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13:11:41知識終結者

無演繹的漏斗,市場調查變無用?



圖/文:邱高生 2010/07/12  

市場調查雖然已經行之有年,真正有正式的市場調查這門學科,用推測的當是有行銷學之時必然會有市場調查這門學問,而這跟很多的其他學科也是一樣,通常在還沒有那門學科之前,一定有這些相關的活動,也因此引起學術界的研究,故有什麼什麼學的,這當然是有很大的好處,能將一些現象有系統地研究清楚,提出一些理論和模式,也算是一種知識的累積,使得想從事這些領域的人可以不必一切從頭開始,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必然一定可以看得更遠,這種觀點當無庸可置疑,事實也就是這樣,就以市場調查來說,過去很多的市場調查相關的抽樣研究,相信多看幾本市場調查相關的書籍,一些基本的抽樣方法都是寫得清清楚楚的,想研究市場調查的人,或是想運用市場調查,大可不必再去花任何心思搞這些抽樣的事情,就是照著做就是了,除非是想研究抽樣本身這門學問,不然應該不會用太多的心思在此,這就是任何一個學術領域的研究之價值,但在實務上的運用上,就已經不再是學術的研究可以照料的事情了,這就好比那鑄劍者,縱使可造出名劍,也要看用劍的人會不會使用,不會用劍,則什麼名劍?拿在手上還不是廢鐵一把,而鑄劍者的責任就只僅於鑄劍,就是如古之媒婆那樣,送入洞房之後,責任算已了,也不能保證一定早生貴子,市場調查也是這樣,市場調查只能測到現象,如何運用當非市場調查之責任也。

這就是市場調查的一種限制,而我們卻是常常要市場調查超越過這一界限,在圖一中就是要說明這樣的一種狀況,市場調查就是一種測量,收集資料也,在本質上是一種歸納的方法,我們觀察這個市場,我們訪問消費者,就是如漏斗那樣,千辛萬苦用盡各種方法,從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或是從難以捉摸的消費者心中,歸納找出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往往在第一眼看到之時,都是那樣地平淡無奇,有的甚至於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情,在圖一中這些發現(Finding)也沒啥大不了的事,而且那些市場調查報告寫這些發現的時候,基於對數據的忠實反應,也不能再多說什麼,不可能加油添醋,這也使得市場調查的結果會令人大失所望,結果就是市場調查歸市場調查,在一個公司裡頭那有關的單位花了一筆經費,辛辛苦苦搞了這樣一個市場調查結果,其他的部門如設計部或是R&D部門,卻很少使用之,頂多就是歸檔備用,這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有一個就是如圖一所示,這些市場調查的結果未免寫得太過於理性了,要如何能夠給想使用的部門有什麼想像空間,若是圖一中的發現為「流行」,從市場調查的觀點論之,其所著重之點在此一「流行」之發現是否有效度,而想用此一發現的單位想要知道的,還管你什麼測量信度效度,說「流行」,那到底是怎樣的「流行」,不能說用「流行」這兩個字就要交差了事,所以,關於是怎樣的「流行」,設計部門或是R&D部門終究還是要靠自己,那市場調查的結果就變成可有可無之調查報告也。

這是筆者觀察到業界在使用市場調查常遇到的狀況,也就因此常常使得辛辛苦苦做的市場調查無用武之地,其解決之道乃在於圖一之下面那個反漏斗的部份,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市場調查,在圖一反漏斗這部份的演繹,到底是誰要有辦法去做這樣還原的工作,寫市場調查報告的人是不是有那功力和時間去填補這一塊,而這一塊說真的是跟市場調查的測量完全沒啥關係,而看報告的人是不是願意以此為出發點發揮想像力以填補之,這兩者總是要有誰往前踏一步,不然那市場調查的結果,將很難用在實務上,例如我們做了一個量化的市場調查,找到有四種類型的消費者,譬如說其中有一群是「追新族」,然後呢?若能有幾個典型的消費者的描述,如寫小說那樣的描寫,相信看報告的那些設計部門或是R&D部門看了這些,會比只看「追新族」這三個字更能有所想像,更能激發出一些創造力!當然,若那些設計部門或是R&D部門看了「追新族」這三個字就很有想像力了,那也是最為理想之狀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