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5 12:16:09李天保

DIY--我抓得住新聞傳播媒體


台灣新聞傳播問題
當代台灣傳播媒體生態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在古怪異常 (erratic)媒體羅生門魔障中我們看不到新聞事件真相,媒體成為引爆民眾衝突,阻礙社會進步破壞力量,我們正被媒體引導著去相信謊言。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提昇國民媒體素養能力不是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DIY抓得住新聞媒體!JUST DO IT!媒體光榮革命救台灣。

台灣媒體是天使還是魔鬼?! 媒體已是台灣社會的亂源,民眾普遍對媒體不信任,媒體充斥媚俗?、八卦、羶色腥、暴力、災難、社會新聞,但缺少正面積極、振奮人心新聞,缺少文化教育內容、有用知識、新知,台灣媒體扮演煽風點火製造社會混亂的角色,但卻無益國計民生。媒體擁有放任的新聞自由,卻無新聞自律的環境,從社會公器到社會公害,媒體正向下沉淪,人民變得越來越「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無法辨別環境中的危險和機會、媒體無能監督制衡政府做出正確決策,社會國家面臨動盪衰敗命運,台灣媒體光榮革命───────────

台灣媒體業正進入戰國時代殊死戰,在壹週刊、蘋果日報狗仔隊風潮侵襲下,平面媒體進入割喉戰,電子媒體則以羶色腥新聞掛帥,侵犯民眾隱私權,媒體敗德,新聞正向下沉淪,個人隱私成為消費品,放眼望去,台灣主流媒體素質一年不如一年,當前台灣媒體品質下降,宏觀來看,媒體文化才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媒介文化的內涵,完全操在組織經營者中,台灣媒體經營者要負媒體品質不佳絕大部份責任。

『當每個人都自以為知道事情真相時,其實我們都一無所知』(When everyone knows something to be true, nobody knows nothing),因為在台灣的新聞傳播媒體的羅生門中您看不到新聞事件的真相,Never。媒體公民們大家逗陣作伙一起來!!!!!

台灣2300萬閱聽大眾正陷入媒體災難中,解嚴後台灣大眾傳播媒體強調速度、聳動、效果、犧牲品質和深度,爭相炒作八卦新聞,狗仔隊亂象備受社會各界詬病,原應報導事實、增進相互瞭解、監督公共事務的新聞媒體,常單憑有限事證過度渲染,脫離文本脈絡斷章取義,傷害個人名譽或隱私權益,不斷誤導閱聽大眾,深化社會上既有的各種成見,當羶色腥新聞成為台灣媒體得以生存的唯一道路,收視率競爭成為媒體成敗的唯一標準,反智、惡質化的媒體讓台灣看不到希望的未來!!

台灣媒體日趨八卦化,揭弊性新聞摘下知名公眾人物假面具與背後的黑暗面,但在誇大、扭曲,脫離新聞專業倫理的灑狗血愈演愈烈的媒體世俗化結果,同時也造成台灣媒體文化日益淪喪。從璩美鳳偷拍事件、薛楷莉削凱子風波、到最近的周侯戀、鴻妃戀,倪敏然、夏禕事件,台灣在全面狗仔文化下儼然進入八卦年代,媒體強迫全民捲入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八卦新聞,媒體已成為民眾心靈災難及社會風氣病毒的根源所在。

報紙頭版頭條放主播緋聞,各家電視台二十四小時跑馬燈充斥著嗜血、羶色腥新聞當道、媒體公信力淪喪,荒謬的台灣社會陷入集體窺伺公眾人物隱私深淵中,社會節奏隨著八卦起舞,而更為嚴重的是打著質報招牌的報紙竟追逐大學生劈腿新聞,我們要問的是:當向下沉淪媒體變成娛樂工具,我們在看的到底是新聞還是戲劇?!

在民主社會中,媒體是公共財,記者是無冕王,肩負社會責任理想,但台灣媒體競逐八卦新聞報導的結果,正嚴重排擠我們對於生活中更重要事務的關注,原本媒體功能在彰顯人性良善的光明面,激勵社會前進,即使是挖掘社會的黑暗面,也在於規過向善,讓社會更美好,但在台灣媒體新聞已不是社會的鏡子,而是對自行突出的社會層面報導,媒體不是告訴我們想什麼(what to think),但可以告訴我們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嚴重曲解真實敗壞社會風氣的媒體讓我們的生活焦躁不安、無所適從。

