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4 12:58:18阿舍仔

行銷的趨勢演變。(2008/02/14)

世事多變化,故有滄海桑田之說,曾為茫茫一滄海,而今卻已成一畝畝的桑田,當然是喻世間事之變化,也就是說世間的人事物沒有不變者,此乃自然之現象,而關於行銷的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打開行銷學課本,剛好在美商麥格羅‧希爾(Mc Graw Hill)行銷系列叢書中的一本「行銷學(Marketing)」第12版,作者:Michael J. Etzel‧Bruce J. Walker‧William J. Stanton,審閱:黃營杉教授,麥素蓮譯,2001初版。在這本書的第8頁有一張圖,談到美國行銷學演進的三個階段,如圖一所示。雖然這是美國那個地區的行銷演進階段整理,也只是整理到1990年代,但這樣的行銷演進的結構應該也是適用於台灣這個地區的市場,也許其差異也只是在最下面的時間軸會有一些落差罷了,尤其是在台灣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之後,就現在2008年的狀況,推測台灣市場在時間軸上應該不會有落差,也就是說圖一越往右邊的那一部份,也是台灣的行銷學走勢。

談到如圖一這樣的行銷學結構之演變,深究其背後的關鍵決定因素,當然就是科技的發展,也就是說行銷學結構的演進,大致可從科技的發展程度看出一些端倪,而科技發展的過程也是漸進式的,絕對不會是一夕之間,不會是早上一覺醒來,完全進入機器人時代,所以圖一的時間軸也只是大略抓一下而已,表示在那個時間點上前後的一段期間。但我們還是可以這樣看,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人類的生產力也漸漸地從人工生產轉變成由機器生產,機器取代了人工,這就是所謂的「工業革命」,而一般所稱的「工業革命」,應該是始於18世紀的英國,開始運用機器生產,而當機器越用越好的時候,生產力也就大幅提升,所以在圖一的時間軸之最左端為1800年後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只要能生產出來產品,就一定可以賣出去,故稱為「產品導向」。

漸漸地,隨著機器生產的能力越來越強,大量生產,卻出現了生產過剩的現象,所以在圖一中的時間軸約在1930年代初期,反正生產出來的,就想辦法把它賣出去,運用人員銷售也可以,這就是「銷售導向」,很快地人們就發現一昧地生產,然後再想辦法銷售,這樣好像也不是很好,市場推不動就是推不動,若市場沒有這樣的需求,任你再怎麼推銷,可想而知,「銷售導向」並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在圖一中的時間軸,在1950年代中期即進入「市場導向」的階段,也就是說先瞭解市場的需求,然後再生產製造,完全以市場的需求為依歸,很多行銷學的理論,大概也是從此開始發展,像品牌之說,像整合行銷傳播之論,而在實務上4P的行銷組合運用,然而,至今2008年,行銷學將又是什麼導向呢?這應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是不是還是「市場導向」?還是說行銷學的演進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圖一中的時間軸最右端的一個是1990年代,至今2008年也快20年了,拜科技發達之賜,行銷的市場環境也是變得更為複雜而且快速多變化,尤其是行銷可用的媒體,更是多元化,消費者也是擁有很多的消費經驗,「市場導向」行銷學理論已是Common Sense,行銷的操作模式大概也就是那樣在變把戲,所以,筆者在此乃大膽地提出,關於行銷學的演進,現今應該是「R&D導向」的階段,也就是說現今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之根本,在於R&D的研發能力,比的是誰有能力研發出新商品或服務,誰可創造出新的市場,在「市場導向」的階段,基本上應該還是PROMOTE的概念,而在「R&D導向」的階段,應該是「創造」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