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 (p.82)許多家長企圖一次溝通大量的訊息,以致於接收的那一方不管是不是小孩,都變得負荷過重。與子女的例行性溝通應該簡短且焦點集中。溝通是一輩子的是,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如果一次提出太多訊息,小孩可能無法應付,最後什麼都吸收不進去。特別是如果溝通中夾藏著負面話語,更是如此。
☆ (p.85)
1.家長必須有所準備,再三答覆小孩相同的問題,這些問題代表小孩試圖瞭解世界、發展且體驗神秘感、獲得知識並解決問題。
2.當小孩一再重複詢問相同問題時,我們可以說:「我很高興你又來問我,有些事就是要花時間才能學會。」
☆ (p.91)對多數人而言,控制自我就是艱難的課題,所以更不應試圖控制子女。
☆ (p.94)家長必須認清,當緊張狀況長期存在,子女老是覺得我們在嘮叨或說教時,我們說的話就會變成耳邊風。這時,改變我們的行為並不表示寵壞小孩,也不表示我們違反規矩及期待。家長有權利、也有責任建立一套定義明確、無可妥協的規矩,特別是和安全相關的規矩(例如騎腳踏車、遵守夜歸時限等)。改變負面腳本的目標,在於緩和氣憤和恨意,改善親子關係、鼓勵子女改變行為,並激發子女多為言行負責。
唯有在違反自己諸多期望下讓子女為所欲為,才有可能寵壞小孩。改變負面腳本,並不表示我們拋棄身為家長的責任。
☆ (p.111)如果你想教導子女:當一種辦法不成功,或錯誤已造成時,我們可以從這些錯誤中學到教訓,那麼,我們就必須以身作則,展現從錯誤中學習的哲學。在挫折忍受力的思維中,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錯誤是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這種信念。
☆ (p.112)
1. 對多數人而言,控制自我就是艱難的課題,所以更不應控制子女,而應透過改變自我言行的勇氣,引導並指點小孩。如此一來,就是子女挫折忍受力及樂觀態度的好榜樣。
2.家長應該以明確而非批判的方式界定問題所在,邀請小孩一起解決問題。
☆ (p.131)當小孩還小,這種特別時段表示去戶外遊戲,或睡前讀一本書。令人惋惜的是,有些家長或許以為這就是特殊時段,小孩卻未必如此認為。為改變他們的印象,家長可以這樣說:「我念故事書給你聽的時候,是非常特殊又重要的時間,即使電話鈴響,我也不會去接。」
☆ (p.138)請自問:「我願意接納我的小孩嗎?」接納,不代表允許小孩為所欲為,也不是放牛吃草或教小孩不負責,而是認可並賞識小孩獨特的本質,且不指責那些可能是為他們特質的行為或情緒,意即他們通常無法控制的部分。
你對小孩是否「稱讚不足」?一天之中,你所說的負面話與是否比正面話題還多?
☆ (p.139)要真正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家長必須無條件愛小孩,就亦需接受子女的笨性,而這種本性未必符合家長希望小孩擁有的特質。
☆ (p.155)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小孩抱持的夢想,以及小孩做為獨立個體的事實分開。
☆ (p.159)家長對子女的最初夢想,將會影響對待子女的方式,以及協助他們培養挫折忍受力的能力。
☆ (p.161)給子女貼上類型標籤,不如接納他們的天生氣質。
☆ (p.163)如果家長的期望與小孩的行為不符合,必須先改變的是家長。
☆ (p.183)如果我們在冰箱貼上小孩的親手塗鴉,在他們上場比賽時給予適時鼓勵,或者在他們整理餐桌後給個溫暖的擁抱,小孩一定會備感榮幸。這類言詞和肢體動作不但會讓小孩產生被愛的感覺,更可傳達父母接納及賞識其成就的訊息。
☆ (p.185)成功還得與小孩本身的興趣相關,他必須自認成功源於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行。
☆ (p.185)協助小孩做事或計畫時,例如做功課或做飯時,父母切記千萬不要代勞。如果小孩認為最後的結果不是他們的心血結晶,而是父母的,自然不可能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我們必須拿捏得當,隨時準備協助子女,但切忌事事代勞。請記住,愈挫愈勇的小孩對自己的成就,只居恰如其分的功。
☆ (p.189)如果希望小孩成績更好,我們應該協助他們滿意自己的成績。