根據學者專家研究,今日台灣無論報紙、電視新聞的可信度遠比十年前低,其中以「公正」、「正確」、「推動社會改革」、「詳細完整」、「尊重隱私」問題最為嚴重,媒體新聞報導最被民眾詬病包括:
1.新聞充斥庸俗化,去共識化,:將沒有意義的事情做大,ex:陳勝鴻、潘彥妃之戀,但將社會上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瑣碎化,把重要的新聞淡化,ex:媒體對社會良善光明面較少關注。媒體撕裂社會共識和諧,卻常製造強化矛盾、對立衝突。眾聲喧囂、吵鬧的媒體讓閱聽大眾看新聞常常看到的只是幻象,但人常忘記新聞背後事件本質到底是什麼?新聞事件真相更模糊,弄不清楚事實是非曲直:缺乏專業判斷的媒體提供眾聲喧囂的場域,但卻讓社會大眾更迷惘。
2.偏好聳動八卦、負面新聞報導,社會新聞比重過高,充斥暴力色情,詳述犯罪過程,將罪犯英雄化,偶像化;新聞強調真實,卻常有錯誤和偏差,記者經常有聞必錄,查證不足,罔顧正確、客觀、公正、平衡新聞專業意理,媒體淪為政客、商家、藝人的秀場、放話中心,推波助瀾扭曲的社會現象;記者報導新聞時,經常在有意、無意間加入自身主觀價值判斷,新聞與意見不分,新聞標榜自由、卻受政治經濟箝制,新聞強調客觀,卻反映老闆的立場,在置入性行銷商業壓力下,新聞廣告化問題至為嚴重
3.新聞報導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缺乏文化、教育和社區新聞,新聞報導缺
乏深度與內涵,媒介報導新聞事件未顧及當事人、家屬、非志願性公眾人物隱私,媒體侵害人權涉及誹謗、新聞審判法律責任。
4.過於簡化:經常以斷章取義的聳動報導為之,造成閱聽人壓力,但卻與事實真相有很大的出入
5.過度主觀:有些記者習慣使用封閉性問題,投射太多採訪者自己選擇性角度,限制受訪者自發性觀點,許多受訪者往往掉入記者所設下的陷阱,為記者想聽到的答案背書
6.過於誇張:某些記者為求新聞報導生動,常常針對偶發個案,改寫為如同小說一般,在文字描述中加上太多記者的想像力,渲染情緒,以擴大戲劇效果,但問題在於記者是寫新聞報導,不是編劇編劇本
7.資訊傳播的質量失衡
1.媒體公器屬性因商業主義掛帥而式微
2.新聞工作者角色混淆
3.新聞界規避專業倫理及自律
4.視野狹隘,欠缺台灣主體價值觀

落實媒體素養教育刻不容緩
有鑑於台灣媒體建構的新聞圖像與社會真實存在嚴重差距,推廣落實「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已刻不容緩。
  媒介素養是人們對各種媒介資訊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資訊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具有跨越媒體類型、強調瞭解訊息文本內容及產製結構的知識觀點,民眾不再只是單是單純的「媒體消費者」,而是積極、自主、參與的「媒體公民」,人人都應體認依據公平原則,每一個人與多元的社會團體都有機會在報紙、廣播、電視上發表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想法,我們都擁有近用媒體「傳播權」(the right to communication)、「媒介接近使用權」(the right of acces
s to media)的天賦人權。

我們要求-------
新聞傳播媒體重建新聞價值
1.新聞正確性,比新聞快速來得重要,新聞事件的各項事實,必須查證清楚。
2.新聞的顯著性,不應僅報導大人物,而且要指出與公眾利益何干,更重要是經常報導社會中的小人物。
3.趣味性必須強調高級趣味,而非低級趣味,應引發人性中高貴情操,共創美好世界。
4.反常性必須從教育意義出發,追蹤調查事件發生的社會、文化意義,並對讀者產生預警和保護作用。
5.記者寫一則新聞,或編輯選一則新聞,必須考量新聞與公眾利益何關。
6.新聞的遠近不是新聞選擇的標準,應考量的是它的意義、影響、和我們的關係。
7.官方新聞稿,只能做為進一步查證的線索或來源,不可照登不誤。
8.商業團體所提供的新聞或假事件pseudo-event,只能當作新聞線索來處理。
9.報紙必須基於讀者知的權利選擇新聞,而非基於老闆意圖,為閱聽人提供新聞。
10.報紙必須從整體編輯政策上,考量軟性與硬性新聞。

