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09:11:30殷墟劍客

043後,限制行動

043後,限制行動



檀束腰管腳方凳,

46公分,面39公分

清乾隆,西元1736-1795

 

    前與先的反面意思是後。前與先的創意與洗腳以便作某些事務有關,那麼後呢?甲骨文的後字,作一隻腳上綁有繩索之狀。腳是用來走路的,如果腳被綁住了,行動的幅度受到限制,不能恣意邁開步伐快速走路,當然走起來就比平常人緩慢,落於人後,所以用來創造遲晚、後來的意義。大概覺得走路的意思表達不夠清楚,就加上個行道,而成今日的後字。為什麼走路的腳要綁上繩子呢,這大概是對付罪犯或俘虜的形象。因為它可以減低反抗的能力,想逃跑也走不快。

     在生產效率低的時代,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供自己使用外,沒有多少的剩餘可以提供給他人使用。在那時的社會,戰勝者大都只佔領土地,掠奪財物。對於敵人,或是殺死,或是驅之遠離,並沒有想到要把人留下來以充實勞動力。但一旦生產的方式進步到有餘力去供應他人的需要時,就逐漸產生以俘虜或罪犯從事生產的念頭。商代從墳墓殉葬人牲的現象也可以反映出使用奴工的事實。其前期墓葬的人殉多,且多壯男,後期則殉人少,而且多少年和兒童。反映了對人力價值觀念的變化,保留青壯男丁以為生產之用。因此,後字的創造,應該是有了奴工以後的事。

     與後的意義有點關聯的是遲字,甲骨文作一人背負一人於行道行走之狀。負重物以行路必較平時的走路緩慢,故費時間久而遲到達目的地。可能這個創意不太好了解,後來就改為形聲字的結構,辵表示與行路有關,犀則標示音讀。甲骨文的遲字,兩人一定相背,而且位置必然一高一低。被背的人一般是小孩或行動不便者。如甲骨文的保字,作一個大人背負幼兒之狀。不用特殊的背負工具,背與被背的人是同方向的。但是甲骨文此字永遠作相異方向。這有可能是特殊的景象嗎?

     日本有個作家深澤七郎,寫了一篇有名的小說「楢山節考」,描述日本古時候把老人送上山等死的習俗。傳統是由兒子用特別的背板把父母親背上山去。不願被送的人還被用繩子綑綁起來。這種背負的方法平時不使用,背與被背的人士才面向不同。

     中國也流傳一則故事,漢代的一個小孩原穀,幫父親共同把祖父抬到山上去丟棄。當原穀把擔架也帶下山時,父親問他為什麼要把擔架帶回來。原穀回答說是要留待將來抬父親之用。父親不願自己將來被送上山,孤零零地等被野獸咬死,因此把祖父又抬回家來奉養,原穀因此獲得孝孫的好名聲。會不會商代就有了這種習俗?

東漢及北魏畫像石上的孝孫原穀故事。




 

白馬 2009-07-24 17:29:45

現代人不敢背老父母上山
但對父母不耐煩
間接遲凌虐待
也沒比背上山好

版主回應
現代人不是不敢背老父母上山,而是法律所不許。原先是基於經濟的因素,在成了習慣後,身體健壯的老人,還會自感羞愧,讓家人遲延送上山。有本遊記小說描寫長壽國裡老人的無奈,活在不快樂的空間可能比死更不如。 2009-07-28 10:12:06
麻雀 2009-07-21 01:05:44

老師您好:

關於「後」字的創意,有一點實在令人費解。

一般來說,為了監視上的方便與需要,受到綁縛的犯人走在監管者的前方似乎比較合理?

另外一方面,如果是單純為了限制罪犯或俘虜的行動,綁住犯人的雙手似乎更有效果?畢竟跑步的動作需要雙手的擺動來配合,雙手受到限制也會大幅影響跑步以及行動的速度。

想請問老師,在甲骨或金文中,是不是也有綑綁雙手的字形?

版主回應
甲骨文限制犯人行動的字不少,有的在頸上加繩索,有的綁在背後,有的在前面套上枷鎖,甚至將手和頭套在一起。綁在腳上是防止逃走,但可工作,創造經濟利益。雙手被套起來就不能工作,浪費人力。因不同目的而採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後字只畫出腳被綑綁的人,沒有畫出監管者。
2009-07-22 10:21:40
旅人 2009-07-18 00:54:12

感謝甲骨文權威劍客教授答復
還是大師見深識廣,且資料詳盡

晚安,老師

版主回應
學問是累積的,後來者訊息越多,所以我都鼓勵學生,學生一定要勝過老師,否則就倒退了。我們現在所知的訊息,比出書的時間晚,所以有些訊息比較周全,不是我見識廣,事事所當然。謝謝。 2009-07-20 09: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