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法寶店」職場秘寶:喜歡寫,並且寫得很不錯!
1.文藝節,問一問自己是不是還懷抱著文字的信仰?
幾乎和中大一起書寫著生命史的李瑞騰教授,2023年4月退休後,應聘專案研究員,兼任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協助開設「中文實務學」,從「中文」與「實務」雙向思考,為學生的未來尋找可能,整體掃描「博客(Podcast)」、「文化行政」、「文化創意產業」、「公關」、「出版」、「廣告」、「兒童作文教學」、「紀實書寫」、「編劇」、「策展」。
關於兒童作文教學的「作文解憂法寶店」講座日期,落在文藝節。我隱隱帶著歡喜,像一顆文字的種子,在流動的時空裡等待發芽。只要我們試著停留,多一點感覺,每一年,每個節慶,每個月,每一天,每個瞬間,都會現很多有趣的事,一點一點,覆疊著深切的刻痕,讓平凡的日子多出一些慎重的儀式。
喜歡和所有的孩子們一起回顧,中餐吃甚麼?早餐吃甚麼?昨天的晚餐吃甚麼?昨天午餐呢?我們的生命像一匹布,只要多用一點心,讓每一次的飲饌相遇,每一個特殊紀日,成為各種標示夾,讓我們想像著一年、十年,甚至拉長到一輩子,宛如裁製出一件生命長衫,在不同的曲折,烙下每一年獨一無二的裝飾。
如果我們真能對生活多一點感覺,每一個月,都成為無限的「唯一」。想一想,這個五月,有什麼深刻的刻痕呢?5/1,美國芝加哥勞工遊行和流血革命,三八制的文明進展,法國鈴蘭的好運和祝福,八十幾個國家的勞動節;5/4,從文化運動延伸出來的台灣文藝節、中國青年節,以及動漫世界的工藤新一慶生;5/6立夏、5/21小滿,漫天花季都化成飽吸水氣的野草小花;5/7,泰戈爾生日;5/12,媽祖誕辰,想起韋宗成《冥戰錄》裡的林默娘;5/14,母親節的鮮色覆蓋了整個五月。
創作坊團隊的文藝節,就是其中最浪漫的花飾。我們喜歡在這一天,沿著一條河散步,看電影、做討論;文藝節周間課程,承接五四傳統開創新貌,活用各種不同名目的文學嘗試。尤其在四、五月間,玫瑰盛開,印象最深刻的文藝節旋舞,就是讓孩子們做電影「Rose Maker」片名中譯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yhi5877/post/1381077383,有「月季花人」、「玫瑰魔法師」這種簡單的直譯;也有「玫瑰邱比特」、「浪漫網」、「愛情播種者」這種浪漫意譯;把玩著「瑰毛公主」、「瑰定」、「玫瑰,沒規」這種諧音梗,洋溢著文字的意趣;台灣上映片名叫《老娘撩落去》,又是另一種遐想。
對字,多一點感覺,而後對生活也多一點感覺,就是文字信仰的起點。不過,隨著時空條件轉換,文藝節還是慢慢被遺忘了,有一些家長還會問:「54,不是死了很多人?」
忍不住笑,那是64。無論生活速度如何快轉,就算時間印記只剩下模糊的印象,政治的「通俗烙印」還是超過文學;只剩下我們這些中文人,更要為中文信仰而奮鬥。
回顧我們這個「古老世代」的作文教育,國文佔200分,作文80,其他學科都是100分;後來,國文和其他學科佔的比例都是100分,在學科分科越來越精確的趨勢中,跨領域檢測的作文比重,不斷被壓縮。2001年多元入學方案上路後,2002年廢考作文。不過短短兩年,2004年就在多方交戰下,開始擬定恢復作文考試,2007年復考,說明「作文」能力在台灣教育中的獨特地位,更被視為「綜合能力」教育鑑別的重要切入點。 2.無論世界如何運作,總有一些信念不會動搖
