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8 21:48:29ㄚ誠

花蓮農村再生系列專題:進入光復大和社區展開一場豐富之旅

 張美慧報導

 

位在花蓮縣光復鄉內的大豐村和大富村,緊鄰著中央山脈。民國九年,日本人在光復興建製糖工廠,取名「大和工場」,大豐、大富連接到海岸山脈的大農村遍植原料甘蔗,帶來移民潮,因此,除了大豐、大富的行政名稱外,地方上至今仍習慣叫這兩個村統稱為「大和」。

 

過去八十多年間,當地全部都以種植原料甘蔗為主要產業,在蔗苗還小株時,將近有1500公頃的緩坡平原呈現出一片綠油油景象,被稱為「綠野香坡」,擁有絕佳的視野景觀。

 

花蓮糖廠在91年停工,不再生產原料甘蔗,全面進行平地造林,種植大約有六十萬棵多樣性的原生樹種,這幾年來樹木逐漸成林,綠野變成林海。

 

隨著糖業勢微,大豐、大富人口外流,幾乎只剩年長者守護家園,為了照顧雙親而留在家鄉分擔農務的豐禾社區產業促進會總幹事吳俊佑表示,在地就業機會少,年輕人只好向外找出路。

 

但危機就是轉機,經濟型態改變和人口外移,正好讓大豐、大富有休養生息的機會,重新規劃出發,吳俊佑轉作有機,讓他看到農業還是大有可為。

 

除了農民自覺,民國96年,大豐、大富,以及大華、大全、大興和馬太鞍等光多個村落,所形成的大馬太鞍地區,榮獲農委會十大經典農漁村獎項,為了鼓勵得獎社區朝永續經營,具備優異條件的大豐與大富,被選定為農村再生試辦區域,朝有機與減碳目標前進,期待打造為全國首座減碳示範村。

 

在大豐村山腳下經營的「向耕休閒漁場」的豐禾社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林緯杉,將高山魚種苦花魚,成功的飼養在平地經驗,成為十足符合環境特色的在地經濟產業指標。林緯杉從民國95年起,陸續接受水保局花蓮分局的課程培訓,他認為受過訓練,吸收新知,激起的不同想法,非常有助於漁場經營。

 

大和地區農村再生先期規劃這幾年下來,在大富村一帶,包括火車站、大富國小、以及在地信仰中心的富安宮等據點,經過綠化、美化,都讓遊客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甚至連在地風味料理餐飲店,也呈現古色古香風貌。

 

原來是上班族女性,婚後陪同夫婿林緯杉一起投入平地苦花養殖的徐婕茵表示,期待在大豐村轄內的導覽指標、解說牌等,能同步充實,各產業間也能更加緊密串連。

 

在典型的農村當中,想要改變,突破現狀,豐禾社區產業促進會總幹事吳俊佑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要先說服自己持續下去,才有動力說服其他的人,能夠堅持與執著,才具有獲得村民認同的條件。

 

農村再生的推行,大和地區在地農家子弟看到的是留在故鄉的一個希望,林緯杉說,將眼光放遠,利用先天優異的地理條件,以有機、生態、減碳為發展前提,不僅是夢想年輕化的具體實現,也是為下一代打造一個安全穩固的生活環境,可預期的是,生生不息的產業在地化,將促使農村充滿著活力,永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