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9 10:16:32小秋

上師與弟子

關於上師與弟子主題的文章摘要:

擇師十條件

宗喀巴大師作
能海上師講解

所親近之德。

  所親近指善知識言,所親近之德,即善知識所具之德。此擇師法為彌勒菩薩所說,見《莊嚴經論》。善知識所具之德大約有十種。

  丁一、調伏:與戒相應者。

  調伏總說,十二部經皆為調伏;別說,即指戒為調伏。此調言,指與戒相應者,與戒相應,不必完全不犯戒,但大戒不犯,犯小戒能慚愧懺悔者即是。

  丁二、寂靜:與定相應者。

  何以知其定,觀其態度安詳,三業不妄動,即雖推測而知其有定力,雖未得定,亦必與定鄰近也。

  丁三、惑除:與慧相應,伏斷煩惱者。

  能斷煩惱方是真慧,不是有學問能文章乃謂之慧。

  丁四、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減者。

  不缺者謂戒、定、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缺者缺乏也。不減者,減即退墮,不減即不退墮。大旨謂戒、定、慧三學平行,如戒中具定慧,定慧中具戒。德增即功德互相增上之義。

  丁五、有勇:益他無畏倦者。

  他,謂弟子。無畏,謂弟子有垢病,能以直言斥非,而無所畏懼。無倦,謂精進教弟子而無厭倦也。以要言之,即是用嚴格訓育弟子,不是一味姑息者。

  丁六、經富:有多聞者。

  此多聞有二:(一)、多學的多聞而能不驕不欺者。(二)、親近善知識的多聞。

  丁七、覺真:有實義者。

  謂知一切法無我,瞭解真諦、明深般若之理。

  丁八、善說:不顛倒者。

  謂善說善法,初中後善不違因明之宗因喻,與法印相合。(即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所宜注意者,善說不是口能辯論,但所說合三法印即是善說。雖訥口亦是善說,甚至如達摩面壁不說亦是善說。

  丁九、悲深:無希求者。

  謂悲威兼施,不求名利恭敬也。

  丁十、離退:于一切時恭敬說者。

  問:擇師十種條件,若能具九種,而獨不能持戒,是否可以依止?宗喀巴大師雲:不可依止。反之,九種不具足但能持戒,亦可暫時依止,若有戒、有悲,可終身依止。蓋末法時代,觀師全具十德,而後依止,殊非易事。然全具既難,分具亦可,不過須具第一之戒,及第九之悲。以有戒可學,有悲可攝受,有戒無悲短期依止,未嘗不可。若無戒難具後之九德,亦決不可依止,何以故?無戒則一切不能成就故。以上十種為所親近之德。


  頌云:

  調伏寂靜斷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悲願廣,
  離退十德堪依止,若無全具此十德,應具悲心與調伏。

  《大般若經》有魔事品及不和合品,不和合等是宜戒的。《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善知識是宜學的。前言擇師十條件,是初修擇師當以為標準者。五十三參,其中多有大權示現的菩薩,參此等善知識有善財童子決擇力方可。

如何擇師

  (1)作大乘上師的條件

  什?是衡量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呢?

第一、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其他方面不是十分完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

也就是,他絕不可能為獲得個人的財富、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他會盡己所能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還會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麼呢?同理,若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裡能得到智慧呢?

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慮其他眾生的成份很少,他會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係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為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準。

  (2)作金剛上師的條件

  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甯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裏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故尊者說:且不談很高的要求,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1別解脫戒清淨

別解脫戒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是在家人,也可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

  2菩薩戒清淨

作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漢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漢地很多學佛人都認為,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

但實際上,他們得到菩薩戒了嗎?很難說。問題在於,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為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呢?

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準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

比如說,參加授戒法會後,我們應捫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為了利益自己,還是為了利益眾生?若是為了利益眾生,就要有為了度眾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為了我自己的解脫,那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麼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這時,首先要鍛煉、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裏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麼用呢?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麼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強迫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麼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

  3)密乘戒清淨:

獲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頂。現在,我們也會說:我是受了灌頂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個方面:第一、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有沒有密乘戒。第二、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第三、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個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

第二,要廣聞佛法。

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裏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瞭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為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圈子裏,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瞭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佛法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要考慮聽眾的根器,傳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麼做的。

假如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都能夠走上解脫之道,那麼,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難道是佛打妄語嗎?不是,佛要觀察眾生的根器,應機施教。眾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而所有這些法中,真正佛的思想是什麼呢?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瞭。這是佛教與其他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若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

第三,要有大悲心。

因為,作為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其他人。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裏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麼,他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

第四,要精通顯密儀軌。

特別在密宗裏,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麼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

  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

第五,要有證悟。

譬如要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的手裏持有什麼法器、結何手印、身上有何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麼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人帶路,首先要把路瞭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領路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麼為眾人引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講什麼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竅訣的人必須是證悟者。

  這裏的證悟,不要求斷掉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辨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

第六,要懂得四攝法。

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眾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眾生。

對金剛上師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點。

具備這些條件的稱為具德上師。可是,我們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佛也是同樣的,在大街上的?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佛的頭上也沒有寫著字,所以從外表看不出來。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裏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

  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向住在這人附近的大眾打聽,因為這些人應該比較瞭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

第二,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為,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為短期內他是可以偽裝出來的。

第三,就是真正接觸這個人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的話,就可以去依止。

但是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對於現在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麼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竅訣,對金剛上師又必須要嚴格要求。該怎麼辦呢?此時,像法王晉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現在不用觀察,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血。而其他上師,就必須要觀察。

  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

在前面也提到目前漢地的狀況:從藏地出來的穿紅衣服的人,只要自稱是活佛或堪布,人們便不看他的背景,一律去接受灌頂,也不知道灌頂有哪些條件。大家只知道灌頂很好,金剛上師很好,僅此而已。

如果依止以後永遠不退失信心,到也無妨。而實際不是這樣。比如一人來灌頂,大家都去聽,等他走了沒過一個星期,這些人就開始譭謗:噢,我們錯了,他(上師)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說: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在漢地的居士裏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3.做小乘上師的條件

