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8 23:15:03***chengi***

名詞解釋(一)

名詞解釋
靈鷲山(地名)舊稱耆闍崛 ,新稱姞栗陀羅矩吒,譯曰靈鷲,鷲頭,新譯鷲峰,鷲臺。又稱靈山,靈嶽,鷲嶽。山形似鷲,名又以山上鷲鳥多,故名。摩竭陀國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圍如城郭,是為摩竭陀國之舊都。自此東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毘婆娑羅王之新都也,自此東北十里,靈鷲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舊都東北十四五里(西域記九釋迦方誌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縣北之鷲峰。浙江杭州之飛來峰。亦名靈鷲。是也。
無上(術語)謂無有過於此者。善見律一曰:「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華嚴大疏鈔十三曰:「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淨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法門(術語)佛所說,為世之則者,謂之法,此法為眾聖入道之通處,故云門。又諸法並通於一實,故名為門。又為如來聖智遊履之處,故名為門。華嚴大疏二曰:「如來通智遊入,故號門。」同演義鈔一曰:「並通一實,故得稱門。」註維摩經八曰:「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起信論義記中本曰:「軌生物解曰法,聞智通遊曰門。」法界次第中曰:「門謂能通。」又,門者差別之義。所說之法義有種種差別,故云法門。增一阿含經十曰:「如來開法門,聞者得篤信。」法華經方便品曰:「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止觀一曰:「此之止觀,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門。」
無量(雜語)多大而不可計量也。又數目之名。攝大乘論釋八曰:「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勝鬘經寶窟中本曰:「無量義者,猶是廣大異名。」同上末曰:「依華嚴經是百二十數中一數之名也。非是汎爾言無量也。
無邊(術語)廣大而無邊際也。起信論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
天人(術語)天與人,即六趣中之天趣與人趣也。無量壽經上曰:「天人歸仰。」又曰:「諸天世人。」法華經寶塔品曰:「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又】(天名)天上之人,天界生類之總稱,如天人之五衰等
有情(術語)Sattva,梵語曰薩埵。舊譯曰眾生。新譯曰有情。有情識者,有愛情者。總名動物。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中略)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中略)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大日經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義。又名薩埵,是有情義。
無情指沒有情識活動的礦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妙境(術語)不思議之境界也。謂以觀法之智慧觀之,則一一之法,皆備實相之理也。
殊勝(術語)事之超絕而世所希有者曰殊勝。
妙境(術語)不思議之境界也。謂以觀法之智慧觀之,則一一之法,皆備實相之理也
上乘(術語)又云上衍。大乘之異名。世親攝論一曰:「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
妙理(術語)深妙之道理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周易「繫辭傳」謂:「天地之大德,曰:『生』。」韓康伯注:「施生,而不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此老子所謂:「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之以天之「無為」而以形上超越之義解之者。而孔穎達正義則曰:「欲明聖人同天地之德」者,此「同」是乃方東美教授所謂「生命包容萬類,緜絡大道,變通化裁,原始要終,敦仁存愛,繼善成性,无方无體,亦剛亦柔,趣時顯用,亦動亦靜。生含五義:一、育種成性義,二、開物成務義,三、創進不息義,四、變化通幾義,五、緜延長存義。故易重言之曰:『生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經有個生生哲學,說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其實它對應著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生命期待完善自我、自我圓成。但總要「有」心、「有」種子,易經上說有德〈得〉。
苦海(譬喻)苦無際限,譬之以海也。法華經壽量品曰:「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楞嚴經四曰:「引諸沈冥,出於苦海。」心地觀經二曰:「常於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師濟群生。」千手陀羅尼經曰:「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超苦海。」止觀四上曰:「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喻)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
無明(術語)梵語,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異名也。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於法不了為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寶業果。」(四諦三寶業因果報)。唯識論六曰:「云何為痴?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
一切惑業,若逆溯之,其源無不歸納於無明。蓋一切惑業,無非由執。由有執故,乃能成障。所以執者,為有著故。所以著者,原無明故。無明之外,無別他因。故此一切惑業,無不歸納於無明也。
------------------------------------------------------------------
謂於事理等法,無所明了,障覆真性也。
------------------------------------------------------------------
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覆於本性,無所明了,故曰無明。
------------------------------------------------------------------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

