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8 12:08:36小蟹子

最美的詩,〈秦風.蒹葭〉

 
       詩之所以美麗,是因為那是「情感的種子」,千百種說不盡、也無從盡說的餘韻,牽纏在瘋狂的愛戀、強烈的疼恻,或者是無從挽回的惘然,在剛好的時候,或者是不剛好的某個瞬間,忽然,徹底地捕捉我們,無所不在,無從逃躲。

 翻讀2012年秋季班創作坊的課本《詩經選》,特別想和大家分享最美的詩,〈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麼一首清薄氤氳,抓不到、靠不近,卻又無所不在的情詩,已然超越《詩經》時期的民歌內涵,徹底成為「詩人之詩」。除了愛的追逐與漂泊,也有人在這首詩裡,看見懷友的低抑、求賢的渴切、招隱的蒼茫,可以說,我們在倉促人間裡,所期盼的唯心唯美,都隨著搖曳的水影,悠悠宕開,像天機微微流露,細細追索著「典範」的追尋,「圓滿」的不可碰觸,以及人生所有純粹的嚮往、錯過的惆悵……

 

1.  追尋

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四言詩過渡到五言詩的歷程。四言詩過渡到五言詩,絕對不是突然的,它經過很多衝突、掙扎和整合,所以,我們看到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歷代學者認定這是《詩經》第一首超越民歌,進入真正「詩人之詩」的里程碑佳作,開始言情、言景、言志,所有詩的豐富性,從這首詩確立,我們接受一首很單純、很美麗,追求純粹與絕對的情詩

但是,一開始我們知道它的時空背景,「秦」國屬地,留有很多的周朝遺老,所以它也被當成是一首懷友、求賢、招隱詩,而且在那個年代,貴族、諸侯創作詩、引用詩的機會,確實比較多,招隱求賢的意味,佔了很大的可能性。

因為這麼多的解讀發展,使得這首看起來非常不確定的詩,留下很多參與縫隙,可能收納的意涵就更豐富了。

 

單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八個字,歷代讀詩、解詩的人,嘆為「簡直是一片秋聲」。

首先「蒹葭蒼蒼」,從那一整片的蘆葦開始,把視野全佔滿;佔滿視野之後,又全面潑上水色把它抹掉,這是「白露為霜」;用水色把它抹得水水的、淡淡的、朦朧的、瀰漫的,讓人特別想起曹文軒的小說,水溶溶的,就是這樣的味道。

更特別的是,「白露為霜」的觸感,是乾淨、脫塵的,彷彿這鋪天蓋地的水氣都經過冰鎮、冷凍,這樣冷、這樣清,好像整個現實意識,在那種情調、那個瞬間,都會慢慢被融掉,一點一滴,冷冷地化掉。

在幾乎不能辨識「這是真的、還是假的?」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時刻,忽然,「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一個更加不能辨識真假的女孩,就這樣出現了。

整個場景,創造了一個冰冷的舞台。不是用那種狂熱的愛情、狂熱的熱烈,來表現生命的嚮往和渴望,而是先稀釋、降溫,然而在那些不可捉摸的稀釋、降溫當中,更可以感受到不可戒拔的力量,於是,在這樣不可戒拔、不可捉摸、甚至不可確定的模糊當中,我們得拚卻一切,逆流而上。

「溯洄從之」,因為逆流,更覺得路途阻隔這麼多、道路這樣漫長,而在順流追逐時,她這樣擺擺蕩蕩,好像就在水中央,看得分明卻又靠不近,看得分明卻又靠不近的追尋,最容易讓人心如凌遲,不能放棄、不能割捨,而又無法觸及。

 

2.  迷離

「蒹葭蒼蒼」是那種深青色的深秋,一切追尋剛剛萌芽。

接著,「蒹葭淒淒」。水草開始茂盛、長成一片,這個「淒淒」,原來是「萋萋」,長得這麼茂盛,只是沾滿了露水,一如淚水。露水還是沒有乾,心事和追逐彷彿就沒完沒了……,所以才「白露未晞」。它長得再茂盛、再多,它上面仍然有這麼多的白茫茫的霧色,等著把心事、把追尋、把迷茫,把所有確知和不確知的生命渴望都包覆起來。

然後,「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湄」就是水邊,我們一方面想要「溯洄從之」,發現「道阻且躋」,「躋」就是爬樓梯,道路一層一層地越來越高,無論如何追啊追地,她永遠在更高更高的地方,我們一直爬啊爬啊,那追尋的遠方,永遠在更遠的地方。

誰都不能理解,為什麼她好像一直在水裡,好像水裡特別為她準備了一塊土地,她永遠就在那遙不可及的水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為什麼永遠都這樣長、這樣長,而永遠都被白露模糊地蓋了起來?「在水之涘」,「涘」,是水邊。有一些時候她在水中央,差不多快靠近時又繞到對岸去了。