  下面,我們順便說一下小乘的上師。做小乘的上師,

  第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第二、要精通戒律;第三、要非常關照跟他學的那些弟子。其他的還有很多,但我們不講,只講這三點。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的上師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

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麼樣的過失,你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又會造業。現在無論在漢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要觀察好,選擇好。

  如果你不能觀察的話,又該怎麼辦呢?他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他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像獐子的屍體一樣。

因為獐子死後,雖然變成了屍體,但它身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其他不修法之人,佛說,就像狗的屍體一樣。狗死了以後,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它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

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但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依止,卻常認?這個出家人這裏不如法、那裏不如法,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有無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

  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為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如果我們看到他們,肯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之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你們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

  第二、灌頂

  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為灌頂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裏到底講了些什麼,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為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而且,人們往往在接受灌頂之後,不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漢地的各大城市裏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

  還有,很多人都認為金剛上師在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了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

  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

第一、給我們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

第二、我們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

第三、金剛上師給我們灌頂時,方法是否如理如法。

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以後我們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

  首先講一下什?叫做灌頂。很多居士包括漢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麼。有些人認為: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要成就了。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是利根之人。對普通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立刻能夠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

  那麼,灌頂到底是什麼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還是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這些戒律能不能做到

。如果目前能夠做到,你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開許,一般人做不到的總有辦法用其他的來代替;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也有我們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瞭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

  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不講。這樣,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

  律經裏講,如果我們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要給他講清楚從今以後你能夠做什?,不能做什?。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我們覺得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卻不如給一個人傳戒而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會有罪過呢?因?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上師也不給他介紹戒律,第二天他就犯了密乘戒,那麼他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但這是授灌頂者的責任,不是我們責任。可是現在已經破戒了,即使是他們的責任,而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懂得灌頂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

  首先我們介紹了什麼是灌頂。下面講得到灌頂要具備的條件。

  只有具備了六種因緣——二因四緣,才能夠得到灌頂。二因四緣的第一個是相應因。相應因本來是指人體裏的氣脈明點等。對於一個六根具足之人,這個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不用考慮。

  第二是俱生因。它是指灌頂用的法器,如寶瓶、佛像、甘露等。

  有了一個瓶子,上面插一根孔雀的羽毛,是否就是一個法器呢?不是。還需要很多其他東西,這些具備後,還需要金剛上師對它進行加持。你們經常說加持,加持,什麼叫加持?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種物品裏面加入一種能力。比如說平時我們喝的水,只是自來水或礦泉水等,只能解渴。但是加持過的水,就有能力消除業障和增長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麼呢?是不是念一個經就有這種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經就叫加持,那凡是認字的人都可以做到。」

事實上,加持的來源是一定層次的修證,這樣的人才能夠加持這些灌頂用的法器。現在,有錢的人可以購買到外表非常莊嚴的金銀做的寶瓶,裏面需要的很多藥物也可以在中藥市場買到。但金子就是金子,金銀不會有什麼加持吧?同樣,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開光、加持。在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物體上,有一種肉眼無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過他們的開光、通過他們的修證加持得到的,這是金剛上師們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具德的金剛上師,他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便不用考慮俱生因。

  下面講四緣。

第一是因緣:

修密乘的金剛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叫做因緣。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他要對密乘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頂的現場,能夠聽到金剛上師講的話、念的儀軌,需要觀想的能夠觀想,這種人可以說因緣已經具備了。如果對密法沒有什麼興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頂,這種人就不具備因緣,他也得不到灌頂。有些人雖然對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頂現場不認真聽,也不具備因緣。

第二是增上緣:

這是金剛上師要具備的。如上所講,金剛上師相當重要。你們中的居士都去過學院,在學院聽過很多法,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在其他地方,不能經常聽法的那些居士,雖然非常虔誠,但是因為他們對密法不瞭解,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非常盲目。他們不會選擇金剛上師,在這上面發生了一系列問題。

  如果金剛上師沒有灌頂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頂。若灌頂時他只需要念一個經,那麼誰都有灌頂的資格。不是這樣的。他必須要精通密宗的經典而且要有修證。特別是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證層次,才可以給人灌頂。這樣的灌頂才是如法的。其他的灌頂都是形式。聽聽那些聲音也是有功德的,因為那也是續部裏的金剛語。除此以外,得不到什麼。因為這裏面沒有什麼可以得的。如同鍋裏沒有瓢,可以舀得出東西嗎?所以觀察、選擇上師很重要。

第三是所緣緣:

金剛上師也是標準的金剛上師,我們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圓滿,是加持過的,但是還需要具備一個緣。灌頂中,上師會讓我們做很多觀想,如果不觀想這些,就不具備所緣緣。所以那個時候,要認真聽灌頂詞,讓我們觀想的都要一一觀想,這些全部都做到,才能夠得到灌頂。若你的身體雖然在灌頂的現場,但是心裏胡思亂想,是得不到灌頂的。這很容易發生。你們很多人都去學院接受過灌頂,灌頂的金剛上師已經具備了上師的條件,找不到再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頂的儀式上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地去聽,去觀想呢?若是沒有,灌頂還是不圓滿的。

第四是無間緣:

無間緣是指灌頂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的灌頂和後面的灌頂,一個一個不能錯亂,但這不是我們的事,是金剛上師的事。

  綜上所述,在灌頂時,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首先觀察選擇好金剛上師,然後到灌頂的現場,認認真真地聽,上師讓我們觀想什麼,我們就認真地觀想。

  剛才講的兩個因四個緣,其中缺少哪一個都得不到灌頂,這在經書裏講得很清楚。經中有一個比喻,比如古代的馬車,它有兩個輪子,其中缺少了任何一個它就不能走,同樣的,這六個因緣裏缺少任何一個,我們就不能得到灌頂。所以,如果我們想得到一個真實的灌頂,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具備這六種因緣。

