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07:38:22小蟹子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

          1.真實

    黃老師您好!代長輩詢問,是否可以購得此款感人的設計作品?如何購買?2024年初,流動途中,收到創作坊粉專傳來的陌生訊息。仔細辨認截圖,陳時中抗疫團隊扇,選自創作坊上課分享的〈台灣,感謝有你!〉https://mypaper.pchome.com.tw/kid5877/post/1380340500

    遠自2019年歲末,Covid-19「偷襲」後,2020年隨即席捲國際。偏安台灣的我們,從年初緊繃著搶排口罩、酒精,到慢慢追日環食、享受端午連休,見證著台灣不可思議的相互守護。坐在車上,旅程還沒結束,沒有多想,隨手送出訊息:「這是2020年的公部門贈品,現在應該買不到了喔!

    謝謝黃老師回覆!原以為是您設計製作,請問您可知,是哪一個公部門的贈品?」接到詢問,這才慢慢回想起,創作坊寶寶在「我是中壢人」粉專當小編,透過臉書和新聞台,知道創作坊不斷強化防疫宣傳,特別送了些可愛的扇子,讓我們分送到中壢教室和新竹教室分享集體價值。我有點擔心,時隔近四年,小編也離職了,不知道我們在倉庫中還能不能找到?只能忐忑回覆:「如果長輩真的很想要,我們找找看。有找到,一定會送給你!但是時間隔得很長,先不要抱太大希望喔!請問是新竹教室家長?還是中壢教室家長?

    先謝謝您!我雖不是家長,但這防疫宣傳,經您上傳後,令我們充滿了感動。」收到這樣的短訊,我真的比感動更感動。時間流遠,總覺得,大部分的人都快遺忘了,最艱難的時刻,是誰在陪伴我們。記得,影帝吳朋奉驟離時,好悲傷;媒體報導他的篇幅和時間遠超過賭王何鴻燊,這場「精神的帝」和「物質的王」聯手角力,我們在無數的想念中看見「真摯」覆蓋了「獵奇」。

    雖然每一天都有好消息和壞消息,但總有些小小的歡喜讓我們對台灣生出信心。演戲前,對照介紹許多藏在生活中的真情和溫度,孩子們以學期讀本《蘇格拉底對話錄》延伸出劇本,有一齣戲很難忘,劇名是〈告訴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背景:剛開學,講話聲音很平的老師面無表情,讓大家自我介紹班上有米老鼠、唐老鴨和尋找《One Piece的魯夫。

細節:老師提醒大家,告訴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啊,老師,剛開學,我們誰都不認識好吧!請大家好好相處。

變化:嗯,經過一學期了,告訴我你的好朋友是誰?米老鼠說是唐老鴨,唐老鴨說米老鼠,剩下魯夫高高興興地說:「我的好朋友是陳時中。」

結論:只見面無表情,講話聲音很平很平的老師,轉身面對觀眾說:「其實我就是陳時中。」

    回望2020年,光是聽到「陳時中」這個名字,全班都會鼓掌,不必多說甚麼輕易就獲得滿堂彩!這個劇本,收錄在〈讓演戲的心復活吧!〉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yhi5877/post/1380316670,穿越全球瘟疫,記錄著台灣防疫連線的「不可能的任務」。那時,超過八成的人珍惜「我台灣,我驕傲」,超越面臨太多挑戰和考驗的德國和日本,讓我們找到奇蹟般的信心和認同。

    2021年,守過一月的部桃危難、撐過四月的華航失控,到了五月,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全世界從去年至今持續經歷著的顫顫巍巍。幸好,還有更多的孩子、更多人相信〈信心和摯愛!我們會挺過〉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yhi5877/post/1380633568

    到了2022年,暑期班共讀前對照《鏡頭中的詞境》和《離開你的每一次準備》兩本書,〈在不斷離開中看見可能〉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yhi5877/post/1381177034讓孩子們自由聯想,仍然有孩子回望:「陳時中的記者會紀錄是珍貴鏡頭大整理,對照我們平凡人的回憶錄,是值得珍惜的每一天。

    那是永遠無法推翻的真實,用一千多個日子堆疊出來的溫度。       2.餘韻

    我們曾經看見的陳時中,沉穩寧靜地秉著初心,從牙科醫師、牙醫公會理事長、衛生署副署長、衛福部長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無論是孤軍奮鬥或面對人心驚惶,總是全力以赴。即使在2022年參選臺北市長時,輸了票數,他一生累績出來的意義和影響,實在比勝選者高出太多了。

    參選之後,陳時中還是陳時中。只是,在台灣「藍綠對決」的意識形態裡,政治立場變成強大的濾鏡,陳時中不再是陳時中,當然也不可能再成為「全民」的英雄,我們曾經深切付出過的信賴和感謝,宛如雪花,在熾烈的掌心裡融化了。