在這個對岸當中,詩中選擇了「道阻且右」,難道不能「道阻且左」嗎?當然可以。道路有了阻隔,忽然向右、忽然向左,這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是,在這裡「溯洄從之,道阻且左」和「溯洄從之,道阻且右」中,詩人認為「溯洄從之,道阻且右」在音韻上是他喜歡的選擇。

有很多的選擇是沒有道理的,都是為了遷就詩人對聲音上的想法。

這就像在共讀「灼灼其華」時,其實這個「華」就是「花」的古字,但是我不喜歡把「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收尾字「夭」、「花」、「歸」、「家」都念成一聲,我喜歡這樣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ㄏㄨㄚˊ。」讓這首詩在聲音上有所變化。

如果有人堅持我念錯了,我會說:「是,我念錯了。但是在語言上,我們同意它存在著模糊的空間,尤其是詩,我們讓詩得到自由。」

每一次我都這樣戀戀眷愛著詩,用各種最寬容的方式,讓詩自由。

 

3.  典範

〈秦風.蒹葭〉這首詩,為什麼一直被好多人喜歡?因為它創造一種文學上驚人的典範。

我們的情、我們的志,全都融在一起。可以看得很柔、很淡,也可以看得很濃、很深,更可以看得很高、看得很遠。

不同的人在這首詩裡,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滿足。比如說,施托姆的小說《茵夢湖》,是大自然的文學宣言。每一個人都活在大自然的情境裡,他們在森林裡捉迷藏,他們捉魚,他們在湖裡泡腳,有兩個小孩,一個小女生、一個小男生,他們在茵夢湖旁過著他們一生再也不能複製的最美麗的歲月,而在這美麗的歲月過了之後,他們各自在人生的起伏當中過自己的生活,然後有一天,這男子回到他童年生長的地方,這女孩子已經結婚了,而他看著這女孩子結婚了、生小孩了,他眼中所看見的她永遠這樣華麗璀璨,一如他童年所看見的她最純潔、最潔白的樣子,所以他終生未婚,一直到他老了,這本書一開始就是已經老去的他坐在茵夢湖邊,想起的仍然是那一抹頻頻在水中浮起的白蓮,這樣薄、這樣淡、這樣美,這樣永遠不受現實的沾染。

剛上大學時,有個女明星叫胡茵夢,本來叫做胡茵子,深深被《茵夢湖》所迷惑,剛好她又姓胡,就用胡茵夢這個名字,被視為《茵夢湖》的立體證據。她面對鏡頭的時候,總是一頭蓬鬆飛揚的長髮,剛好又近視眼,眼睛永遠那麼的朦朧、那麼的美

舊時代的胡茵夢,用水柔般的形象出來,確實把那時對白蓮的嚮往完全表現出來了。

我也很喜歡蔡依林,她是杏眼,住在茵夢湖,好像「氣氛不太搭」;大美女林志玲纖長雅致,比起「在水一方」,看起來又太現代感啦!

國外的《茵夢湖》創造了那樣的典範。台灣也有一位唯美的漫畫家,叫做陳淑芬,她所畫出來的每一位溫婉女子,應該都可以住進在水一方。

 

4.  傳承

整個文學史上,對於這樣的嚮往,有非常多的人書寫。

比如說,王昌齡有一首〈采蓮曲〉,寫「荷葉羅裙一色裁」,荷葉就跟她所穿的裙子一樣,「羅」是細紗,它們全部都一樣,都是一色裁開,分不出是她的裙子還是葉子;「芙蓉向臉兩邊開」,「芙蓉」就是荷花,分不出她的臉跟花,分不出她的裙子跟葉子;就這樣「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在那個時間,這個女子和那個荷花是不一樣的,卻分不出來她們那裡不一樣,情和景和人,都交融在一起了,只有歌聲輕揚的時候,才知道誰是那個最美麗的人。

 

到了漢武帝,他就更有趣了。他創造整個漢朝前所未有的高峰,卻寫出最柔軟也最蒼涼的詩句「蘭有秀兮菊有芳」。

苗,就是長出嫩芽,一定要苗而秀之,開出花來,秀而實之,接著結出果實來。所以蘭一定有它的花,菊一定有它的香味,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極致,而這個生命的極致,是景,更是人。「懷佳人兮不能忘」,「懷」,我在想念她呢!「不能忘」,我能完成一切,然而,我不能,忘記這一切。

 

這種人與景糊在一起,景中有人,人中有景,人中有景的文學傳統,一直延續到蘇軾。

「渺渺兮於懷」,我根本分不清楚我到底在想些什麼,覺得心裡有一個漏洞,正被抽掉、被抽掉,而這樣的情懷,我只能「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根本分不清,我只知道我的心有了縫隙,我的心亂了,我只知道我的心疼痛了,但是,那個感覺是說不盡的,我只能遙遙張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然後,王國維也把那個味道寫出來,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我們華人的身體裡,常常把那個絕美的女人,象徵那個我們永遠追求不到的、遙遠的情境。而這樣的一個文學傳統,是從〈蒹葭〉這首詩開始,在〈蒹葭〉之後,它一路影響了這麼多的人,最早最早當然就是漢武帝的「蘭有秀兮菊有芳」。接著唐朝,接著宋朝,最後是王國維的評點。