  灌頂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護持密乘戒。灌頂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頂的時候已經發了誓,這些誓言必須要做到,否則要犯密乘戒,墮金剛地獄,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犯戒者很危險,金剛上師們也有危險,除非是佛或很高層次的菩薩,因?他們不受因果的影響。

凡夫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比較高層次的那些人有資格灌頂,但是他也有可能墮地獄。因?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墮落。這樣的金剛上師,都有墮地獄的可能,那接受灌頂的人當然有墮地獄的可能。所以灌了頂以後的一個重要學處就是詳詳細細地瞭解那些戒條,然後要好好地護持戒律。這個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事已經顛倒了。比如,我首先把居士的五戒給你們講得清清楚楚,然後要求每個人都要受,很多人會十分害怕地說:這我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對我不適應。但是,人們對灌頂的態度不是這樣。凡是有人授灌頂,大家都會去參加。若居士的五戒中都有很多做不到,那麼怎麼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這說明,我們接受灌頂之前根本沒有觀察。實際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對傳居士戒的上師的要求也不那?嚴格,對受戒者的要求相對來說也不十分嚴格,但是這時很多人都會覺得:不行,不行。而灌頂的時候,人們根本沒有這種感覺。

假如有人灌一個大圓滿的頂,那麼此地凡是聽到這個消息的學密居士,肯定都會去那個地方接受這個灌頂。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剛才我們講了,即便灌頂的法器,灌頂的儀式以及授灌頂者都非常圓滿,但是自己也不一定能夠接受。大圓滿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護持這些戒律,這一定要選擇!居士的五條戒都要這?認真選擇,那?對密乘戒更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當然,若如法的灌頂能夠得到,功德也非常圓滿。不像別解脫戒,它的功德相當大,但同時它也有危險性。不過如果你能認真護戒,根據密宗的要求如實去做的話,它也不是那麼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密法不是針對登地的菩薩,也不是針對佛,就是針對凡夫人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用失望。因為佛都考慮好了,這些密乘戒是凡夫人能夠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確。所以若能如理如法地做,灌頂還是非常好的。

大日經中「阿闍梨」所具備條件

壹、前言:

阿闍梨即為上師的意思。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中言:

『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諦聽!金剛手!大漫荼羅位初阿闍梨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言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

妙解漫荼羅畫,其性調柔離於我執,於真言行善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祕密主!如是法則阿闍梨,諸佛菩薩之所稱讚。」

貳、解析

一、阿闍梨(上師)的條件:

『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言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漫荼羅畫,其性調柔離於我執,於真言行善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

二、釋義:

(一).發菩提心:

1.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眾生。

2.此心猶如幢旗。是眾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根本。

3.若不發此心。亦如未託歌羅羅。則大悲胎藏何所養育。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復為人師耶。當約一一地作深密釋。乃至毘盧遮那。始名無盡法界究竟發心耳

(二)妙慧慈悲:

1.妙慧:

般若有二種。有與六波羅密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慧 猶如巧風。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體成就。行者猶有慧。故則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於漫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滯。乃堪作阿闍梨。

以要言之。若同毘盧遮那智業圓滿。是名深行阿闍梨也。

2.慈悲:

謂憐愍之心徹於骨髓。諸有所作。皆為建立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

度脫無餘眾生界之苦。若無此心。則如胎藏不成。又安能有所含養。

乃至毘盧遮那以本願故。住於加持世界。普現悲生漫荼羅。是名深祕阿闍梨。

(三)兼綜眾藝:

謂妙善世間種種伎藝也。謂聲論因論。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算數方藥觀相工巧之類。緣漫荼羅所要皆不假於人。則造次施為無闕乏之過。然後堪作阿闍梨。

復次行如是法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名為妙善眾藝。復次於一切總持三昧門道品。諸度四辨四攝力無畏等。皆得善巧。則能隨意造作祕密漫荼羅。名為妙善眾藝也。

(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

即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是事如摩訶般若中廣說。

若行者於文字及觀心中。善得通達離於見著。乃應為人作世間阿闍梨也。

復次初劫智慧猶與二乘共行。非深般若。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聞。亦非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虛空心無邊智慧。一切二乘不能思議。乃名甚深般若。堪作祕密行阿闍梨也。

就祕密中又漸次轉深。乃至佛為十地說般若。則九地非其境界。唯大毘盧遮那得名究竟阿闍梨也。

(五)通達三乘:

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義也。能難能答。堪可匠成三學拔除弟子惡邪。乃應作阿闍梨。

若不爾者。或為他論議師輩之所摧屈。則於傳法無力生他不信也。

又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也。

復次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淺深重數如前說。

(六)善解真實義:

如真言門。有種種真言種種身印種種本尊。乃至具緣供物一一支分。聲字形色諸相不同。隨事分別識其性類。知如是法寂災處用。如是法增益處用。如是法降伏處用。如持明藏蘇悉地等廣分別說。此是通達真言實義。

所以然者。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也。如真言中有質多字。淺釋只名為心。若作深祕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

是故定慧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義。若如是說心。乃名妙極之語也。

復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蜜滿足義。亦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

如本尊形。女是禪定。男是智慧。黃色是金剛身。白是大悲。赤是大慧。青是大空。黑是大力。乃至一切緣中。皆有第一實際義。豈可如文生解耶。若通達如是實義。乃應作阿闍梨。

亦約三劫十地以明深行也。

(七)知眾生心:

以阿闍梨善知三部上中下用。種種性類差別。及住瑜伽故。以加持方便。能了知眾生心行也。

如有來求法者。師應謂言。汝且隨所安。我當思惟。即是持彼名字。入於靜室如法持誦。觀彼因緣。以本尊加被故。當見相貌。

若是外道欲來盜法。或伺求其便而來詐親。爾時本尊或現外道等形。審觀像類自然可識。應方便遣喻言。

善男子。夫求法者。應先除斷一切惡見巧偽之心。

又諸菩薩為度眾生故。能作種種難行苦行。汝今豈能為此難行事耶。且隨本緣而作利益。若境界中。見本尊在漫荼羅。將引弟子為其灌頂。或持以付之。如是等種種善相。則應攝授。

復次若本尊捨本色像而作赤色。是人性多瞋恚。黑色多癡。黃色多貪。白色多善。縹色多無記。及於漫荼羅中。觀察花所至處。上中下類種種微相。亦可知彼心機是器非器也。

然於如是相中不應取著。亦以十緣生句而觀察之。於如是事一一明了。堪住師位也。復次深祕釋者。知眾生心。即是如實知自心。以能知自心故。即能明識他心。如家有寶藏即善鑒他寶。乃至諸根性欲本末因緣。心所動作戲論。無不了了通達。是名深行阿闍梨也。