昭告台灣民眾---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一、新聞陷阱指南
1.消息來源不可靠
破解: 確認消息來源是不是核心人物,並找出消息來源與新聞本身的利害關係
2.沒有平衡報導
破解:從其他媒體找尋不同聲音、不同觀點越多越好
3.暴力、色情充斥
破解:避開不看
4.廣告新聞化
破解:將此類新聞劃分為廣告,不排除有誇大不實的可能
5.意見、新聞不分
破解:剔除記者主觀的形容及妄下斷語的部份,只相信基本事實描述
6.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破解:完整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前,不要輕易下判斷
7.一窩蜂炒新聞
破解:分辨新聞是不是被媒體或新聞人物炒作,以及懷疑炒作背後的動機
8.忽視非主流族群
破解:減少新聞收看時間,由其他管道彙集資訊
9.標題誇大不實
破解:不要只看標題不看內文,看到標題時,要質疑新聞可靠性
10.國際視野狹小
破解:藉由其他資訊來源關心國際議題,並要求媒體注重國際新聞的報導
11.侵犯他人隱私權
破解: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練習尊重他人隱私的自制力,且避免散播八卦

二、解讀新聞,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
1.注意新聞的消息來源: 所謂消息來源是在新聞中接受採訪或提供訊息的人
1.首先,要注意一則新聞是否有明確的消息來源,如果是據瞭解、據指出,或是根據不願透露姓名者的消息來源不明指出時,或是刻意模糊的新聞時,可能是記者自己臆測的結果
2.新聞中的消息來源,是否具備專業素養和權威
3.新聞中的消息來源和新聞是否有利害關係
2.有無平衡報導
針對一些具有爭議的新聞,是不是有來自不同立場的說法從不同的媒體中,找尋不同的聲音,盡量讓自己對一個事件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不要被單方面訊息所主導
3.廣告新聞化
學會區分廣告
現在新聞媒體受到商業力量左右,往往新聞和廣告不分
4.新聞與意見不分
在新聞中出現記者的評論其實是不妥的,閱讀新聞時,閱聽大眾別忘了去掉多餘的形容詞和意見,只相信基本事實陳述,免得被別人的意見影響,建立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5.標題或內文用詞誇大不實
看到新聞標題故意打問號,或是出現疑似的字眼,其實是新聞媒體心虛,故意用這種方式來企圖避免自己可能要負的責任,連報導者自己都對自己的新聞打問號、不敢肯定的事,我們當然要對這則新聞大打折扣
三、接近使用媒體 做個嗆聲的媒體公民
一、公眾近用媒體
大眾傳播媒體做為保障人民傳播權的社會公器,除了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也應該提供公眾近用的機會。公眾近用媒體是依據公平的原則,讓每一個人與多元的社會團體都有機會在報紙、廣播、電視上發表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想法。

迎向公民社會的媒體近用,回歸公民六種基本傳播權:
1.知的權利、2.傳佈消息的權利、3.討論時政的隱私、4.保護個人隱私的權利、5.接受與使用媒體的權利,全人類都應當享有的傳播權包括:知的權利:人們有不受限制、充分獲得資訊的權利。近用媒體權:你我有權透過媒體表達不同的主張。

公眾近用媒體的原則:公眾是由個人所組成,公眾近用媒體並不排除個人單槍匹馬上陣,對公共議題提出個人的看法,然而在現實當中,對於公共議題的主張,往往必須以公民團體,或意見團體的集體形式發聲,才能突顯其重要性與影響性,進而引起關注與協助,進而達到訴求的目的。

公眾近用媒體彌補多元發聲:1.全民一起要求媒體提供充分的空間與時段,讓公民團體對特定公共議題之意見得以詳實正確的被呈現
2.公民團體學習善用近用媒體權,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很有系統性規劃與表達出來

二、實踐
1.新聞來源多元化,多看多聽多比較
2.要瞭解各媒體的立場及差異性
3.冷靜的心,清醒的腦,不隨著媒體的音樂起舞,要仔細思考判斷
4.將新聞當成自己知識資訊的一部份,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資料庫
5.閱聽人在解讀新聞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情以判斷媒體現象,越瞭解媒體,越能做真知灼見、健全的自我判斷,我們要學習自己做判斷,解讀社會事件新聞,思考事件的意義,要靠閱聽人的用腦思考。

﹁新聞不只是追逐、而是挖掘﹂,求真報導記實是新聞工作者最重要職責,不論質疑權威或決定新聞是否適合報導,真實都是最基本的要項,求真、認錯、樹立防火牆,爭取讀者,在躁進的台灣媒體文化氛圍中,新聞界應建構專業文化、強化專業進修、專業溝通傳承,媒體必須為2300萬台灣民眾肩負起社會責任,媒體素養新公民教育反思、創造優質新媒體典範,從灰燼中重生 (Rising from the ashes again),台灣媒體光榮革命!力挽台灣媒體狂瀾於既倒-------























真正的狗仔定義 2007-02-24 17:18:56

拍拍手,好一個了無新意的評論,依現在的情形來看,這些都只是空談,講得倒是比唱的還好聽.

mehong 2006-11-01 18:34:30

老師
恭喜ㄛ
入圍了
加油

me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