖弱的身軀、短暫的生命,或清越或淒切的嗓音,成了中國文人們熱愛描寫的題材。


http://mypaper.pchome.com.tw/brsuny/post/1273640651

旅人 2010-11-04 13:04:16

<你也是蟬>


八點三刻一到

天空,便網住一枚蟬

放置樹梢,清唱如雷



在街尾,聽得入神

你,將蟬聲纳入腹部

一鼓作氣,鼓成

走動的蟬



你,無端地

向街車的廢氣

向慌亂的臉龐

向高樓的連雲

向流浪犬的孤獨

喧囂,喧囂滿腹的牢騷



然後,走進辦公室

經過董事長房間

你的腹部,洩盡了音流

不甘願地,被電腦工作著

成為城市的默蟬
(旅人作品)

版主回應
謝謝蟬的迴響,洩盡了音流
不甘願地,成為城市的默蟬
2010-11-05 09: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