(八)信諸佛菩薩:

阿闍梨言。一切善法以信為首。當最初說之。今順梵文語便。兼以通於後位故。作不次說耳。謂此宗。初入法門時。意尤淺近難識。且三乘實相。無不離於文字。而真言者。要須口誦梵文心亦觀之。或屈申身分支節猶如戲弄。或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頂。或造作火壇。若欲以心識籌量。則加持之跡又不可見。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

又此行者。於此眾緣事相。皆以諦信行之。若勤苦多是未蒙現益。爾時即自思惟。由我功行未至。或由三毒垢染惑障重故。如浣衣鑽火。但勿中途休廢。自當純淨目睹光明耳。復當思惟幻喻。如藥物和合而得昇空住壽。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識。但令妙解其術無不成者。以此深心淨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增不可俎壞。若不如是者。則同無手之人。雖至不寶藏中空無所得。況在阿闍梨位乎。

復次眾生一念心中。有如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當知此法倍復難信。故法花中。補處三請如來四誡。然後演說。今此經。具有修入方便。乃至一生可成。若能諦受不疑。到於信地或度於信解。乃名深行阿闍梨也。

(九)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漫茶羅畫:

灌頂有二種。謂於弟子法中得灌頂已。漸次進修。乃至成就阿闍梨眾德。爾時得阿闍梨歡喜。更為造漫荼羅作傳教灌頂。如法慰喻言。佛子汝已於祕密藏中。隨順修學具足明了。堪教授於他。汝今已得善利。乃至諸賢聖眾亦皆稱歎。今已作灌頂竟。汝當以真淨心傳持流布。使如來祕密藏久久不滅。如是隨其所應種種慰喻已。即應為人作漫荼羅阿闍梨也。

復次行者於瑜伽中。阿闍梨眾德成就。

爾時深行阿闍梨。為作心漫荼羅。

爾時弟子了了。明見得蒙大毘盧遮那。以大悲水作心灌頂。是事下當更說。乃至地波羅蜜滿足時。十方諸佛現前灌頂授佛職位。皆名得傳教灌頂也。已得傳教灌頂。不應作最後斷種人。應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即此最初方便。須解漫荼羅圖像。

故次明之。謂此中一一方位相貌。調布眾色繢畫莊嚴。皆應自善其事不看他面。乃堪作阿闍梨。復次能於淨菩提心。以慧方便。畫作無盡莊嚴大漫荼羅王。乃名深行阿闍梨。

(十)其性調柔離於我執:

此我執。梵本作灌頂字。

阿闍梨相傳云。此字義不相應。當云離於我執也。其性調柔。即是安住傳教威儀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雖種族色相多聞智慧。無不出群絕眾。亦不生高慢之心。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乃至卑小姓等。亦不懷下劣之想嫉妒之心。但一心以法自調依法而住。如是調柔。即是離於我執。是轉相釋也。

復次調柔者。如百練純臘以調柔故。隨工巧之手無所不為。今行者淨治此心。一切麤礦盡故。隨巧慧之手無所不為。故能住忍辱地隨緣應物。又諸佛菩薩法門中入道。猶如上族。諸天龍鬼法門中入道。猶如下族。即以此身。作大日如來尊特相海。猶如色貌第一。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衣蕞漏。於一心中悉聞諸佛說法。分別不謬。名為多聞。望六根暗塞者。名為少聞。無量智慧自然開敷。名為智慧。無明三毒名為愚癡。以如是諸法畢竟等故。不應心有高下。故名調柔。唯佛一人。乃名一切調柔善住阿闍梨法也。

(十一)於真言行善得決定:

調於造立漫荼羅種種方便中。心得決定離諸疑網。所謂如是護身如是結界如是迎請。如是淨諸供具而以奉獻。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乃至持誦進修。及成悉地時。亦有無量次第法。如是備在下文及供養次第中。不能縷說。若行事時。及他決擇違妨。方復躊躇觀察。或取本尋撿。不名善作阿闍梨也。

復次阿闍梨。以於瑜伽得決定故。隨有所作。皆與三昧相應。如獻花時。即與花三昧相應。此中本尊明了現前。若奉香燈塗香閼伽水等時。亦與香三昧乃至香水三昧相應。一一本尊亦隨事現前。如是一一緣中。皆是入法界門皆見善知識。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當知是人堪作祕密阿闍梨也。

(十二)究習瑜伽:

謂善修相應法也。謂於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一一通達。皆與正理相應。名善修瑜伽。

又於息災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

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災。

於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災增益。隨彼彼相應之法。皆能善分別之。

名善修瑜伽。又於漫荼羅中種種本尊。三昧形色字印性類威儀。及供養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此中障礙及悉地相。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

復次大悲胎藏發生三昧中。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餘門未能究習。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是名深行阿闍梨也。

(十三)住勇健菩提心:

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所以須此心者。以真言行者未見真諦以來當有違順境界。或現種種可畏形色。或作異聲。乃至震動大地。或有大力毘那野迦現作留難。

爾時安心不動。無有退屈。依於法教而淨除之。猶行者見此淨菩提心有大義利故。自然出生入死無怖畏想。彼彼魔事不能留礙也。又未見菩提心時。於瑜伽中。當有種種相見。所謂地水火風虛空。青黃赤白黑色等諸異相貌。爾時心未明了故不能甄辨。亦不應生退轉之意。但作是念。此事非無因緣。若我見諦時。於菩提心明了無礙。自當解耳。