    所有發生過的「過去」,再怎麼認真還原,也只是帶著立場的「偏見」,充滿我們歧異的意識和詮釋,在歷史行進中不斷轉彎,真實消失了,只凸顯出我們相信的價值,無須爭辯,其實也無從爭辯。即使知道最多人的選擇,不見得是最聰明的選擇,但每一次選擇都是一種無從推卻的檢視,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期盼,藏在每一天的感受和選擇中。敗選後,很久沒看到這樣真摯的相信和支持,收到索取抗疫團隊扇的訊息,十分歡喜,急切地翻箱倒櫃,找到扇子立刻秒回:「找到了!不過,過幾天才能送到創作坊,不知道你方便自取嗎?

    謝謝!可自取。」我一聽,真覺得太棒了!希望長輩會開心,後來又加了一句:「你也住在中壢囉!

    台北。謝謝黃老師!友人90高壽的母親,必會很開心。請問您,是否可多找到一個呢?我也相當喜愛這意義非凡的扇子。可轉交給阿中部長,不知是否方便?」啊,台北?我愣了一下,這也太遠了吧?忍不住叮嚀:「既然住在台北,我寄給你吧!有地址嗎?我們用這兩把扇子上了很多課,也一起寫信給阿中部長喔!哈哈,分享一下〈阿中部長:疫情有你在,勝負都精彩!〉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yhi5877/post/1380269583希望90阿嬤會喜歡~~

    掛號寄件,需要姓名和電話。看到收件人名字,我才發現,這位計畫跑一趟中壢自取的「陌生人」,竟然是陳時中身邊那位比他更沉穩、更寧靜的音樂家。這樣默默付出的愛,也太驚人了吧!癡心守候,像小說。

    就在情人節前,這接續的情緣,串成最美麗的禮物。曾經在創作坊長大的孩子,成長後在「我是中壢人」粉專當小編,為習慣分享大世界的童年聖堂送來幾把扇子;幾年後,美麗的扇子得了機緣,回到陳時中的母親和妻子身邊,緩緩搧著溫柔餘韻;情人節後,在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參與「喚界與換借」座談,活動結束後看到「音樂家小團隊」,十分驚喜!音樂家在寫作呼喚中,動筆寫一本感動自己的故事;我在收到《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後,又從一個又一個小鏡頭,看見自己一路走來的大歷史,過去的餘韻,激盪出更多的餘韻,新的故事,相接而來。        3.教養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最初的底色,從溫暖而厚實的教養,逐步鋪墊出來的一段遙遠、蒼涼,卻又這樣熱血沸騰的「褪色的輝煌」。父親是臺大法律系民法學教授陳棋炎,多少台灣法界菁英都出自門下,當年和國際法權威彭明敏、薩孟武得意高足劉慶瑞,是法學院「唯三」的台灣學者,成為馳名台大的典範。

    這三位卓然不凡的學者,境遇迥異。曾影響台灣證券改革的鐵娘子郭婉容,青春時即與罹癌的劉慶瑞相戀,相守至生命最後,女兒劉憶如也是財經專家,是台灣史上第一對母女財長,也成為浪漫又傳奇的人間紀實;和謝聰敏、魏廷朝共同起草「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因而流亡海外二十餘年的彭明敏,有人稱他為「臺獨教父」,成為政治史上無可磨滅的焰色。陳棋炎卻安安靜靜守在學術殿堂,拒絕國民黨年年邀約的入黨、監委、大法官……,選擇保護家人,記錄司法案件、書寫判決研究,從判例探討中提供司法改革,也許當下無法改變,但只要有這些過去的資料佐證,批判與討論就有機會促成法律修改,也許未來就能做出一些對人民比較好的事。

    他一直期待,也一直相信,看起來安安靜靜、其實勇於承擔的兒子,就是我們等待著的「未來」。幸好,陳時中沒有辜負父親的啟蒙。他的妻子孫琬玲,初學鋼琴時由鋼琴家父親孫曉鐘親自指導,而後在高雄市少年弦樂團轉攻大提琴,取得法國文化科技中心獎學金前往巴黎師範音樂學院進修,獲優異室內樂演奏家文憑;孫琬玲的妹妹孫巧玲妹也是演奏家,專長小提琴;祖母高雄古典詩「旗津吟社」的創始人之一蔡月華;祖父是高雄前議長孫媽諒,兩任議員後棄政從商,1953年與杜聰明、陳啟川等人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

