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 00:00:00小蟹子

繽紛聖誕節:黃啟方〈通關心訣〉,推薦《做自己的煉金師:來讀論語吧!》

   20207月,季眉決定開設「早安!經典」書系,讓創作者認養,大家一起為孩子們扎扎實實提供學校不能深耕的養分。我預約了《論語》和《詩經》,想把《論語》解說得很浪漫,想為《詩經》帶出現代節奏的故事。2020年底,規劃了《論語》文字旅程,又在2021年初推翻寫作形成,決定先寫《詩經》,和洪老師的序〈最美的書〉,一起在四月交稿。

    洪老師寫序都不拿稿費,代以十本書,因為五月中的三級警戒,萬般蕭條,這樣悠然的「神仙般的存在」,到了九月也忍不住問新書如何?預計六月交稿的《論語》,季眉也說:「交稿不急,可以好整以暇的寫,不用熬夜喔。一方面新書塞車中,一方面疫情對書市還是有衝擊,等經濟更恢復元氣,新書推出較有利。」

    創作坊停課了,每天都不能出門,我還是安安靜靜依循著自己的生活秩序,慢慢翻讀《論語》,藉由書寫安頓身心。第一卷的前言解說完成後,覺得很可愛,就刪節成1600字寄給國語日報「文藝版」,謝謝秀蘭在暑假推出「在家讀論語」專欄,竹北的中正國小又仔細為這系列作學習單共讀,在2022年秋日開啟浪漫的《論語》旅程。本來預計9月上市的《詩經》,因為出版市場幾乎停頓,季眉決定趕在裴老師百歲的最後底線,12月中,推出《詩經》和《論語》的套書,同時搭配有聲書,幸好,我的初稿已完成,出版行程的提前,沒有改變我的生活規律,同時也在國語日報規劃「與作家有約」時,刻意把時間押後在12/23,想著帶著新書,在平安夜前,和孩子們「經典約會」。

    沒想到,還是來不及。新書在季眉協助下千趕萬趕,一離開裝訂廠就直接寄送到家,12/24,平安夜的禮物,比中正國小的約會晚了一天,幸好趕上了創作坊的尾牙盛宴。翻讀著啟方老師的〈通關新訣〉,也算走過一趟自己很喜歡的「煉金旅程」。讀《論語》的通關心訣黃啟方,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前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前國語日報董事長

  也算是一氣讀完了小學妹秋芳這一部新書,一面讀一面打從心裡感動,讀完一卷,就緊接著讀下一卷:雖然門鈴、電話、呼喚不停,但仍然從容回應後,又回到書卷上,繼續讀;就如身在奇幻旅程中:奇光異景,柳不暗而紛華亮眼,怎能中斷!呵!小學妹真是眼高又手高,把孔夫子平凡中見偉大和《論語》要言不繁的現實精神說得明白透徹了。

  1.新鮮生動的詮釋觀點

  在距離《論語》時代如此遙遠又有許多枝節論述的現代,如何用最生動而輕鬆的敘述,引發年輕讀者的迴響與共鳴,其難度是可以想像的。首先要面對的是:《論語》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作者努力找出二十章,渴望掏出「生存的基礎」、「生活的磨練」、「生命的美感」、「人生整體的領略」。二十章已經選出了,該怎麼開航呢?

  秋芳說:「解說《論語》的書很多,每一本都循著不同的主軸行進,嶄露出獨特的個性。我們只選摘二十章,像『武功心法』,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開展自我修練,一遍一遍摸索,一遍一遍犯錯,一遍一遍失落又重建,直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好像玄幻小說,終於完成了人生的打磨。」

    如果孔夫子的一生彷彿「玄幻小說」,那麼秋芳這本書,就更像了呀!寫孔子和《論語》,引了三國人物諸葛亮、曹操、趙子龍也已出奇,還引了西方人物蘇格拉底、法蘭西斯.培根、伏爾泰和拿破崙;引了楊絳女士的百歲箴言,已夠現代,竟還有西洋歌手披頭四、約翰.藍儂,真是奇幻!但也可見秋芳讀書精深,閱歷廣博,忝為老學長,真是自嘆弗如。

  2.落實生活的喜悅自在

  平時讀《論語》,喜歡孔子勸誘學生各說心志的那一段,當時曾點的回應是,希望朋友老少能於暮春時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的回答也獲得孔夫子的讚許。而秋芳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事典」中,有一段很傳神的敘述:「《論語》的價值,本來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真實生活中,過得更輕鬆、更自在!」就讓我們散散步,吹吹風,晒晒太陽,經歷一段溫柔有趣的文學旅程。

  不久前,臺灣大學前校長孫震先生,以八十八歲高齡寫成了《孔子新傳》一書,從人類發展上說孔子的高瞻遠矚,希望「讓大家更認識孔子,並且了解孔子思想在世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秋芳這本書則是另外一番景光!秋芳說:「讀通了《論語》,帶著信心,忠於選擇,並且活得心安理得,就能從內心深處,咀嚼生命的喜悅!」   

  秋芳主持創作坊多年,對生命的種種風景,一定有許多感悟,在疫情籠罩期間,辛苦卻又輕快的完成了這本書,讀來甚是感動。

  書中雖然只選了《論語》中的二十章,卻是處處能見智慧,篇篇有新氣象,真是要讀通整部《論語》的「通關心訣」,而且對任何一個年齡層的人都是!個人行年已過八十,讀後也感視野大開,心靈充實,當然要真誠、鄭重推薦。

                                        寫於冬風微雨中 二O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