又當以十緣生句觀之。心不取捨。但當勇進行菩薩道。既證菩提心已。即知往昔某時有如是相。復於某時更有如是事相。皆為如是因緣。無不鑒其先兆識其本末也。復次行者照見心明道時。即於無盡大願得堅固力。乃至毘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搏天人龍。乃是勇健菩提心也。

參、結論:

以眾德兼備故。即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是名佛之真子。從真言行生。常為眾聖之所稱歎也。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擇師)

蘭仁巴 著

多識仁波且 譯

從一個學法弟子的角度講,拜師是萬世大計,選好上師可以萬世受利,選不好就會墮入罪惡的深淵。拜師如就醫,若逢到良醫,可以治好病,逢到庸醫不但治不好病,還會要命。病中最可怕的不是影響肉體的疾病,而是影響精神健康的疾病,因為前者只影響今生一世,而後者卻能影響萬世的苦樂。我們這些人所害的是無明煩惱病,是深入到心性深處的最可怕的病,世上的人治療一個肉體上的小病,尚且選擇良醫,何況我們害的是最難治的大病,豈能隨便請人治療?因此,選師必須十分慎重。

  選師不能看名氣大小、地位高低、信徒多少,也不能看有沒有裝神弄鬼的神通之類,而要看具備不具備經續中明確指出的那些可做上師的德性。想做上師的人要以經續中提出的德性形相衡量自己,提高自己,想拜師就學的人,也要以這些德相條件衡量投靠的物件。

下面分別介紹授戒,傳法,灌頂上師的必備德相——即必備條件:

一、傳戒上師的五條德相

  《戒律三面頌》中規定:

  戒行清淨知律儀,愛護病弱居處淨,財法二施饒益眾,及時傳教好上師。其含義歸納為如下五條;

  l、戒行清淨——是指能嚴守所受戒律、無戒行破損暇疵者,向人授近圓戒的戒師除戒行清淨無暇之外,還需要具備受過近圓戒,已過十年的戒齡。

  2、通曉律儀——即傳戒的戒師必須要懂戒法法規,禁戒、犯禁懺悔儀規等。

  3、有慈悲心——戒師要以財施法施護養四眾弟子,要特別照顧年老體弱、病殘的弟子,這就需要有高度的慈悲心;

  4、居處清淨一居處指生活環境和周圍的人際交往。居處清淨,就是居住環境、做事、人際交往都不能有損于戒行清淨德相。

  5.知時機一傳戒傳法都講時機,還有節令性律儀,授戒適當年齡,犯禁時間長短等律中規定的有關時間性知識都必須掌握。

  以上五條在《上師供養儀規》中歸納為德性學問兩條。

  l、德性一包括信德、戒德、善良慈悲德性等;

  2.學問一學問有多種,但傳戒傳法上師必備的學問是戒、定、慧三學。

二、大乘道上師的十種德相

  彌勒在《經莊嚴論》中對大乘師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師須具戒定慧,德勝勤奮學問廣,具有正見善解說,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講的《經莊嚴論》中的這十條。現簡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調伏,即調優粗野的身心,使之變得和順、使一切行為符合棄惡揚善,自利利眾的三乘道德標準;

  2、具足定性——定是心離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淨,是消除散亂混濁,心神凝聚沉靜,顯現正見的內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慧,有分別思維活動的稱智,無分別思維活動的稱意,後者是定中智慧,是見道以上的智慧,常人無法得對。所以,這裏提出的作為上師條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知識、理論素質等等;

  4、具有廣深的學問一做為一個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師,五明十學都應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義。如講菩提道次的上師而論,《菩提道次》是三藏教義的總綱。如果在整體上不掌握三藏教義,很難講深講透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教總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總體精神和教理大原則,就經說經,從文字表面上理解就會犯誤解曲解的錯誤,從此可知講經上師具備廣深學問的重要性;

  5、具有正見——正見就指緣起性空正見,二無我正見。正見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經中說: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見比戒行更重要。沒有正見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維、正修持。一個沒有正見,甚至充滿邪見的人怎能做上師?怎麼會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為人師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見。正見分概念性和直覺性兩種。後一種是見性真智的觀察境界,見道位以下無此種正見。上師條件中的正見是指概念性的理論性的正見,無此正見不但講不好止觀一類的高深佛法,就連輪回報應之類的基礎法也無法講深講透。

  6、德才優勝一上師的德性、學問、才能一定要高於所教弟子。《親友集經》中說:拜低劣者自墮落,拜相同者無進步,拜勝己者有長進,應拜優勝者為師。元朝皇帝曾問八思巴;你與你的叔叔班智達相比,誰的學問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學如大海,我從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樣學問不是人人可以學到的,但學問見識必須高於所教物件是做上師的起碼條件。

  7、勤奮一上師德相勤奮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做上師的人必須首先自己要戒驕戒燥,謙虛對待學問,經常努力學習,勤奮修練,不斷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師要勤於教導,勤於事業,以勤奮精進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於解說一即是熟練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和邏輯思維規則,能夠把所講的理論知識,全面、準確、有條不紊地解說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學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傳法的上師若無慈悲心,就會貪心滋長,做出貪財賣法,敗壞佛門清名的種種醜事。若無慈悲心,那些社會上的窮苦信眾就沒有學法的機會。佛門講法施,戒禁賣法,賣法的罪過比殺人搶劫還重,沒有慈悲心,就會把法施變成法市。本來是抑制貪欲的佛法,就會被搞成助長貪欲的魔法。如此看來,為上師者清除貪心,發揚真正的慈悲心多麼重要。

  10、具有耐性一眾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質、愛好習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於因材施教,而且還應該具備那種百問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質弟子的耐心。

三、密教灌頂金剛師的德相

  《上師法五十頌》中提出金剛乘上師必具十三德相如下;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無欺詐,懂得藥咒驅魔方,具慈悲心通經教,掌握內外雙十法,懂得壇城製作法,精通密道修練法,信念堅定根處淨。

