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3 12:41:01妙妙

打坐的方法 (二)

靜坐之方法,有兩大要件:一端整姿勢;二調節呼吸;此為入門之緊要關鍵︰

甲、姿勢

靜坐前後之注意:

 (一)備靜室一間,或即用臥室,開窗闔戶,不使他人來擾。

 (二)製軟厚之褥或墊,備久坐之用。

 (三)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著寬鬆衣物)

 (四)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五)靜坐畢,宜徐徐張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靜坐時之兩足

(一)盤足而坐,既以左脛加於右脛之上,復以右脛互加於左脛之上。

雙膝盤,佛家謂之跌坐,乃盤膝之最完全者。論其作用,則如此姿勢,兩膝蓋必皆緊著於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欹斜。然初學者不易仿效,年齡較長,學之更難,故不必勉強。

(二)盤時或以左脛加於右脛之上,或以右脛加於左脛之上,均可隨人之習慣。

單盤膝。此式較雙盤膝有缺點:如左脛加於右脛之上,則左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者身易向右傾斜;右脛加於左脛之上,則右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時向左傾斜。初學者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惟須注意姿勢端直,身不傾斜,其功效一也。

(三) 兩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側,緊著於褥上,重心自然安定於臍下。(此指雙盤言之,若單盤,祇有一邊緊著於褥。)

(四)初習盤足時,必覺麻木,可忍耐之,久則漸臻自然。

(五)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換其足;如再不能忍,則暫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六)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極端麻木;則麻木之後,自然能恢復原狀。若經過此階級者,盤坐時即永不再麻矣。

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一)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下降。

心窩降下者,即使橫膈膜弛緩也。胸內腹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當外部兩肋問間凹下處,稱為心窩。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氣上浮於心窩。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即心窩不能降下之證。必時時注意於下腹,使橫膈膜弛緩,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二)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勢可也。

(三)腹之下部宜鎮定。

鎮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運力入腹,乃集中心意於下腹部也。宜先掃除他種雜念,而專注一念於臍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鎮定。

靜坐時之兩手

(一)兩手輕輕交握,貼於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二)交握之法,以一手輕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成交叉之形。

(三)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隨意。

(四)兩手交握垂下處所,各隨人之肢體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五)兩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著力。

靜坐時之顏面、耳、目、口、及呼吸

 (一) 頭頸正直,面宜向前。

 (二)兩耳宜如不聞。

 (三)眼宜輕閉。
   亦有主張兩眼微開者,此名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閉為宜;蓋閉則心靜也。

 (四)口宜噤,舌抵上齶。
   舌抵上齶,亦是使筋肉團結之意。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