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5 13:42:11river old

騰空耍姿式




最近找到一種觀『橋』的角度。

就是從橋下往上看;看橋底,看橋從天劃過。


這大概是我仔細看過Calatrava的設計後而來的想法。


從Calatrava在學生時代所繪製的幾張斜張橋設計圖上可以發現,都是以仰角的角度來表現。為何如此?

我以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 橋的設計多以『結構系統』的選擇為出發,如果『結構』成為橋的主要表現性,那設計圖的重點就必須去強調或解釋結構之構成。而橋的主要結構又大多留在看不見的橋底下,為了清楚說明整體構成,這樣的向上看是必須的。

第二, 相較於橋面的使用機能,,橋底的構造機能反而更容易有美學性質的表現,特別是當現代主義之後,結構力學的構成也被當成是美學討論的領域在欣賞。

第三, 橋的作用是以『跨越樊籬』為其主要目的,而『跨越』這個動作基本上就是一種『超過』、『爬昇』的意義,於是表現這個動作的方法就需要人以『仰角』的姿勢看最合適。


『仰望』一座橋可以有多重解釋,一方面可表達設計者企圖展現的雄心壯志,一方面希望人們(除了設計者,還有使用者、出錢者)都能為共同努力來的資產給予喝采。

喝采的看法,當然要是『仰角』!


▲ Footbridge - Santiago Calatrava - Bilbao 1996


我發現Calatrava在設計橋時,都特別著重橋底的景觀。他一定會設計出動線讓參觀者不由自主地走到橋底下,去欣賞橋從天上跨過的幽雅姿態。而這樣的手法,也相對地創造了橋的另一項關鍵功能:一種『看』與『被看』的主動性。

橋如果被當成只是為了交通的目的,那實在有點可惜。因為在過橋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時在經歷一次『超越』的歷程,在『超越』的同時如果也能擎起身上的感官,讓感官去享用片刻的『超越』,那其實是很美妙的事呢!







▲彰化王功景觀橋。充滿張力地的騰空飛越寬廣的河面,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甚至~還在半空中翻滾了好幾轉。(中央突出處是觀景台。)


▲曾文水庫中正樓電梯增建案。這座過於勉強、甚至到誇張的橋叫『漫步雲端』。這樣的動作,果然讓許多人嚇出冷汗。(但建築師的勇氣~~可嘉啦!!)


▲高雄港新光碼頭-觀景橋。交錯的斜起鋼條支架,撐起整座彎曲的橋樓版,呼應著來往的船隻高舉出的鐵枝線條。


▲愛河親子公園-景觀橋。水面自然反射橋下的倒影,讓造橋的結構若隱若現,以虛影對比實像,以不存在對應存在。


▲ 愛河九如陸橋下。這大概是愛河所有橋裡,難得尚未好好整理過的一座。可是簡單而粗獷的質地與線條,也擁有一番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在炎夏的午後~


▲▼ 高雄「愛河之心」景觀橋。刻意以曲線蜿蜒來強化浪漫的步調,上下交錯的動線讓人可以彼此欣賞,看與被看同樣重要。







橋,在現代都市的景觀裡,越來越被當成是可以表現的素材。

下次過橋,可別只是匆匆走過;
走到橋下,定另有一番景象~




















海角天邊 2008-12-11 08:10:29

水裡的倒影真美....

版主回應
這也是橋迷人的原因... 2008-12-15 16:36:09
義佬 2008-04-19 16:07:10

同樣是依賴橋的城市,跨在東京堣田川上的橋就顯的多彩多姿,日本人更把各座橋歷史及設計理念變成一種觀光資源。

台灣的主政者可以好好思考~

版主回應
人文資源是最不需要資本的資源,
不過,這種資源的利用,
要夠聰明的人才挖得到、
用得到。
2008-07-03 15:18:27
AGI 2008-02-18 13:57:35

打破視點觀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太棒了!我們的橋慢慢的覺醒了

版主回應
是呀!

覺醒了,就有救了!
2008-02-20 13: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