  I、守持三正一即身正不做殺盜淫;言正不說妄語、粗語、是非語,心正不生貪、嗔、邪見。

  2、富有慧心一即思想敏捷有認識分辨能力,記憶力等正常以上智慧。

  3、能忍——一即忍辱、忍苦、忍修練道途中的種種魔難。

  4、正直——公正坦率、作風正派,言行一致,心地善良,不使心計等;

  5、無欺詐是欺騙別人,是自我偽裝,如不懂裝懂,無神通偽裝有神通,自稱佛菩薩,裝神弄鬼等不誠實作風。

  6、懂藥咒法一懂得用藥物和密咒消病消滅之法。

  7.具慈悲心一慈悲心是利眾行為的原動力。佛門事事時時不能離開慈悲心。即使誅殺惡魔,也不能離開慈悲心,否則就會犯戒。

  8、通曉經教——即通曉顯密教理。

  9、掌握雙十法——即內外雙十知識,後面另做解釋。

  10、懂得壇城製作法——壇城是本尊的國士名稱。灌何種頂,就用何種壇城,壇城分立體型、彩沙模型,彩繪圖、意境壇城等。灌頂上師必須瞭解壇城的含義、構造、質地、色彩、比例和壇城圖及模型的製作法。

  11、精通密道修練法——密道修練法包括事行部的六佛定、瑜伽部有相無相瑜伽,無上部二次第修法等

  12、信念堅定一密法修持者必須具備對佛教的一般信念和對密教上師的特殊信念,堅定不移的信念。

  13、根處淨一根處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五識等保持清淨,不貪色香聲味觸等五欲,即不貪圖享樂。

  如果要灌頂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l、具有具足德相的上師所傳純真的法脈傳統;

  2、沒有違犯誓言和密法根本戒的破戒行為;

  3、如法閉關密修,獲得規定成就,或者完成咒語的規定數量和燒施供養;

  4、精通灌項程式法規等。

  前面介紹的金剛乘上師德相十三條中第十條雙十法知識簡介如下;

  1、內十法:

  (1)護輪觀法;(2)護身符製作法;(3)瓶灌頂和密灌頂法規;(4)慧灌頂和語灌項法規;(5)誅殺對象與其保護神隔離法;(6)施食儀規;(7)金剛咒、意念咒、轉輪咒等咒語念誦觀想法;(8)激發功能訣竅;(9)安神開光法;(10)壇城觀修供養法。

  2、外十法:

  (1)繪製觀修壇城法;(2)懂得佛身瑜伽等瑜伽法;(3)懂手勢手印;(4)懂得伸屈弓步、馬步等腿部動作;(5)懂得金剛座、菩薩座等座式;(6)懂得誦咒法;(7)通曉燒供法;(8)通曉各種供養法;

  (9)懂得息滅、增長、勾攝、誅殺等法的使用法;(10)迎關收展等觀誦法。

  無上密上師要掌握內十法,下部密法師要掌握外十法,俗稱金剛師的雙十條件

  上面簡要介紹了三乘上師應具德相,但學法修行,只是具足德相的善德上師不夠,還必須要有具足德相的善器弟子。這種具德相的上師和弟子相遇才能教學見成效。這種殊勝師徒因緣若不和合,雖良師也無法培養劣根成才,雖高才銳根弟子,也無法在庸師門下成大器。

  那麼求學的弟子應具備那些德相呢?

  提婆在《中觀四百頌》中說:心正聰慧求上進,此乃堪稱聞法器。這句話的意思是:具足心正、聰慧、求上進三種德相者,可以稱作接受佛法甘露的寶器。分述如下;

  1、心正——一是指沒有邪見、偏見、成見,心理正常、思想純樸、行為端正。心正的反面是心不正,在思想意識中沾有邪見、偏見、動機不純等許多污染,稱不潔之器,如髒盆。髒盆雖能盛接法露,但法露被污染變質成髒水,不能飲用;

  2、聰慧一是指具有正常以上的認識思維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等;聰慧的反面是愚鈍,即智力低下,認識思維能力差,記憶力差等,稱不受之器,如覆盆,雖天降甘露,覆盆無法得到點滴;

  3、求上進一是指對所學之法具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認真學習,刻苦鑽研、換而不舍、精進不息的追求精神;其反面是不求上進,不認真學習,所學不消化,不鞏固,聽過當做耳邊風,對這種情況稱漏器,如給無底爛盆灌水,邊灌邊流,存不下一滴,灌的再多也無益。

  在《菩提道次第》中的求法需要去三種器病、存六種想,三種器病就是上面說的不潔器覆器漏器三種;去三種器病,具備心正聰慧求上進三德,就是正器寶器

  求學時的存六種想是;

  1、求法者把自己當做就醫的患者想;

  2、把說法者當做醫師想;

  3、把所說法當做醫藥、處方想;

  4、把學修法當做動手術、吃藥治療想;

  5、把佛當做具最勝功德的大聖者想,生起無比敬仰心;

  6、把佛法看做最殊勝的智慧寶藏,生起保護繼承宏揚勝法,使之常駐人間之想。

 

上師與弟子之關係

朗欽加布仁波切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在佛教傳承中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在歷史上是如此,就是到現在也是一樣。這種關係的建立乃是基於信心,但是在彼此的信心建立以前,上師必須檢驗弟子一段時間,就好像帝洛巴經過長久時間對那若巴的考驗,才決定將教授傳給那若巴。

 這種考驗可以相當的簡單,就好像弟子如果向上師請求傳法,上師可能會說,「我知道的不多,你最好請教別人。」這就是最初的一種考驗,以確定弟子他是否真的想學教授。這種關係是建在彼此上,上師考驗弟子以確定他是否為適合受持此法門的根器,而弟子同時也檢驗上師是否言行合一,隨著師徒間逐漸的認識與了解,將隨之增長無比堅固的清淨信心。

