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1 07:54:39許老爹

暖林生涯原是愛(徐美蘭)

有一個地方,有一群人,他們天天過著清晨三點半吃早餐;上午十點半用午餐;十一點睡午覺;下午三點半吃晚餐。晚上約六、七點時,正當鬧區霓虹燈閃亮,人群喧嚷狂歡之際,他們卻一一熄燈,悄然沉睡進入夢鄉。週而復始。為了配合院裡工作人員,總是默默承受與遵循。

 

他們永遠是一群「領先朝陽」,比朝陽更早起的人。究竟這是個什麼地方?什麼人的生活方式?

 

九十一年一月十七日,第一次踏進了位在新莊,有七十一年歷史的樂生療養院,是台灣的痲瘋病院。據說早期由日本人管理時,四周不僅佈滿鐵絲網,還得以石碳酸來消毒。人員進入時必須身穿防護衣,如入「毒氣地帶」般的恐怖。

 

單獨爬上小山坡時,花木扶疏,空氣清新,清風拂面。雖是早上九點半,仍覺有點寒意;卻完全沒有恐懼的心態。

 



「師姊好!」當還來不及開口,聽見了一位男院友騎著電動車,搶先露出笑容,愉快的與我打招呼。微笑對答寒暄,心情充滿著輕鬆、溫馨、自在。

 

院友杜銀花,外表形體看來一切無恙;見我對路況不熟,親切主動為我帶路。一到朝陽舍,簡陋的設備讓看了訝異又心疼……

 



看到了八十歲的莊細師姑,雙腳截肢,兩手蜷縮,無法下床的她自訴由於耳朵重聽,最近老是頭痛,胃又不好,有時會不愛說話。我輕聲問了句:「公炊伙食可以適應嗎?需要幫忙帶什麼食物來嗎?」她連忙說:「我們這裡有些是連家人都不來探望的人,只有慈濟人願意來看我們,看到妳們,我們就很高興了。」

 

愉快交談著,莊細一見又瞎又殘的室友蔡玉治師姑,因感冒咳嗽不已,自己窄小不適的外套屢穿不上。連忙示意我拿件她自己的一件寬大外套給她穿上,同病相憐中的真摯關懷之情,表露無遺。

 

痲瘋病又稱寒森症也稱漢生病。五、六十年來,他們有些人的一生,幾乎全在這裡渡過一段段悲悽不為外人所知的「寒森歲月」。這群曾經走過如「地獄中歲月」的痲瘋病患,一路走來,卻始終感恩無憾。正如住在其中的精神領袖金義楨所說,因為慈濟證嚴上人的「啟發」使他們真正達到「脫胎換骨」的境界。

 

經由他們種種發心的付出,表達出了「真善美」的情操;一樁樁的心情故事,每每憾動人心,令人動容。證嚴上人不禁讚嘆樂生院療養院,就是一處「超越天堂」的地方。

 



金義楨,江蘇人,現年83歲。抗日戰爭時,投筆從戎,走遍大江南北。當年30歲,容貌英挺、年輕有為的他,官拜少校,前途一片燦爛;卻因罹患痲瘋病入院迄今足足五十年。

 

他由初期慘遭病痛摧殘的「不甘心」轉變到幫助病患,帶領處理各種事務的「歡喜心」。更因「棲蓮精舍」篳路藍褸、胼手胝足的建立,讓他開始接觸佛法;從中得到大智慧而自在自得;也讓他鼓勵這群蓮友懂得布施,跨出陰霾的「寒森歲月」,逐步邁向「暖林生涯」,徹底展現出了「生而為人」的尊嚴……

 



「在這裡,阿彌陀佛、阿門,都通。這裡沒有種族、宗教之分。我只在乎要如何透過『愛的方式』,將愛送到人間!」金阿伯勉勵我說:「慈濟人要像摩門教徒般,挨家挨戶按門鈴式的傳教方式。別忘了要『勤』按自己心門的電鈴,打開自己的大門,獻出自己的愛心,影響別人。」

 

因緣際會下,和金阿伯投緣地聊了好一會兒。言談中,感覺金阿伯說話真誠、精氣神十足,使我如沐春風、獲益良多。深感金阿伯真是一位很有智慧、慈悲心的長者。自許將會深刻把他這段話謹記在心並付諸實行。

 

「金伯伯您腹部抽筋了。要多休息喔。」聽到替金伯伯打針的護士這麼說。

 

一向敏感的我,卻絲毫感受不到他在談話中有任何身體不適。心中暗自讚嘆金阿伯的忍耐力、毅力真是超強。

 

「山上天氣較涼,衣服多穿點,別著涼。留下來吃飯吧。」生平第一次的造訪,即將進入尾聲;就在金阿伯噓寒問暖、溫情挽留下,依依不捨地起身告別。

 

走下山時,一再思考著金阿伯急於傳達愛的理念與方式。不禁感悟到:愛如清水,可以洗淨一切汙染。如果慢慢來,就如同在急診室急救病人,雖有愛心但若動作太慢,一切也會來不及。因此,動作上為了要快、要大、要積極,就一定要用「灑」的;灑在人與人之間,藉著善心念善行為,如是輾轉,這種愛的傳承,就是無量意境及法門。

 



當「寒森歲月」轉變成「暖林生涯」,探究箇中「愛的方式」,無非就是「愛灑人間」的「愛」……

 

200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