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 18:12:27ATC小編
如何終結平庸?(上)
前陣子,小編被一本書的書名給吸引,大致看了一下書籍的介紹,就馬上買了。這本書叫做《終結平庸》,副標題是「哈佛最具衝擊性的潛能開發課,創造不被平均值綁架的人生」。
這是在我滿滿的書櫃裡,少數幾本我一字不漏讀完的書之一。老實說,我不認為它的內容是一般人都容易理解的,也不是大多數人有興趣的(看書名會比較有興趣)。但之所以會逐字逐句的讀完它,主要原因有三個:
1.我是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的,本身就對教育很有興趣,而這本書裡花了不少篇幅探討傳統教育對人們的影響。
2.我想擺脫過往教育對我的制約,找到個人更大的成長空間。
3.我想知道如何幫助我接觸到的學生活出一個獨特的生命。
整本書的第一章「平均觀問世」,裡頭很細詳的說明了「平均人」的新科學是如何誕生、演化,到最後被普遍接受與使用。而所謂的平均人,指的就是在某一項特徵上符合所有人的平均的人。
一開始時,一個體型在各項特徵上都符合平均值的人,被稱作是「完美的人」。到後來,又有人提出在某些面向高過平均值的人,是卓越者,而低於平均值的人,則是低能者。我們所熟知的「智商」,就是用這種方式做區分的。
到最後,平均值的概念幾乎被人們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當作一個判斷事物優劣的基準點。像是平均身高、平均智商、平均體重、平均治癒率、平均死亡率、平均所得、平均生育率、平均……
到了第二章「我們的世界如何走向標準化」,講到1890年代,因應工廠製造的新時代所產生的眾多問題,有人提出以標準化的方式來進行生產及管理,每個動作怎麼做、完成動作的時間等,都被明確計算出來並且進行規範。
這確實讓工廠提升了生產的效率,卻也讓每個員工變成了只能按步就班的機器人,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創造性被抹去了,變成是一顆隨時都可以被取代的螺絲釘,很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與價值。
到二十世紀初,為因應工廠標準化轉型的需求,美國極需培養大量擁有高中學歷的半熟練工人。於是,那套在工廠裡的標準化模式,就被應用在學校教育之中,規定哪些課是必修的,每門課要教些什麼、多久教完,一年級要上什麼,二年級三年級又要上什麼。每個人都要按照這種方式受教育,因為這樣是最快最有效培育具有一定質量人才的方式。
後來,這種平等的教育方式又進一步「進化」。專家認為,一個學習能力好的人,在各方面表現都會很好。因此,他們根據年輕學子的能力將他們分類,以便有效率地指派他們適合的人生崗位,並施予不同的教育。若有人天生就長了個遲緩的大腦,那他注定在學校裡吊車尾,而且終其一生都會活得很辛苦。
這也讓統一評測的大型考試制度誕生,好更公正、全面性的評估每一個學生的能力,並依其能力決定他可以進什麼學校、什麼班級就讀。
看到這裡,我才清楚明白現在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如何產生的。而讓我感慨的是,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已經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變得更多元、更注重個體性、更需要創意,但學校教育大體上還是照著那套方式在篩選人才、培育人才。
(未完,敬待下集分享)
這是在我滿滿的書櫃裡,少數幾本我一字不漏讀完的書之一。老實說,我不認為它的內容是一般人都容易理解的,也不是大多數人有興趣的(看書名會比較有興趣)。但之所以會逐字逐句的讀完它,主要原因有三個:
1.我是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的,本身就對教育很有興趣,而這本書裡花了不少篇幅探討傳統教育對人們的影響。
2.我想擺脫過往教育對我的制約,找到個人更大的成長空間。
3.我想知道如何幫助我接觸到的學生活出一個獨特的生命。
整本書的第一章「平均觀問世」,裡頭很細詳的說明了「平均人」的新科學是如何誕生、演化,到最後被普遍接受與使用。而所謂的平均人,指的就是在某一項特徵上符合所有人的平均的人。
一開始時,一個體型在各項特徵上都符合平均值的人,被稱作是「完美的人」。到後來,又有人提出在某些面向高過平均值的人,是卓越者,而低於平均值的人,則是低能者。我們所熟知的「智商」,就是用這種方式做區分的。
到最後,平均值的概念幾乎被人們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當作一個判斷事物優劣的基準點。像是平均身高、平均智商、平均體重、平均治癒率、平均死亡率、平均所得、平均生育率、平均……
到了第二章「我們的世界如何走向標準化」,講到1890年代,因應工廠製造的新時代所產生的眾多問題,有人提出以標準化的方式來進行生產及管理,每個動作怎麼做、完成動作的時間等,都被明確計算出來並且進行規範。
這確實讓工廠提升了生產的效率,卻也讓每個員工變成了只能按步就班的機器人,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創造性被抹去了,變成是一顆隨時都可以被取代的螺絲釘,很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與價值。
到二十世紀初,為因應工廠標準化轉型的需求,美國極需培養大量擁有高中學歷的半熟練工人。於是,那套在工廠裡的標準化模式,就被應用在學校教育之中,規定哪些課是必修的,每門課要教些什麼、多久教完,一年級要上什麼,二年級三年級又要上什麼。每個人都要按照這種方式受教育,因為這樣是最快最有效培育具有一定質量人才的方式。
後來,這種平等的教育方式又進一步「進化」。專家認為,一個學習能力好的人,在各方面表現都會很好。因此,他們根據年輕學子的能力將他們分類,以便有效率地指派他們適合的人生崗位,並施予不同的教育。若有人天生就長了個遲緩的大腦,那他注定在學校裡吊車尾,而且終其一生都會活得很辛苦。
這也讓統一評測的大型考試制度誕生,好更公正、全面性的評估每一個學生的能力,並依其能力決定他可以進什麼學校、什麼班級就讀。
看到這裡,我才清楚明白現在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如何產生的。而讓我感慨的是,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已經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變得更多元、更注重個體性、更需要創意,但學校教育大體上還是照著那套方式在篩選人才、培育人才。
(未完,敬待下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