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8 21:55:20ㄚ誠

花蓮農村再生系列專題:田園景致與人文藝術交會的干城小村

張美慧報導

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歷經日據時代的衝擊和洗禮,村內至今仍保有多處見證歷史的建築與風貌。

干城村位處在吉安鄉南端,鄰近壽豐鄉,四百多戶,人口大約一千五百人,農村人口高齡化的問題,也出現在這裡。不過干城有優異的田園景緻條件,因此逐步興起了民宿業,帶動境內休閒發展,加上一群在地居民,積極的想活化資源,開創一番新天地,在社區營造計畫啟蒙後,97年開始銜接上水保局推行的農村再生政策的試辦,社區持續展現行動力爭取經費。

干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世昌表示,首先是干城火車站閒置再利用,讓這處原本是流浪漢與流浪狗逗留聚集的髒亂環境,改頭換面。其次,干城村轄內,在花蓮監獄後方的吉安大圳,肩負花蓮市與吉安鄉廣達兩千五百公頃農田的灌溉重責,林世昌理事長表示,利用水圳旁的便道,打造出一條休閒步道,現在已經是許多在地民眾和民宿遊客必經的體驗路線。

 干城村是聚落型態的社區,西方是中央山脈、東邊有縱谷鐵路、南方有大圳,北邊的農委會花蓮種畜繁殖場,所轄五十公頃寬廣的大草原,獨特的景觀,令人心曠神怡。連續兩年都參加水保局花蓮分局人力培訓課程的干城社區理事楊豐碩表示,期待能藉由天然屏障,將干城打造成有機農業村,結合休閒產業發展,吸引外移人口回流。

干城村視野景觀良好,居住品質優異,吸引不少的外地人移居,有退休公教人員來此買地,還有多位藝術家進駐,增添文化氣息,帶動藝術村風貌。石雕家張育瑋是九二一地震受災戶,災後從台中到花蓮,一開始是協助參與好友承接的石雕計畫,但愛上了干城村的美好,因此停留至今。

 農村再生計畫在立法院三讀通過,過去習慣接受水保局輔導執行相關計畫的社區居民,對於將來對口單位可能更改成為縣政府,社區居民有所期待,干城社區發展協會顧問劉瑰祥就表示,希望掌握行政效率,讓政策推行更加順暢,同時也要符合由下而上的精神,聽取社區意見。

 花蓮干城社區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楊豐碩表示,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專業培訓,所激起的火花,觸動了不同的思維,以社區自主為優先考量的政策方向,帶來新的希望,期待家鄉的改變,也能夠找回過去的活力以及邁向重生的穩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