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5 14:20:55小譚 & 鴨仔

Utopia--烏托邦

常常聽到烏托邦這個字,大約知道是什么美好環境,
夢想中的完美世界之類,郤是一知半解而已,
還記得梁詠琪有首歌的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尋覓我烏托邦"..
呵呵,你知道嗎?當時我以為烏托邦是人..
而且腦海中不知道怎樣的出現了唐吉訶德...>.<
好..今天就介紹一下烏托邦吧!

<<烏托邦>>是由Thomas Moore於1516年出版,
「烏」既然是「好」的意思,也是「無」的意思,所以,
「烏托邦」一字雙關,就是不存在的好地方,
而,Utopia 譯成「烏托邦」非常巧妙,具備信雅達三個要素。
而,Utopia 的反面就是「反烏托邦」(Dystopia),
正是共產黨宣言 (1848)、巴黎公社 (1871)、納粹,乃至大衛教派,
以及無數科幻小說所描述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烏托邦幾乎都是虛構的,但,反烏托邦卻往往成為事實。
烏托邦一詞是源自於摩爾,對於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
所提出的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國度。

他是位於一個小島上,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從事農業(因為民以食為天),
而除了農業外每個人需有另一項專長,如 木工,鐵工,泥工等...
但沒有製衣,因為每個人都穿同樣的衣服而且都是自己做的,
布料則是向公營倉庫拿取。為何每人都要穿同樣的衣服呢?
因為穿同樣的衣服,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追逐虛榮的問題出現。
在烏托邦的人,每人每天的工作時間是6小時,
早上3小時下午3小時,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其時間就是自由時間,
而每人都把這些時間用來讀書,摩爾覺得讀書可以培養人們的精神層面,
人文素質,把人們從肉體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那為何每人每天只需工作6小時呢,摩爾認為現在的社會因有太多人不事生產,
或是為了滿足少數人虛榮的慾望,而從事一些無意義的工作,
如果這些人皆來從事生產工作,那每人的工作時間只工作6小時就可以了。
另摩爾認為私有財產是萬惡之源,所以在烏托邦是沒有私人財產,
因為有了私有財產一樣會產生虛榮的心態。
在烏托邦只有分男人,女人和未婚跟已婚,不分年齡。
吃飯時並不限制在自家或公共食堂,但在公共食堂用膳,是不用自己煮飯的。
到吃飯時間時會響起喇叭聲,通知大家吃飯。
而在烏托邦裡,除了這些並沒有其他娛樂場所....如酒吧,妓院。
看到這裡你們應該覺得很熟悉吧.....
沒錯!共產主義所實施的就是現代的烏托邦模式...
但並不是摩爾所提的烏托邦,因為有太多人的因素無法克服!
這就是烏托邦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