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09:44:33小蟹子

十二年間流光老:從〈將進酒〉到〈公呆〉

    1.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社群動態回顧剛剛浮現,2011/11/9彼時,剛接觸「臉書」,習慣分享〈有趣的事〉:

    這學期上詩選,指定孩子們「一生一定要背」的一首詩是〈將進酒〉。國中生都很忙,還願意花時間準備這個「可以用一生完成」的作業,超感動的!

    領著孩子們背詩,最重視聲調變化。害羞的孩子在上課前先在書牆邊背給我聽。課堂上的背誦嘛!有人背得像小貓,蜷曲溫柔;有人慷慨激昂;有人背得像背包客,流動的聲音,彷彿可以浪跡天涯……和孩子們分享,很喜歡在睡前站到無人的陽台,仰看星月,大聲吐納著〈將進酒〉的音節,彷彿滾進浩瀚時空,世界無限擴大……。總是被我「嫌棄」聲音不夠熱情,不足以反映出盛唐格局的王柏勛冷靜地問:「老師背得這樣熱烈,不會睡不著覺嗎?」

    哈哈,信不信由你,痛快地背完〈將進酒〉再入睡,我都會做好夢。

    看著十二年前的今天,孩子們元氣淋漓。那時的創作坊孩子們,人人會背〈將進酒〉,最妙的是,還有孩子回到學校,建議校長把〈將進酒〉納入「一生一定要背的詩」,大家輪流在朝會講堂上背誦,還自願第一個上台,校長不但答應了,自己也跟著背呢!

    忍不住對照起昨天在課堂上和孩子們分享七十歲阿嬤得獎的小品文〈公呆〉。我開始「民意調查」:「不在乎能活多久、能做甚麼,只想交交朋友、曬曬太陽的人,請舉手。」

    孩子們遲疑了會,「觀察」一下我的臉色,滿臉誠懇,看起來很適合說真話。慢慢地,一個,一個,一個又一個舉了手,除了三個看起來很「正經」 (或者是「震驚」?)的孩子,滿滿一屋子不在乎生命長短和生活價值,只想交交朋友、曬曬太陽的「未來公民」。

    果然在躺平年代裡,更容易理解躺平生物。時代真的不一樣了!現代再要求孩子們背〈將進酒〉,搞不好會因為違背「快樂學習」被控「虐待兒童」。只是,對照那開開心心去找校長提議背〈將進酒〉的稚齡孩子,我不知道,甚麼樣的學習才算是快樂?

    無論選擇甚麼樣的生命樣態,只能殷殷提醒,孩子們在長大以後,一定要記得兩件事:

    1.經濟獨立:啃老,依賴,詐騙,等待救助……,所有被動的支撐都不如主動的開創,自主,才成為自由的基礎。

    2.做熱情又專長的事:工作和學習、生活結合起來,一直走一直走,就能找到幸福,就和在淺灘上交交朋友、曬曬太陽一樣,每一天都能發現活水,每一瞬間都能遇見自在和開心。

   習慣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慨嘆人生的舊經驗,因為後浪、新人相接而至,時代的翻轉,重新又翻轉了意想不到的更迭。毓秀的公呆以「一代舊人看新人」的姿態,開創出「長江前浪翻後浪」的聲勢。

    2.長江前浪翻後浪,一代舊人看新人

        公呆〉☆毓秀,第十九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

    目前高二的外孫對生物極有興趣。

    有天,跟我說了一顆蛤蜊的故事。

    這蛤蜊竟然有名字,叫「明」。明是只北極圓蛤,到目前為止最長壽的多細胞動物,活了超過五百年,科學家推估其出生於明朝,於是命名「明」。我不知道什麼是多細胞動物,也不知道科學家如何推算出其年紀,但五百年真是太驚人。孫子再三強調:「據說,北極海底,隱藏著比明更老的蛤蜊!」

我也講了另一種蛤蜊的故事給他聽。

    在外孫這年紀時,我跟著母親上山下海做各種勞動討生活。那個年代,累得不得了時,抬頭一看,發現大家都辛苦,也就不會覺得自己特別苦。諸多體力活中,我最喜歡到海邊挖「公呆」。

    端午節後的兩個月,母親和我常常穿起膠鞋,腰上各自綁個竹簍,拿著釘耙到潮間帶翻土拾蛤。其中,「公呆」最容易撿,灰白貝殼比文蛤更長更扁,尾巴有端尖,有端外翻開條縫。牠們喜歡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灘,密密麻麻一大群擠在一起,如果有動物踩上其躲藏點附近,會一起噴水警示,這樣做或許能嚇走水鳥,但正好讓人發現位置。用來趕天敵的技倆卻暴露自身,一被發現就一大堆,勢眾又跑不快,是不是蛤蜊呆?所以被人叫做公「呆」。

    公呆不只呆,還很懶。

    牠們不如文蛤或赤嘴勤勞,努力鑽進泥沙深處或向海靠近來保護自己,找起來費勁也就不容易被發現。公呆總是攤平在爛泥表面,只求有層薄土蓋得住殼就好,又動不動就噴水虛張聲勢,更容易被發現。撿拾公呆不須花太多力氣,唯一要注意的是,公呆殼很薄,文蛤閉殼後像石頭,碰撞也不太會破損,但公呆殼用兩根手指一捏就碎裂,所以耙開土的動作要小,輕輕翻開土後再慢慢撿就好。

    「外婆,讓人這樣撿,很快會絕種!」講環保的一代不滿地抗議。

    「你以為所有蛤蜊都像那隻明,能活五百年?公呆本就活不過一年,秋天一到,天氣一冷,沒被吃掉,牠們也成群成群死掉,全變成白殼骨。根據我年輕時的觀察,有公呆的海邊都會發生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或許你能研究一下,有人挖得多的地方,來年必定又有一大堆活公呆等人挖,但沒人挖的地方,就得等上一批公呆死光後的白殼骨完全爛了後,才會再出現下一群活公呆。」

    孫子聽完我的話,安靜了良久,才說:「外婆,我想,公呆不是因為懶惰而不潛得更深來保護自己,牠們實在是殼太薄,承受不了壓力,才會攤平在淺灘上!反正一輩子也沒多長,一起躺好曬曬太陽,還能趁活著時,享受一點溫暖和陪伴,要是像明一樣,活在冰冷的北極深海裡,公呆們應該是受不了的。」

    果然在躺平年代裡,更容易理解躺平生物。

得獎感言:接到通知時,還以為是詐騙電話,我只有國小畢業,不會用電腦,還得請家人幫忙打字,才能把文章印出來投稿,原先用意是想鼓勵孫子,不管年紀多大都能努力做點什麼,沒想到能得獎,真的是謝謝各位評審和基金會。

作者介紹毓秀,本名劉秀玉。1953年生,國小畢業,退休前從事布料批發及零售生意,退休後幫女兒帶小孩,和姊妹遊山玩水,並且學畫、種菜,生活悠閒適意。

評審意見凌性傑,價值的差異〉→小品文的美學是玲瓏中有精采,千字裡見乾坤。這篇文章透過祖孫對話,拈出一段蛤蜊的故事。作者描繪薄殼公呆這種生物形象,隱喻不同世代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態度。此文用暗示取代說明,將論述藏於對話情境,顯得餘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