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2 10:12:11殷墟劍客

044樓,多層建築

044樓,多層建築



綠釉紅陶塔樓

120公分

東漢,西元二世紀中期至三世紀早期。

 

讀到楊風的小說《墜落之戀》,提到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小說,也湊湊熱鬧,介紹有關多層樓臺的文字。

長江是中國南北的自然分界,江南和江北的氣候與土質條件一直有著顯著的差異。古代為適應此種自然條件的差異,就發展了兩種住家的基本形式,一是華北的半地下或地面的,一是華南高於地面的。

就營建技術的觀點看,最容易的住所是不必築牆的地下穴居。就效用說,它也夏天涼爽而冬天可避風刮之苦。因此和其他民族的早期住所一樣,華北也發展了半地下穴式的家居,以適應冬天風寒的氣候因素。人們所挖地穴的面積越來越大,但深度卻越來越淺,終於把地基完全升到地面上而成有牆壁的構築了。

華北在古代比今日溫濕得多,半地下的穴居不免有潮氣,不利長久的居住。因此人們就作種種的防濕設施。仰韶晚期偶有使用費工的夯打方式使房基堅實的例子。商代的貴族就比較常用這種方式建造房子。由於只有貴族才能用夯打的方法修建房屋,而且必是較大型、特別的建築物才使用。故甲骨文的享字,作一座斜檐的建築物立在高出地面的土台上之狀()。享祭的意義來自它是種祭祀鬼神的廟堂建築而非一般的家屋。

華南在六千到三千年前之間,其年平均溫度更比現今高攝氏二度以上,降雨量也超過二千毫米。其地面潮濕,很難採用半地下穴式的居所,故發展高於地面的干欄建築。干欄建築是先在地上豎立多排的木樁,然後在木樁上架屋。如以六千多年前的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例,在背山面水的地點豎立了十三排的木樁,可以復原為帶前廊的干欄式長屋。甲骨文的京字,作一座在三排木樁上的斜頂建築物形()。在華北地區,建於干欄上的房子自然比建在地面上的高,所以高聳的建築物就叫做京。政教中心的地方常有高聳的建築物,故稱為京都。

有了建造干欄房子的技術,只要把干欄的支架部分圍起牆壁來就是兩層的樓房了。華北地區學得華南先進的木構建築技術,就可以在堅實的地基上建造二層樓房,甚至是多層的樓房以顯示統治階層的威望。商代有二層樓房的建造,不但從柱礎排列的痕跡可看出建造的證據。甲骨文有二字,一型作建築在干欄上的兩層建築物,一形作建築在堅實地基上的兩層建築物。這兩字後來被形聲字所取代,可能前者為樓,後者為臺。西周的時候字還見於《大克鼎》、《師兌簋》等銅器銘文,「今余唯乃令」。於此,樓假借為從攴婁聲的數,銘文意思是再次計數其先人的功業而給予職務的任命。

高樓不但可以防濕防水,它居高臨下,也便於偵察、防敵,而且遠遠就可望見,能提高統治者的威勢。木構建築的柱子不能承受多層高樓的壓力,就建築在呈階梯狀的土層上以增高聳的外觀。商代已有在高台上蓋樓以資紀念及誇耀的風氣。東周到漢代的君主迷信神仙的存在,為了更接近天上的神仙,樓臺就越建越高,《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為親近神仙而大建高臺,有達一百公尺高者。

到了東漢,可能因陶磚的發明,牆壁也起了支撐的效用,故像圖示的三樓以上的塔樓就可以建築了。此塔樓不但有濠溝保護,樓上下還有裝甲的武士在巡查著,以確保塔樓裏家人、賓客的安全。越是富裕的人家,越容易得到強有力的盜賊的覬覦,因此越有錢的人家保護的武力要越龐大。在古代有徒眾也是種威權的具體表徵。與司馬相如私奔的卓文君,其父卓王孫就擁有家僮八百人。可以想像,當主人與賓客在頂樓遠眺延伸的莊園,享受美酒珍食,歌舞弦樂,冥想永恆的來世時,護衛們戒慎戒備的氣氛。

 

白馬 2009-07-29 11:32:46

如果將漢武帝的
一百公尺高的樓台
在現在重建
那應該意義重大

版主回應
武帝時代一百公尺高的建築是臺,不是樓。臺是多階層地基上的單層建築,不太需要特別的技術。但漢武帝建有四十幾公尺高的石闕,比起西洋百公尺高的石建築,又差了些。 2009-07-30 10:47:40
麻雀 2009-07-25 02:05:17

老師好:

中世紀的歐洲開始盛行建造許多雄偉的大教堂,其中沙特爾大教堂高約一百五十五米,是第一座成熟的哥德式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由於壁面上開了許多鏤空的彩繪玫瑰窗,因此壁面較為脆弱。為了防止牆壁得倒塌,設計師採用了大量的飛扶壁提供壁面額外的支撐力。

想請問老師,有記載的中國建築,高度上的記錄為何?

又中國的工程師是否有用額外的工法來增加建築物的高度?

版主回應
剛才回信時中斷了。中國採用木結構,不可能蓋太高的樓,有在階梯式的地基上各蓋一樓,遠看就像多層樓,那就是臺。漢武帝為接近神仙蓋超過百公尺的高臺。封禪書,乃立神明臺﹑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其他有二十餘丈的鳯闕,大概是石頭的建築。東漢採用陶磚後,可增加支撐力,故不難建築三、五層樓房。
為了增加木柱的支撐力,戰國初期應用前後左右挑出的臂形橫木交互疊合木塊,把它們承托在橫樑與主柱間的過渡部分,將屋頂的力量平均分配到承托的構架上,分散其剪力,並使木樑兩端的支點距離縮短,不易斷折。這種巧妙的力學結構,不但增加柱樑的支撐力,也增加壯觀及空間的利用,成為中國建築的最大特色。其材料有些還用陶製作,可能可以歷時更久。請參考拙作中國古代社會十一章。漢以後純木結構的高度,至少可達二、三十公尺,手頭無書,不敢亂講。我記得曾經到過獨樂寺,好像是宋代建築,告度好像也蠻高,手頭無資料,只能簡答如此。
2009-07-28 10:02:56
楊風 2009-07-24 10:33:32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孔尚任《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