2004年,剛完成兒童文學碩士旅程,趕上全台南北都在推動1~3天的「作文教學」的研習風潮,常常,我參與各種不同單位的「作文師資培訓」,從早上九點開始上到下午四點,仍覺得這樣上路是不行的,不但無從檢視熱情和專長,也缺少操作機會。決定規劃屬於我自己的「作文師資培訓」,從2005~2006年,連續辦了三期「作文夢工廠」教學研習,連續七個周日,8000元,而後的「夏老師教室」和台南「送報伕」創意閱讀寫作坊,都是當年極為努力的學員。
學員招生最特別的是,先審作品,至少1500字。只有透過長文,才看得到流動的文氣,才能理解我們可以領著孩子,在文字領地裡走得多寬、多遠。在這個特殊印記的5/4,只有短短兩小時,來不及要求這些中文系的孩子們寫長文,至少期待大家一起做簡單的操作,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個關鍵事件,透過結構和選材,檢視一下我們的生命內容。
本來要求主辦單位準備四張紙條,發現現場有更多的孩子寫在手機或筆電裡,忍不住笑,這些電腦元年後出生的孩子,確實有機會走出他們自己渴望的人生。四個生命關鍵事件,如果照著時間順序呈現,一件一件寫來,就會變成流水帳;當我們學會,透過銜接的「關鍵字」,「結」而「構」成緊密的前後順序,這是對自己的文字鍛鍊,同時也是寫作教學的祕寶。讓孩子們上台報告,不僅是寫作訓練,也是作文教學實作操演。
喜歡寫,並且寫得很不錯,就是這堂課的基礎訓練。當一個中文人,「喜歡寫,並且寫得很不錯」是這把萬能鑰匙,足以做為打開所有職場的起點;接下來,如何藉由身心靈的健康、專業強化、建立人際支援網來提高競爭力,就是一生的功課了。
動人的創作,一如四重奏的內涵,從第一小提琴的亮色開始,再接下第二小提琴的呼應,而後有中提琴的轉折與聯繫,再由大提琴的溫醇厚實作最後鋪墊。讓孩子們試著重組順序,形成文字的獨特個性;再抽點學員上台分享、討論,繼而延伸出深入的分析、檢視。
最有趣的是,從大一開始就為《文訊》總編瑞騰公執牛馬走的那個小小孩,「長大」了!也就大著膽子請出「阿疼」上台報告:
看著球場上大家在玩球,我竟不知道,那就叫「籃球」→只能拼命追趕,從破碎顛頗的成長路上努力運球,顛簸前行→在中文世界裡找到自信→世界寬闊以後,在小小的家,安身立命。
我聽得「一身雞皮疙瘩」(不是驚悚片,是文藝片),很難相信,這位站在巍巍講堂上的「小巨人」,曾經這樣走來。想起社群小文常常出現的「阿疼說」,原來,真的有一種疼,這樣永遠不曾說出來地藏在心底。
有一位可愛的苗栗孩子,以「神鵰俠侶」的姿態上台。回眸老師的提攜→記得為了吃早餐加入的田徑隊→拼命練習→而後開展出生命的曲折與壯闊。
帶了本《作文老師備忘錄》,送給深刻掌握「第二志願」關鍵字,並且把「空中擊掌」意象經營得特別美麗的孩子:
大學放榜了!那麼努力的一切,落在第二志願→第二志願宛如宿命,那一無所有的青澀國中,還是差一分落在第二志願→像最初竭盡所能的籃球對抗,女籃終究輸給了男籃→歲月像球,不斷往前滾去的同時,定格在和父親對擊在空中的掌聲。
但願這些曾經在中文系被精心照顧著的孩子,都能對生活多一點感覺,在日以繼夜的感覺和鍛鍊中,喜歡寫,並且寫得很不錯,而後在職場中走得更穩、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