    「陳、孫兩人都出身高雄望族,陳時中很平實,既沒當過班代表,也沒交過女朋友,更不曾提起他的家人。」陳時中的同學,為這一對攜手前行的伴侶,做了簡單卻非常真誠的評價。他們都是在優勢教養中學會寬容與謙和的「真誠的人」,因為珍惜自己的能力和機會,所以努力在有限的人生裡,盡可能奉獻給更大的世界,期許一個更好的未來。

    陳時中的生活,幾乎只剩下工作。稚齡的小兒子在父親節前回答母親,準備送老爸「開會」,成長期間,他們都以為那就是父親最喜歡的禮物。為了照顧兩個兒子,孫琬玲辭去大提琴首席職位,守護著孩子,讓他們自由發展,大兒子當了關節重建科主治醫師,小兒子選擇設計,延續著爸爸的醫學和媽媽的藝術,新生出下一代的更多可能。

    至於孫琬玲自己到底過得好不好呢?隨著一把「陳時中扇」牽引出來的諸多餘韻,我們好像,真實觸摸到具體的「幸福」。        4.初心

    1977年,25歲的陳時中從臺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牙醫剛納入《醫師法》十年。和密醫交戰,提供合理的牙醫醫療環境,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決心。年輕讀者閱讀這一段「火線交鋒」,也許摻了點「奇幻小說」的陌生美感;對走過這段慘澹歲月的我們,讀起來特別像「童話」,埋身在一口爛牙裡,掙扎,反覆,終於在黝暗中照到光亮,慢慢從簡陋的密醫級小診所跨進乾淨明亮、宛如米其林餐廳的現代牙科。

    先「利他」才能「利己」,成為陳時中參與公共事務的第一次「過關打怪」,而後摸著石頭過河,一路奮力革新,升級打怪,只是在理解人性同時,努力追求多贏。建立SOP,讓治療資訊透明化;提倡潔牙運動,口腔保健宣傳;藉愛滋操練「全面防護」;1994年擔任牙醫師全聯會第6屆理事長,說服全臺牙醫界響應「總額制」,成為第一個響應健保總額制的科別,貫徹專業自主。

    2004年,從民間跨入公部門,接掌衛生署副署長,他為自己立下邊界,先是「守法」,而後「守分」,學著「誠實」面對問題,「盡責」處理,最後但求「無愧」,這是生命的重大轉折,但也越來越有機會靠近理想。2016年,陳時中參與蔡英文總統競選時的智庫,負責《醫療政策白皮書》,政府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先任國策顧問,後接衛福部長,重視食安;圍堵偽藥;檢視醫療和健保體質;推動加入WHO,在世界發聲……,尤其是強推長照2.0,強化社會安全網。

    全球疫情後,他執掌中央防疫指揮官每天召開記者會,成為全台灣最紅的「希望燈塔」。王必勝的〈心頭抓乎定,才能守住台灣〉,把陳時中的信仰和努力,表現得蕩氣迴腸,最重要的是:「他有肩膀,你幫他做事,有任何問題他都會扛下來,所以我們當然願意盡全力去做。」

    曾經,他是部會首長中民調滿意度最高的93.4%,他所有的小故事都是街談巷議津津樂道的傳奇,在他參選後,這本書,就成為兩極的拔河。有人覺得是選舉造神,質疑他的從醫初心,嘲諷他沒有反省的犯錯、沒有周延後續的決策;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從牙醫醫療改革、健保總額轉型、愛滋、Sars和疫情指揮中心的細膩回顧,在生活的小鏡頭裡,看見我們共同的大歷史。

    這麼漫長的瘟疫對決,我們不是先知,不可能永不犯錯。重要的是,我們不會忘記,指揮中心讓他棲身的那張小床、每天下午兩點的約會、天天在記者會回答莫名其妙問題的高EQ鑽石公主號上的蛋糕、寶瓶星號的登船廣播:「我們可以回家了」、武漢包機的眼淚、粉紅色口罩鼓勵了被嘲笑的小男生,他在世界陷落在死亡悲傷中,讓我們多過了兩年安全的生活,並且在大家都準備好的時候,學會和病毒共處。

    台北市長敗選後,陳時中接任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台北市競選總部主委,仍然無悔,無求,安安靜靜做事。520後,台灣「在路上」的駕駛換人了,新的旅程即將上路。先後在扁政府、蔡總統、賴政府負重前行的陳時中,可能被醫界視為大驚奇,他還是盡力思索健保點值「總額」瘦身;解決不同內容、不同目標的項目難題;脫離為了醫療可近性、可負擔性造成的醫院承擔壓力;引導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鍊的善循環;全力撐持照護體系的未來需要,這又回到《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這本書,他的初心,就是回應父親的期待,做一些對人民比較好的事,這是我們共同嚮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