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0-25 20:03:33賀達雅
可說與不可說之間
在著名的禪宗典籍《無門關》中,提到一個故事:
某禪師從大樹上摔下,想手抓樹枝,卻沒有抓住,幸好嘴巴咬住了樹枝,才保住了性命,但也因而懸在半空中不上不下。此時正好有一個求法心切的青年經過,隨即抬頭向禪師求法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在這種情況下,禪師陷入兩難:如果開口回答,就會粉身碎骨,如果不回答又對不起求法心切的青年。如何是好呢?(出自《無門關》第五則)
兩難之所以存在,是由於假定了只能用「口」來回答。為何一定要用「說」的呢?為何不用動作(比如說用比的)回答呢?
在禪宗的許多公案中,我們看到了這種不以口說的方式來回答的許多例子。「拈花微笑」、「天龍一指禪」、「達摩傳法」、「二僧捲簾」等。
很多問題,並不一定要用說的方式來回答,也可以透過動作來回答。
一個很好的實踐:當你所愛的人問你愛不愛她(他)時,不一定要多說,就直接給對方一個擁抱好了!
某禪師從大樹上摔下,想手抓樹枝,卻沒有抓住,幸好嘴巴咬住了樹枝,才保住了性命,但也因而懸在半空中不上不下。此時正好有一個求法心切的青年經過,隨即抬頭向禪師求法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在這種情況下,禪師陷入兩難:如果開口回答,就會粉身碎骨,如果不回答又對不起求法心切的青年。如何是好呢?(出自《無門關》第五則)
兩難之所以存在,是由於假定了只能用「口」來回答。為何一定要用「說」的呢?為何不用動作(比如說用比的)回答呢?
在禪宗的許多公案中,我們看到了這種不以口說的方式來回答的許多例子。「拈花微笑」、「天龍一指禪」、「達摩傳法」、「二僧捲簾」等。
很多問題,並不一定要用說的方式來回答,也可以透過動作來回答。
一個很好的實踐:當你所愛的人問你愛不愛她(他)時,不一定要多說,就直接給對方一個擁抱好了!
上一篇:論猜疑與存疑----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