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7 17:40:38希望邦主

在Beijing的Taipei life〔之二〕




星期天,不例外的一樣會是陽光大好,不過我們可不會被慣常邏輯的「陽光=溫暖」的定律給欺瞞,在熱水澡之後確定完全把自己「包」好才戒備出門,周末的午餐,對我們而言除了在家的美味明太子spaghetti之外,有二個最佳選擇:飲茶點心or brunch~

打車來到盈科中心Comfort Inn三樓的港式飲茶,飯店的cozy deco和奉為上賓的服務,當然重點是飲茶點心是精緻而道地的港味,絕不呼嚨滿滿鮮蝦的蝦餃,連燒賣中也是絕不含糊的蝦肉,再奢華點來個頂級的雞湯魚翅餃、七彩蝦球、海鮮餃、牛百頁、鳳爪、上海小籠包、連生煎菜肉包這等平民小吃也鮮美的青菜香甜,當然,甜點要不來個馬拉糕、五仁千層糕,不然就是讓某人獨享千層榴槤酥(很抱歉,這等美味,我敬謝不敏…),二人吃到早超過正常午餐負荷量也絕不超過人民幣200大洋(折合台幣不到800元)。別忘了還要到水果吧自己呈份超懷念的傳統豆花,熱乎乎從木桶中舀起的豆花,淋上糖漿…啊,夫復何求!如果人多點,再加點錢坐進包廂,lounge式的裝潢,有獨立的掛衣間、洗手間、送餐房,還可在餐桌旁的沙發小坐閒聊,這樣的舒適享受相較於花費,絕對值得!

另一種選擇就是brunch囉,晚起的周日,晚晚來到秀水南街使館區的Grandma’s Kitchen原店,木製的空間,懷舊的美式風格,戶外露台同樣是木頭搭成,配上街邊搖曵的楊柳道,才真感受在「生活」的味道;不然就到新開的建外SOHO二店,剛裝潢好的嶄新店面同樣聚集著同好的老外們,或朋友一夥,或夫妻,或帶著小小孩,店內滿滿很手感的油畫隨意擺放,鄉村感十足的南瓜(Halloween)、小雞小豬等裝飾也隨興佈在角落。我一份waffle或pancake,和一杯熱latte;某人一份雞肉cheese burger配上現炸薯條,一杯fresh orange juice;有時我只點上一杯熱latte喚醒還不肯醒的胃,吃點某人的薯條,之後再共享店裡的招牌carrot cake或熱chocolate brownie,一坐就到4點,保證消化到晚餐時間也不知餓為何物。這樣的悠閒感得來不易,也許身在台北時和朋友相約總排上滿滿行程,在這裡二人的日子就相對恣意多了,也許外來者的身份更容易自外於城市節奏,更容易覓一份自在。

北京之大,又是個發展中的國家,每個月的城市地景都會大大不同,相對消費場合也不若小小台北集中,能吃完飯就在附近找家店坐坐或隨意晃晃,吃完我們的brunch自然得再打車到下一個磨時間的點,這時的行程如果不是隨興地到對面國貿名牌精品街晃晃,就是去採購接下來一週的早餐麵包。初到北京時感受最大的差異就是除了每個城市都配備的Starbucks之外,實在想念台北到處佈滿風格coffee shop,這讓每天酗咖啡的我只有一種選擇(當然找到Tasty Taste振奮了不少,但畢竟不是走到哪都能隨興來杯咖啡小坐);另外,就是北京的烘培麵包坊實在少得可憐,尤其我酷愛的是手工的歐式麵包,讓在台北門口就有麵包店數家從不以為意的我開始想念麵包的味道,好不容易幾經征戰的我們終於找到三家可以過關的麵包:

一次打車經過附近的日壇公園,瞥見一家不顯眼的招牌,實在有些印象,原來就是供應北京7-11麵包的Paris Patisserie,對自己對美食的過目不忘實在佩服,呵呵。便特地去探訪一番,小小的店面可以小坐喝咖啡吃cake(不過從旁觀察咖啡似是不優,cake看來倒還不錯,當然我的首選還是Tasty Taste囉),擺放麵包只是一個角落,不過對身在西點沙漠的我們早就足以,除了法國魔杖以外,其他以土司、花式麵包等居多,當然cheese、大蒜麵包、brownie等該有的都有,我們在這麼小店裡竟然可以一買就是一大袋,當然,因為在台北出門就可以天天買,這裡只好同樣採購一個星期的份量囉~(呵,我們的策略都是星期一二現吃還尚稱新鮮的各式花式麵包,後頭幾天就烤土司變化各式三明治,窮則變變則通,至今除了火腿蛋,我還自製了大蒜起士、焦糖奶油蜂蜜、奶油花生醬、起士肉鬆……等多種口味呢,某人笑稱眼花撩亂,都要好奇今天又要吃到什麼口味);

