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1 08:41:33殷墟劍客

053農、晨,清早的除草工作

053農、晨,清早的除草工作



大豆萬石,大麥萬石銘陶倉模型,高
43-44公分

西漢,西元前三至西元一世紀。

 

攝取食物是所有生物維持生命的必要行為,人類不能例外,所以尋找和生產食物始終是人類最重要的活動。早期的人類,食物都是採集天然界的產物,因此要過流動的生活。當某地的資源被利用殆盡時,就得移到其他有資源的地點過活。這樣的生活很不方便,而且前往的地點也不一定有足夠的食物。經過了幾百萬年,人們逐漸學會馴養動物成為家畜,改良野生植物成為栽培作物。

過原始生活的人們,不必太勞苦就可以採集到足夠熱量的食物。但是人口壓力,迫使人們要發展比採集更進步而可預期的生產方式,農業。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一百平方英里的區域約可支持十二個半人的生活。在初級採集、漁獵的社會可支持一百人,高級採集社會則可支持一千五百至二千人。但是發展園藝農業後,同樣的面積卻可養活二千五百到二千七百人。越進步的農業養活更多的人。所以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耜,教民農作。』

農業的生產遠比採集、漁獵與畜牧的生活方式,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因此一般以為畜牧的發生早於農業。所以中國傳說的歷史,先是開天闢地的盤古氏,經構木巢居時代的有巢氏,鑽燧取火時代的燧人氏,網罟漁獵時代的伏犧氏,種植榖物時代的神農氏,終而進到創建帝國的黃帝有熊氏。伏犧氏早於神農氏。但是就目前的考古訊息看,中國在一萬多年前已成功栽培稻米,但沒有證據可斷言之前已馴養家畜。穩定的農業生產才能保證畜產的成功。

人類逐漸依重栽培作物過活,中國人到了有史的階段,農業已是生活的最重要方式。甲骨文的)字由林及辰組成。林以並排的樹()表示有很多樹林的地區。辰()即蜃字的初形,應該側著來看(),像有硬殼的軟體動物附著在某物上之狀。河蚌是舊石器時代以來人們捕食的對象,並被製為裝飾物。蚌殼的重量輕,硬,又不需費太多的加工,其破裂處很銳利,是古人常利用的理想切割工具。蚌殼雖不堪用以砍伐樹林,卻是理想的除草及割穗工具。《淮南子‧泛論訓》就有『古者剡耜而耕,磨蜃而耨』的敘述。農字的原來創意就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蚌殼工具去從事除害苗及收割等農耕必需的工作。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在早期的階段,就發現數量可觀的蚌器了。

較初期的農耕方式是,焚燒山林,清理耕地,並以樹灰為肥料。那時候,人們尚無能力開闢草地,農地也沒有一定的疆界。看起來, 甲骨文農字的創意是基於甚為古老的農業技術。後來發展到在規劃整齊的平地上操作,不再是無計劃、無規整的燒山方式。於是西周的金文就在商代的字形上加個界畫整齊的田(),表示已普遍採用比較進步的耕作方式了。到了商代,農業已是一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一早起來就得去做的事。所以農字在商代也與晨字一樣,是時間副詞,有早上的意義。甲骨文的晨(

字,以雙手持拿蜃製的工具以會意,表示收集蚌刀,以便一大清早就去農地從事除草的工作。

白馬 2009-10-01 21:10:22

甲骨文的農字
怎麼由林
變到現在的曲呢

版主回應
小篆的農字由晨加田的字訛變,再由隸書省簡的結果。你讀得仔細。 2009-10-05 09:14:45
旅人 2009-09-24 20:34:59

民以食為天
就知農的重要性了

最近閒逛書店
才知甲骨文書很多
學問可大
一進門
可能爬不出來

版主回應
學習甲骨文,必要有文字學及金文學的基礎,需要讀的書又多一點,所以有學習意願的人相對的少,又因就業機會也較少,所以人才凋零。
古代的經濟最重要的是農業,一早就要去田裡工作,農兼有晨的意義,反應其重要性。
2009-09-25 08:48:16
昨夜微霜 2009-09-22 00:26:13

老師晚安
我去湖南長沙看「馬王堆」了
先問安,空些再來上課

版主回應
大大歡迎多一人讀文章。 2009-09-25 08: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