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產創條例,再論搞經濟的「珊瑚礁理論」。(2010/02/28)
論台灣的經濟,到底要怎麼說才好,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之後,雖然在政治上施行高壓統治,威權治國,但在經濟上卻是勵精圖治,當然過去官方版的說法都是這樣說的,從發展農業開始,先有農業然後才有工業,在大有為政府的領導之下,由農業發展再轉型為工業發展,也由於國民黨政府在教育上的努力,至少讓大家都有機會受教育,所以,各方人才濟濟,再加上台灣人的聰明才智和最勤奮,就這樣創造了過去常引以為傲的台灣經濟奇蹟,在亞洲四小龍之中,絕對是一隻猛虎,虎虎生風也。而這樣的局勢,在20幾年前就開始有點改變,因中國大陸的經濟開放與崛起,大概就是李前總統開始執政掌權之時,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當時的台灣社會也並非沒有此一意識,故有朝野兩岸的政策論述,如民進黨的大膽西進之論,或是固本西進之說,而執政的國民黨則以李前總統戒急用忍為代表,也主導了兩岸的經濟政策,然而勢之所趨,終究還是都大膽西進去了,這也才有一般所謂「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的指控之聲音,但利之所在,再多少的指控也只是狗吠火車而已,筆者亦常開玩笑論此事,在1945年終戰之後,老蔣父子把當年在大陸的黃金搬了不知多少到台灣,也把當年在大陸大部份的社會菁英人才都帶到台灣,故,現在的台商「台灣過唐山」,還債也,把錢帶過去還大陸的黃金債,也是還人才債,台灣也不消太有怨言。
當然,台灣的經濟之論,也不是這樣可三言兩語說清楚的,尤其是跟大陸的兩岸關係,也是有很多的論說,但總免不了陷入意識型態政治立場之爭,在過去20多年來台灣在因應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為抵抗其所謂的磁吸效應,政府三令五申的,不論有沒有效,現在該過去的也是都過去了,不該過去的也是沒過去,所以,最終證明的是這樣的法則,政治歸政治,經濟的還是歸經濟,即使是強力用政治想主導經濟,終究還是如水往下流,怎麼擋也無用,除非此一社會是完全的封閉,如現在的北韓。而以此論兩岸的局勢,當兩岸都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可謀之時,台海絕對是風平浪靜,兩岸政府再怎麼笨也不會笨到跟「錢」過不去,有錢大家賺,台灣想的是大陸的市場,而大陸要的是台灣的資金與人才,這就是現在兩岸的經濟局面,兩岸之交流可說是水乳交融,為台海的安全穩定之基礎也,不是靠台灣的軍購,但兩岸這樣的互利模式,就是會加速台灣產業的外移,若沒有新的產業接棒發展,還是說有啥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會是台灣現在這個樣子,經濟也是有在成長,但平均國民所得不會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失業人口激增,很難再有「台灣錢淹腳目」的光景。
這麼簡單的道理,任三歲還提之童也可知曉,當然我們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是知道,說政府置之不理,得過且過也是不公允,但總讓人覺得我們的政府常常就是搔不到癢處,盡搞一些五四三,有的沒的,似乎是都不研究問題之所在,看事情都沒有一套完整的思考模式,相當表面,搞不好還都是看媒體報導在搞經濟,不得而知也。就以最近的「產創條例」,內容一經發佈,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我門的馬政府是這樣簡單在思考問題的,也難怪企業界火大,憤憤不平,甚至於揚言將總部搬離台灣,有的也順便藉此跟政府建言,全國輿論亦為之嘩然,甚至於指責政府只顧大企業,不管中小企業的死活,搞了半天竟然馬政府又用了老怪招,老是那一招補助,據報導中小企業只要顧用一人馬政府打算補助一萬,真的是笑死人了,到底馬政府想要幹什麼呢?對兩岸的經濟局面有何看法?台灣的經濟要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產創條例想要做的事應該在20幾年前大陸經濟崛起之時就該做的事情了,而產創條例也只不過是一個名詞而已,重點是想法,策略性思考,筆者在本站「知識經濟-06─ 珊瑚礁理論。(2006/01/04)」一文,若沒記錯的話,這個搞經濟的「珊瑚礁理論」也是李國鼎先生所言,一批魚游走了,如何讓另外一批魚游進來,所以,關鍵在「珊瑚礁」的建造,而台灣的經濟在過去20幾年來所發生的問題,在此也,當產業外移時,並沒有新的產業移入,何也?就是建立新的「珊瑚礁」自然會有新的魚游入,或許這也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考,沒有清楚的策略性思考,任何的產創條例,都會變成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