☆ (p.195)如果想要協助小孩感受成功的滋味,就必須學會界定小孩的特長,製造讓這些特長發揮及增強的機會,並別把這些特長當作其他行為的誘餌。父母仍應適度約束小孩,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能禁止小孩從事能夠培養挫折忍受力的活動,因為唯有透過那些活動,才能啟發小孩內心的責任感。
☆ (p.205)家長回應子女犯錯的方式最好具有教育意義,而不是羞辱意味。
☆ (p.207)逆境可以帶來成長,困局是另一種挑戰,不必逃避。
☆ (p.213)父母應協助增強小孩對「錯誤不但可以得到寬容,而且也在預料之中」的信念。
☆ (p.214)如果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無形中會影響小孩感受成功與錯誤的方式。如果不曾考慮小孩的秉性和能力,他們的期望可能超出子女能力範圍,而當小孩的表現無法符合期待時,家長無意間就會釋放出負面訊息。
父母最重要的是接受小孩的本性,而不是預設期待。如果對子女過度期待膨脹。
如果小孩自小就不斷聽到父母嘮叨,不知不覺中就會認為自己的生活、人際、學習能力等,都不如父母期待,一旦面對真正挑戰,往往會更焦慮。如果不幸地,他們的表現真的不如父母的期望時,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這種方式不可能培養從錯誤中學習的心態;相反地,小孩會認為錯誤就是能力不足,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避免犯錯。
☆ (p.220)父母一定是小孩學習與模仿的首要對象,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言詞與行為反應,肯定會影響小孩。
☆ (p.227)如果想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就必須讓他們知道錯誤是生命的一部份。傳達這個訊息的機會幾乎俯拾皆是。不論小孩潑灑了牛奶、一時忘記別人的名字、在戶外走動時絆倒,教導他們記得盡量保持冷靜,以清楚的言語說明如何降低犯相同錯誤的機率,而且盡可能運用幽默感。幽默,會將錯誤的負面力量降到最低。
☆ (p.228)當小孩犯了一些我們認為可以避免的錯誤時,父母往往很容易情緒失控。如果盛怒讓我們產生偏見,認為小孩沒有能力學習,他們就會誤以為錯誤就是能力不足的象徵。記住:「我希望別人用我對子女說話的方式與我交談嗎?」
☆ (p.229)當小孩無法順利完成一件事時,不妨以他們認為可能有幫助的方式和他們討論,如此可以傳達以下訊息:情況絕對可以改善,糾正錯誤的方法有很多種。家長可以在行動計畫就緒時,問孩子:「如果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你打算怎麼辦?你的備用計畫是什麼?」提出某計畫不會成功的可能性,不應被解釋成注定失敗的預言;這只是承認;並非每件計畫都能成功。事實上,只要小孩知道他們可以另謀對策,坦然面對計畫可能不會成功的現實,反而能幫助他們學習更妥善的方式及態度面對錯誤。
☆ (p.231)父母必須讓小孩明白,錯誤與挫折其實是每個人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能夠愈挫愈勇的人,必然具備這個信念:「我一定難免犯錯,並經歷挫折的考驗。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成為更有用的人,而且更能面對未來的挑戰。」家長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協助小孩培養這個信念,把對失敗的恐懼感降到最低。唯有如此,子女才會更願意承擔生命中的風險,並真正「品嚐」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 (p.231)家長在小孩犯錯時的反應,和示範如何正確面對錯誤一樣重要。
☆ (p.232)任何人都無法預知小孩會有什麼成就,不過我們卻知道,如果小孩擺脫對錯誤和失敗的恐懼,成就必定更高。
☆ (p.235)培養責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小孩有機會幫助別人。
☆ (p.249)我們主張在小孩三歲或更小時,父母應該為他們選擇或指定一種活動,成為小孩日常生活中必須承擔的責任。父母最好不要將這種活動視為家事,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他們以下觀念:「你是一個有用的人,可以幫助別人。」
☆ (p.292)如果小孩自認無法達到父母的標準,而父母只是一味強求和處罰,卻不指導,結果很可能造成小孩憤怒、懷疑自我能力、恐懼失敗,以及自尊心低落。
