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0 09:01:03殷墟劍客

042鼎,八千年燒食器

042鼎,八千年燒食器




聯結己字紋青銅圓鼎

33.9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

 

甲骨文的鼎,是個象形字,作圓腹或方腹而有耳有足的煮食器形,不管其製作的材料是陶土、金屬或玉石。陶制的鼎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在華北出現,是傳統兼為燒煮飯與菜的器具。四千多年前別為設計,把實體的腳作成虛空的鬲以燒飯,鼎就成為專門燒菜餚的器具了。鼎本是家家戶戶都得用的器具,所以具字就以雙手持拿鼎表示。就像裁衣首先要動刀,宴客的開始是備齊煮食的器具,以鼎為代表。鼎本無象徵階級的意義,但是到了青銅器的時代,就有以銅鑄鼎,並作為祭祀鬼神的高貴禮器,就成了貴族才有財力製作的東西而成為權位的象徵了。到了周代並演成一種隨葬制度,以鼎與簋作為品級的標準,君是九鼎八簋,諸侯及大夫則依次為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

銅由於重量比陶製的重得多,器表也滾燙,不便空手提起,就在口沿上鑄一雙對稱有孔洞的立耳,以便以竹、木的棍子穿過抬起。陶製的較輕,能輕易捧起,不必有提耳。如果要求新奇,也想捏製提耳時,因陶器質料較脆弱,不便設在口沿上,就安置在兩旁。有些較輕的鼎也採用此種型式以求變化。對稱的提耳大致作方形與圓形兩種。講究的鼎耳裝飾有複雜的圖紋或形狀,這件圓耳素面無飾。大部分商代的銅鼎都裝飾有動物形像的圖紋,或作側面的全身形,或作正視的顏面形。但是這件器身的主要部分,卻是在細方迴紋的背景上施以寬邊的聯結己字紋。這是商代罕見的形式而後代多見的。口緣下的頸部才飾以晚商典型的側身龍紋。陶鼎由於成形的方便多作圓形,銅鑄的不妨作成方形,故商代也有較少量的方鼎。陶鼎也有受此影響而塑造成方形的。總的來說,各種器類的方形數量較少,而且消失也較早。可能是方形器的角棱較易受到碰撞而毀損吧。

銅鼎的尺寸和重量大小相差相當懸殊。迄今所見商代最大的銅鼎,133公分,長110公分,寬78公分,重八百七十五公斤。但小的才幾公分高,重十幾克。這麼小的東西應當是非實用性的明器。一般的都有二十到四十幾公分高,口沿直徑則十幾到二十幾公分,而腹深十幾公分,重幾公斤,可容幾公升的食物。

早期的鼎絕大多數無蓋子,春秋之後附蓋子的銅鼎越來越多,這可能與鼎兼為陳列之器有關,基於衛生與保溫的考量。同時有些小鼎帶流與蓋以盛醬醋,是考究美味的表現。鼎在漢代之後消失,大致是因這個時代大量架設立體灶,鼎的支腳成為多餘,故又恢復八千年前的鍋子的形狀。

鼎在古代還有政治上的作用。傳說夏禹治水有功,繼舜而為王。諸侯貢獻青銅鑄了九件大鼎以象徵當時所管轄的九州。這九件大鼎就成為國家的象徵,改朝換代時也由新的帝王來保管。傳至周代時,《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莊王有意要取代周王而成中國的盟主,就向王室官員王孫滿問那些寶鼎的輕重,顯示其國力足以取代之。到了漢代又造出秦始皇在泗水打撈這批傳國的寶鼎,結果有龍出現,咬斷拉曳的繩子,使撈得的寶鼎再度失去,以應秦國傳國不久的命運。

旅人 2009-07-16 11:49:25

《說文解字》,形象字有364個;指事、會意字達1200個,這是朱駿聲的統計。

午安,天熱,送剉冰給老師

版主回應
謝謝旅人的補充,字形結構的分類,有了甲骨文之後,認知和許慎有所不同,指事、會意字的數量應該比之前估計的多些。
謝謝送來剉冰,享受冰涼之樂。
2009-07-17 09:18:27
涼涼 2009-07-16 10:55:21

謝謝許教授
請笑納

------

「鼎」敬呈許教授

鑄造一份重量
權貴相佐
數據相乘

想像天下器具
吃飽貴族的
氣度烹調、禮遇
上蒼與地底

龍形側身的烙體
看土看金還是
青銅端切的
寶鼎唯一,瑰麗
九州自夏禹

涼涼隨筆 98/7/16

版主回應
謝謝詩篇,數據相乘指的是什麼?
你的網站好像關閉了的樣子?
2009-07-17 09:58:14
旅人 2009-07-15 19:20:10

天好熱,口渴
來要一鼎茶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