而一回晃到東方廣場逛街時,忽然在嘈雜的忽然在嘈雜的Samsung、SONY辦活動的現場,我敏感的美食鼻聞到隱約的烘培香味,就在附近找到甫開幕的Bread Talk!坪數不大的賣場果然水洩不通,連結帳都得排隊;但這豈能阻止我的麵包胃,雜糧核桃、起士培根、可頌……當然滿滿一袋,好不容易有家像樣的西式烘焙,讓我每個周末都得來「進貨」;

偶然在給北京外來客的英文free刊物上看到新店介紹,想來和我一樣深感北京烘培坊貧乏的同好大有人在,介紹了家在三里屯底的Epicerie,是家由le Petit Paris法國餐館烘焙的歐式麵包坊,編輯如是說:Epicerie is a much-needed edition to Beijing’s bread scene,這是我的心聲啊,這裡實在沒有bread scene。還記得那天是到這裡後風最強的一日,我們實在不確定店在何處,只好下車走路慢慢找,風刮得人眼睛都睜不開了,地上的落葉塵土也隨風旋起,現在想來怎麼有這麼大毅力堅持要找到為止,為美味麵包向前的我們真令人感動……(呵)。就在走到使館區已沒啥店家快放棄時,眼尖的我終於瞥見一方小招牌,就是了!果然又只是一方小店,店內的麵包種類不多,不過真的都是道地歐式風格,果然在我們之前推門進入的同樣是個老外,我愛死又大又重的歐式麵包,抱著啃,滿滿烘焙香就可以享受好久:魔杖、農夫麵包、蔬菜麵包、酸麵包、胡蘿蔔麵包這裡都不缺,不過這應付不了某人,因為找不到花俏的日式麵包;另個角落倒還有手工巧克力、手工感十足的cake等,不過我們在之間已買好了一周份的cake我才不甘心地作罷,也有cheese、sausage等三明治必備配料,老外們想來必是找到原鄉,當然比起fancy多了的台北的店這算簡樸,不過老話一句,在這沙漠,算感恩了。

記得上一篇開頭時我忍不住為台灣隱憂的勞騷其實是其來有自的,也許我們真的生活習慣對北京當地人來說算是外國人,所以在我們消費的場合、餐館,隨處可以翻閱到免費拿取的CITY weekly、Beijing Talk等給外國人看的英、日文城市情報,內容都資訊十足,除了資訊交流、每期主題外,活動、餐館等一應在列,任何在地的都不放過,每每都要靠這些刊物做為我們生活在北京的「天線」;回頭想想,台北我實在想不起任何一種免費刊物相提並論,就一如Village Voice在紐約的定位,想起除了多年前一對朋友辦的「那个 That」之外(也因撐不下去而早停刊了),實在沒有什麼給外地人的固定資訊來源。其實,看著大陸起飛般的發展,身為台灣人,是真的感歎;一個人對外來者的友善與否,如這些刊物的存在,便是一種國際化的象徵,在北京的這些日子,雖然有很多生活習慣的不適應,或者人的差異,但卻知道其實將比台灣國際化的多,在世界目光絕不會稍歇於中國的此時和未來,唉……忍不住和某人說,我們回去辦本刊物吧,但可得先找到這刊物的存活之法呢。

朋友在說,有點錢在大陸真的可以生活得很好,我們請了打掃和煮飯的阿姨,一個月不過400元人民幣,而美食也物有所值;身邊似是愈來愈多「變相移民」中國的朋友,唉,再說下去我又要感歎了……

Ending可以結束在任何一條酒吧街,三里屯、后海、荷花市場、工體西門……或者來到高檔的嘉里中心「Centro」,這裡同樣以老外居多,每個都是盛裝,畢竟這裡等級不同,鬢香雲集,老外多,自然前來「物色」的大陸女子也不少,活生生的「釣凱子」戲碼就在我們眼前上演,朋友笑稱是另種雞……當然,一杯簡單的Mojito也所費不貲……朋友說,得先投資呀,一杯酒錢換……呵…知道的…

這是我們的weekend流水帳,在這裡好像過得更城市,不是表層以為的優越感,也許我們避去了底層的中國,但地球村的今天,得有無論身置何處都有自在的本事,在北京,我們也有著截然於大家對傳統北京印象的非常城市生活。

下回聊聊我家陳氏姐妹的地球村切身感受……


P.S. 圖為荷花市場的Starbucks,矯作的中國到不行吧,這是新的荷花市場酒吧餐廳街,日前最火的所在。要解讀成地球村的在地化嗎?想起一本名為「世界的麥當勞化」,也許下篇順道聊聊Globalization(全球的在地化),或者,在地特色全球化後的蒸發……呵,聽來頗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