☆ (p.304)如何用管教方式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1. 向小孩清楚說明有必要修正的行為。
2. 找出有效的辦法,糾正問題行為。
3. 向小孩強調,他們可以選擇解決的方法,每種選擇都會產生不同結果。這個過程會強化小孩的責任感與自主。
☆ (附錄)培養挫折忍受力的原則
(一) 家長的夢想(10個指標):
1. 教導並傳達同理心。 2.有效溝通並積極聆聽。 3.改變負面教養腳本。
4.找出讓小孩覺得被愛及賞識的方法。
5.接受小孩的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與目標。
6.栽培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犯錯是式指導與學習的好時刻。
8.協助小孩培養責任感、同情心與社會良知。
9.指導並強調做決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0.以提升小孩自制力與自信心的方式管教。
(二) 穿著小孩的鞋子走路:
☆ 同理心的障礙:
1. 總是重蹈以往成長經歷的覆轍。 2.生氣時,很難設身處地。
2. 認為「小孩的生命目標就是惹我生氣」。 4.認為同理心會妨礙教養。
☆ 成功溝通的障礙:
1.家長不斷重演自己的成長經歷。 2.憤怒使溝通失效。 3.認定小孩是故意的。
☆ 有效溝通的十步驟:
1.從小孩出生起開始溝通。 2.主動溝通。 3.做個積極的聆聽者。
4.記得一定要向小孩說:「我聽到你說的話了。」 5.設身處地,推己及人。
6.不使用批判及指責的溝通方式。 7.清楚簡短的溝通。 8.做誠實正直的楷模。
9.接受重複解釋與溝通。 10.溝通時融入幽默。
(三) 改寫負面腳本:
☆ 改變負面腳本的障礙:
1. 小孩基本上都一樣。 2.改變教養語言,將會寵壞小孩。
2.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4.小孩應該更感激我們的辛勞和努力。
5.我說我的教養目標實際,它就絕對實際。 6.背負太多過去教育模式的包袱。
☆ 撰寫正面腳本的五原則:
1.承接改變的責任。 2.瞭解問題與目標。
3.釐清自己至今做了些什麼,以及為何無法奏效。
4.凡「找過」必有收穫,每個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
5.如果第一次不成功,再接再厲。
(四) 愛的歷程:
☆ 讓小孩自覺被愛、特殊及深受賞識的六個步驟:
1. 以自己年幼時的的成長經驗為指引。 2.與小孩訂定「特別時段」。
2. 不要錯過重要的時機與場合。 4.時時表露你的愛。 5.一點一滴累積愛。
6.接受小孩的一切,而不是要求他們符合你的期待。
☆ 接納小孩的四步驟:
1.接受親職教育。 2.反省自己的態度。 3.做必要的調整。 4.與子女通力合作。
☆ 體驗接納與成功的原則:
1. 公開稱讚小孩的成就。 2.強調小孩在創造成功時的努力。
2. 營造環境,藉此找出小孩的特長。 4.給小孩培養特長的時間。
5.接受每個小孩獨特的長處和成就。
☆協助小孩面對錯誤的指導原則:
1.做小孩的表率。 2.設定並評估切合實際的期待。
3.以不同方式強調:「錯誤不但可以接受,而且也在預料之中。」
4.疼愛小孩與他們是否犯錯無關。
☆如何解決問題與做決定能力的原則:
1.做小孩的表率。 2.讓小孩學會選擇。
3.遵守解決問題的順序:
(1)明確說明問題,並認同那確實是問題所在。
(2)斟酌兩三種可行的解決辦法,以及評估每個方法可能的結果。
(3)發展出親子間彼此適時提醒的習慣。
(4)如果辦法無法奏效,如何處置?
(五) 管教小孩的方式:
☆ 有效管教的障礙:
1. 如果這套腳本適合我,就一定適合我的小孩。
2. 事到臨頭才管教,以及懲罰式的管教。
3. 以嚴厲及貶損的方式管教,例如體罰及厲聲責備。
4. 武斷、前後不一的管教方式。 5.父母管教風格相去千里。
6.我希望小孩愛我,所以凡事依他。 7.為了不切實際的期望處罰小孩。
☆ 有效管教的原則:
1.主要目標是教導小孩自律與加強自制力。 2.預防、預防、預防。
3.父母密切配合。 4.前後一致,但不要僵化。 5.以身作則,示範冷靜與理智。
6.慎選親子戰役。 7.自然及合理的罰則。
8.瞭解小孩的能力,勿因不切實際的期望處罰他們。
9.正面回饋與鼓勵,往往是最有力的管教方式。
上一篇:父母該說&不該說的話
下一篇: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愉快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