 傳統上,上師具誓戒、傳經、講續、教誡、灌頂、羯摩等功德。在密乘中,所謂三具恩上師即是一灌頂、傳續、賜囗訣; 而弟子亦必須具足四條件

  淨信不退,
  勤勉不懈,
  不依他教,
  敬信師友。

如此的上師弟子,方能傳授成熟身心的灌頂。

  蕤耶經中說上師應具足以下德行,

1﹒廣解諸法、具戒、正直、慈悲、淨信、正念、加有
  威德。
2
﹒不懼非人。
3
﹒辯才無礙、處眾無畏。
4
﹒聰明智慧、善解方法。
5
﹒調伏諸根能覆歸者。
6
﹒復有善巧。
7
﹒深入大乘、愛慕經典。
8
﹒普學秘密真言法門,並明一切曼荼羅法。
9
﹒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惡之相。
l0
﹒普誦真言及持多法,先蒙阿闍黎及與傳法二種灌頂。
11
﹒少欲知足、常行念誦。
12
﹒普於一切阿闍黎所皆請學問。
13
﹒於諸曼荼羅法抉擇無疑。
14
﹒恆樂供養一切諸尊及與師僧,惠施一切貧窮困苦。
15
﹒明解大手印等一切諸印,及善解畫曼荼羅法。
16
﹒又明念誦及供養法,具知一切法事。
17
﹒學內外明已作曼荼羅。

上師亦必摒除以下四者:

l﹒多忿恚而少悲心
2
﹒貪著名聞利養無饜足。

3
﹒持己多能而傲慢、於顯密律儀不加守護。
4
﹒諂曲不正直。

弟子則須戒除以下四項:

l﹒對上師生不敬。
2
﹒合法意者不行。
3
﹒宣說傲慢詞語。
4
﹒僅念此生利益。

 

第三世 蔣貢康楚仁波切,台灣-高雄開示

 於一九八五年元月廿四日第三世 蔣貢康楚仁波切

在高雄「十六世大寶法王上師相應法」法會中所給的開示。

  

  佛所傳下的法很廣、很深,有各種不同的法能引導我們進入悟境,而引導進入悟境的方法又有不同階段。三乘是為了眾生根基的不同而有所分別。最高的是金剛乘,但不是說大乘、小乘就不是佛法,不能引導我們進入悟境。而是在末法黑暗時期,了解金剛乘的方便,能給予一個誠心的人的心達到即身成佛,這是它特別方便的地方。

   「乘」稱〝雅瑪〞,在西藏則叫〝提巴〞。不是說小乘比大乘差,其之所以分別是依修行者的能力及發心而做分別的。小乘只是為了自己,有限的對應就是小乘,如背負小。而大乘是平等利益一切眾生,背負大,提起來也更重,證的果亦不同。其教法是相同而沒有分別的。

   金剛乘具有大乘的心,即平等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不動搖,負擔也就大。此三乘因動機、能力而有別,不是佛法有別。就密宗而言,修儀軌就自稱他是金剛乘的信徒,非也。要身為金剛乘信徒必須具備二條件,才可進入金剛乘:

    1.外在戒:須了解一切善行要去做,一切惡行要放棄。

    2.內在戒:要培養菩提心。

   如果不遵守外在戒亦不發菩提心,就不算是金剛乘的弟子。有許多自稱是密宗,但卻不遵守戒律,就不是密宗的人,除非你能把不清淨的心轉為清淨,否則也只是淪為為名為利。

   不僅僅只是自稱密宗信徒就是修密,做為密宗的修行者,必須要修上師相應法,不同的本尊法...。一個行者能到達開悟,完全依賴他的上師,這是上師的特性。在沒有上師以前,我們不知道佛法,由於上師的教導才知道什麼是佛法,怎樣才能成佛。上師代表三寶具體的表現。在密法修行的條件裏,上師是不可少的。能否成就大手印、大圓滿,完全看在你及上師間是否保持親近的三昧耶戒(SAM-AYA沙瑪雅),也是完全的依賴你的上師。

   要保持跟自己上師的三昧耶戒,也是金剛乘方便才能到達成就。上師與弟子間的三昧耶戒是很重要的。有一次那洛巴現出喜金剛的壇城境界,指著馬爾巴說:「你是要向喜金剛壇城頂禮呢?還是要向我頂禮?」馬爾巴他想:「我是因為上師的原故才見到喜金剛本尊。」因此他就向那洛巴頂禮。那洛巴就很高興,對於馬爾巴有這樣深的見解感到很高興。在密宗修行道路上了解一切本尊、密法都是一種技巧方便。

   三昧耶戒就是必須對上師發出無比信心及恭敬心,當我們對上師有很好的信心、恭敬心產生時就可得到三寶的加持。在座各位都與噶舉派有緣,所以傳十六代大寶法王相應法,也許各位有的認定某位噶舉派裏的仁波切為根本上師,但大寶法王也是傳承者,是噶舉派的持有者。如有人以他(蔣貢仁波切)為根本上師,但他以大寶法王為根本上師,所以自然的大寶法王也是他的弟子的根本上師,也是大家的根本上師。

   在修此法前,要發心去避免做錯,要去利益眾生。

   唸觀空咒時,觀想外在全部化成空性,一切都是空的,非常廣泛,沒有限制,在此空性裏出現如雲般無量無邊的供養。我們仍然保持自己的身體,在我們前面有一隻獅子(代表無畏懼於六道的過患),獅子座上有蓮花,蓮花上有月輪(蓮花及月輪表示相對與絕對的真理),月輪上坐著大寶法王(具一切開悟聖眾的集合),頭戴黑寶冠,身穿三法衣(代表具有三種金剛性,外面:具種種戒律,內面:具菩提心,密層:具三昧耶戒),右手拿著杵(表示方便),左手拿著鈴(表示智慧),雙手交叉在胸前(表示智慧與方便的結合),金剛盤坐(表示法身),就依此方式做觀想。觀想出來後唸四句祈請文,念時要清楚的了解大寶法王的佛性:具佛性的法王,請加持一切眾生,使他們能得到解脫。然後大寶法王的額、喉、心發出白、紅、藍的光進入我們的額、喉、心得到四灌頂,將惡業全部消除掉,得到成就。就在這種情況下唸大寶法王的心咒,念咒時觀想自己與祂不分離。