因緣相續眾生生滅因果,不出二義,所謂因緣相續是也。正因助緣,使現生起,是為因緣。因果次第,不相斷絕,是為相續。
  一、因緣故,世間一切非常。
  二、相續故,世間一切非斷。
  是因緣相續,世間流轉之二總相也。故曰:因緣相續,世間之果報分明。
    因緣相續(四相)

        ┌一、苦
        │二、空
  有漏果報四相┤
        │三、無常
        └四、無我

    (世間法相)

      ┌因緣………不常
  世間法相┤
      └相續………不斷
因果(術語)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說善惡應報之義。觀無量壽經曰:「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止觀五下曰:「招果為因,剋獲為果。」十住毘婆娑論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為果。」
----------------------------------------------------------------------------------------------------------------------------
 楞嚴經曰:「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泥犁經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因果經曰:「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為者是。」
  涅槃經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遠離惡因。」
  彌勒所問經曰:「一業多果,多業一果。」(一業多果是一罪數刑,多業一果是數罪一刑,從其重也。)
  彌勒所問經又謂一業漸感五果,得異熟三果,等二果。
  又謂十不善業道,有三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生地獄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獄退生人中,依殺生故有有斷命果。依偷盜故有資生果。乃至依邪見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習氣果。依彼十種不善業道。有一切外物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四生 有情總有四有,而生有區別,有其四種,所謂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種生。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
  二、卵生 依殼而延,是曰卵生。
  三、濕生 假潤而生,是曰濕生。
  四、化生 無而化有,是曰化生。
---------------------------------------------------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是,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六道(名數)與六趣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此六者,乃眾生輪迴之道途,故曰六道。眾生各乘因業而趣之,故謂之六趣。法華經序品曰:「六道眾生生死所趣。」法華玄義二曰:「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也。」(參見:六趣)
仁為己任,
舍我其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第八》)
淋漓盡致形容文章或說話表達得非常充分、透徹,或非常痛快。
法喜(術語)聞法或味法而生喜,是曰法喜。法華經寶塔品曰:「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讚阿彌陀佛偈曰:「光所至處得法喜。」案維摩詰菩薩,以法喜為妻,慈悲為女。法喜者,亦謂見法生歡喜也。蘇軾詩曰:「雖無孔方兄,幸有法喜妻。
佛智(術語)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翻無上正等覺,又云薩般若,舊譯一切種智,是佛智之別號也。其真智正而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故云一切種智。智度論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宗鏡錄三十三曰:「佛智者即無障礙解脫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為智。」十住毘婆沙論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名利(術語)名譽與利益也。法華經序品曰:「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新譯仁王經下曰:「惡比丘為求名利不依我國。」起信論曰:「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教行信證末曰:「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大山。」
塵勞(術語)煩惱之異名。貪瞋等之煩惱,坌穢真性,勞亂身心,謂為塵勞。維摩慧遠疏曰:「煩惱坌污,名之為塵。彼能勞亂,說以為勞。」長水楞嚴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塵,擾惱故名勞。」止觀一曰:「塵勞即是菩提。」
----------------------------------------
心勞塵境,是煩惱的別名。
披星戴月櫛風沐雨 (以風梳髮,以雨沐浴。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早作夜息
防微杜漸防備禍患的萌芽,杜絕亂源的開端。謂防患於未然。
廣長舌(術語)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智度論八曰:「問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廣長舌似如輕相。答曰:舌相如是,語必真實。如昔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人舌能覆鼻無虛妄,何況至髮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法華經神力品曰:「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阿彌陀經曰:「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阿修羅(異類)Asura,又作阿須羅。舊稱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醜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鬥之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名義集二曰:「阿修羅,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城記九曰:「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蘇羅,皆訛也。」法華文句五曰:「阿修羅,此云無酒。四天下採華,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妒誓斷,故言無酒神。」大乘義章八末曰:「阿修羅者,是外國語,此名劣天。又人相傳名不酒神。」玄應音義三曰:「阿修倫,又作阿修羅,皆訛也,正言阿素洛。此譯云:阿無也,亦云非。素洛云酒,亦云天。名無酒神,亦名非天。經中亦名無善神也。」
------------------------------------------------------------------------------------------------------------
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醜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