   如果長時間的念咒,可觀想祂額、喉、心的光依次或一起放光的進入我們的額、喉、心。

   念完咒後迴向,依迴向文發迴向心。

   另有一種迴向,叫做無上迴向,即無人做的迴向文。

   修上師相應法,可升起對上師無此的恭敬心,弟子對上師有無比恭敬心就會得到成就,因此必須把這個法當做到達開悟的工具,這個法是很好的工具,要珍視此法精進修行。先將上師相應法修好,再修本尊法,可得到完整的相貌。

   關於大寶法王的黑(金剛)寶冠,有人知道它的來歷,有人不知道。凡是見到此寶冠的人可得到解脫。有能夠使人解脫的能力的聖人,可利用任何方法使人得到解脫,如見到某東西、摸到某東西等。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大寶法王是位隱士,在他很深的禪定時,有十萬空行母用頭髮辮成這頂寶冠,此寶冠與大寶法王連在一起。只有已經破除業障的人才見得到。後來有一個人他請法王讓他複製一頂,使眾生能看到而得到解脫,法王答應了。於是他就把它做出來,歷代法王就舉行黑寶冠的儀式。

   對上師要絕對有信心,上師若道水是火,則徒弟必認定那水即是火。上師乃佛智慧真身代表,若對上師信心動搖,教法生疑,即犯三昧耶戒,斷不得成就。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於一九八0年九月十一日

               在紐約法界中心密勒日巴法會開示

 

上師相應法 ~~十六世嘉華噶瑪巴講於美國

在佛陀的法教中曾提到,千佛的本質和精髓即是我們的上師。一般而言,上師在我們的證覺過程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決不只是一種象徵而已。佛性遍及一切眾生。經典上說,我們必須生起證覺之心,也就是菩提心,以行利生度眾的事業。所以,我們常要歷經好幾劫獲得證悟後,始能真正救度解脫眾生。但經典上又說,一個人若能直接明心見性,證得三不壞金剛的話,也能真正利益他人,而上師即是弟子是否能獲得此種能力的關鍵所在。

上師與菩提心

由於菩提心的生起,他對於將自己的快樂分與他人,而自願承受他人痛苦的工作甘之若飴。菩提心代表全然毫無保留的願以己樂換他痛苦,並以堅定的決心、信心和勇氣為眾生的解脫和利益而付出。它是藉由我們與生俱足的潛能,也就是佛性,以及願力而成辦的。當我們起真正的菩提心時,便能圓滿證悟法身。而此時上師的利眾事業也才能如行雲流水般,隨緣無作而行。上師的願力堅定而自然,他的慈悲平等無差的加被了每一個眾生。

*三身的本質是法身,而三身的合一則是法界體性身 - 一切本來如是之展現。上師是四身的化現,因此,上師相應法便為四身之種子。

法身不可思議,它乃離於任何妄念與矯飾。我們無法用言詞加以陳述,亦無法說它「有」或「無」。法身遍滿一切,它離於任何因緣與條件,亦無一支撐點。由於法身不可思議,因此,它完全離於四邊,同時亦是自然普被一切眾生之佛行的基礎。法身無礙而化現報身與化身。它任運自然,完全無一絲作意之念。而報身與化身則是為了協助眾生消除煩惱妄念所生起的化現。

化身好比太陽,而報身則似陽光。眾生所感受到的溫暖也就像化身廣被一切不論何種根器之眾生的佛行事業。那麼法、化三身是否為一樣的?是的,由於它們完全與太陽並無不同,因此是一樣的。雖然太陽有三個層面,即太陽本身、陽光和暖熱,但它們之間並無區別;所有一切的本質都來自於太陽本身。一切事物的本質均為空性,然而它同時亦屬空、色(現象)不二。

 

上師相應法

 

  (一)前行:

在修上師相應法之前,學子要先完成許多前行的基礎修行,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學子必須由上師處得到許多教誨和指導,這點很重要。在學子確實了知自己的上師具足如上所述之本質後,便要行做普賢供養。對於普賢供養,我們有非常廣泛而深入的開示,但簡單的說,它可稱為外、內和究竟供。我們可觀想須彌山、四大和八小洲、七政寶、八吉祥等等 - 一切情器世界的東西,包括一個人的身口意、財富、家庭、好友,以及一切珍貴的東西等,都可做為普賢供養的對象物。 學子可依如下次第觀想上師:在一個由八獅所抬之寶座上,有一朵白中透紅的千瓣蓮花。通常蓮花上會有一日、月輪,象徵上師的寶座墊。而在此它只有月輪,此月輪代表空樂不二的無生體悟。接著觀想自己代表上師、本尊、護法等三根本之莊嚴化現的上師,剎時現起坐於月輪上,全身放光。

(二)正行:

倘若學子能對三根以無緣之虔信之心生起此種觀想,並住其中剎那 - 只要長到有一彈指的時間,便能累積無量功德。藉由對上師此等之觀想,學子便能獲得他無所不在的加持。接著再一心不亂的持誦上師咒語。此咒是:噶瑪巴千諾(KARMAPA CHENNO)!學子以真正的虔誠和深深的祈求持誦咒語,

並獲得上師身口意的加持。接著觀由上師的額、喉、心三(金剛)門同時放射出白、紅、藍的光,溶入學子的三門,而得四灌。然後再觀代表四身之化現的上師溶入學子。學子住於與上師無二分別之定中,並持續不斷接受上師身口意的加持而清淨一切業障。如前所述,上師已取證覺,乃為佛之四身的化現。他以清淨的菩提心,為了度盡一切眾生而化現各種佛行事業,不達目的,不離輪迴。學子可藉由修習上師相應法而證得與自己上師無二之成就。

(三)結行:

最後在結行階段,學子可唸此段祈願文做為迴向:「願我能解脫一切眾生;在輪迴空盡之前,我當擔起責任,幫助每一個人達到究竟了悟的成佛境界。」

*以上是我對珍貴的上師相應法所做的一個簡短講示。(一九八零講於美國)

 

 

 

上一篇:四臂觀音

下一篇:修心八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