他把人生分成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望盡天涯路」,是我們熱烈張望的人生遠景。

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可以什麼都不要,就是為了要做到這件事,拚卻全部。這是人生的第二個境界,好像遇到了一個「命中注定的甜蜜魔考」,在那個短暫的時間裡,我們都變瘋狂了。

到了第三個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有的追尋,繞了一大圈,才知道那有多不值得啊!原來那一個代表幸福的情人,就睡在你旁邊,住在你旁邊,就在你的身邊依依低唱,而我們從來不去注意,所以,永遠都不知道。

 

5.  寬容

這些追尋生命境界的文學傳統,從〈蒹葭〉開始,一層一層慢慢地累積出來。

這樣一個集體的精神象徵,成為整個華人文化重要的精神基因,直到現在,仍然深深影響我們。這首詩的重要性就在這裡。它把所有人類的共通嚮往,匯聚在一起,而它發展出來的時間居然是在一個充滿殺伐、戰爭的「秦風」裡面。

可以說,所有有所渴望、有所追尋的人,都一直反覆應用這首詩。包括瓊瑤寫的小說《在水一方》,也是竭盡所能地要把這樣的系統表現出來。

 

透過《詩經》十五國風,我們看見最真實的民間生活、民間情志,那些小小的哀情、小小的浮沉、小小的過程,千百年來,從來不曾消失。

我們讀詩,知道我們所經歷過的憂歡起伏,在這千萬年間有千萬人的千萬種心事,居然和我們一樣,不但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種穿走過文學長廊的溫度,而且在每一個情感交錯瞬間,知道我們並不寂寞,這樣確定,有太多人,都和我們一樣,不能安定於現實,永遠在渴望那個還沒有得到的。

因為在文人的傳統裡,我們總是認為,最好的還沒有達到,我們總在渴望完成,一個今生到達不了的遠方。這不一定是好的。有的人因為一生都在追求那個到達不了的遠方,使得他活得非常的高雅、非常的尊榮,而有的人卻因為這樣,永遠沒辦法好好地活在此時此刻。

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然而,發現藏在我們身體裡的這種奇特的文化基因,是不是讓我們多多少少,對現世翻騰的愚盲執著,多了點憐惜和寬容?

2013/8/29 2019-08-29 06:47:56

正乖乖聽阿寶老師的話,在學期結束後,整理2013年暑期「小天下閱讀季」的共讀過程時,大學同學吟詠衣裙上的蓮影閃現:「妳紅艷的花顏帶著清晨的露珠 / 為一首溫柔之歌離開水面……」
想起自己曾經在相熟廠商進了批手繪布時,也挑了一片淡紫,獨愛那布面上亭亭浮起的蓮,找了個巧手裁縫,做了件大圓裙。
那來自峇里島的手繪蓮,不知道離鄉已遠,仍從汪汪盪開的裙湖間
深情綻放,盈盈搖曳……
忽而想起余光中:「琴聲疏疏 注不盈 清冷的下午 / 雨中 我是垂死的泳者 曳著長髮向你游泳 / 音樂斷時 悲鬱不斷 如藕絲 / 立你在雨中 立你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蓮」

從1990年到現在,在創作坊輪迴上過三次《詩經》課。
在那個純粹詩的領地裡,上到〈蒹葭〉這首詩,我總癡戀吟唱這首歌……
創作坊有三個教室。有些老師比較「低調」(呵,我應該也不叫「高調」),會準備音響,播放楊弦民歌版本。
我一向「君子不器----完全不會使用機器」。
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數位相機,也不會發簡訊,隔著薄薄的隔音牆,孩子們聽到我的歌聲,會驚奇地問:「秋芳老師沒有音響,是嗎?」
不知道大學中文系的同學們還記得文學院荷花池邊《詩經》課堂上裴老師清唱的〈桃夭〉嗎?
我算延續了裴老師素樸簡單的遠古高韻。哈哈!

新竹劇團..芮瑀(6)、思瑀(6)、育誠(6)、家問(6) 2012-11-28 19:34:09

背景:一群人划船遇到船難(桌子為船,大家坐在桌上),翻覆於海上(藍色墊子舖滿地上)。

細節:這一群遭遇船難的人,後來被食人族救起。剛好這一天是食人族吃素的日子,不能吃人肉,但是可以打人。食人族酋長大發慈悲,讓他們每一個人許一個心願,結果大家都許下可以多發幾個墊子墊在身上,打起來比較不痛。

變化:爭取一點求生機會的他們,在當天夜晚,帶著受著輕傷的身體,不斷地尋找逃出食人島的路。

結論:命運之神被他們一次又一次的逃生嘗試所感動,揮一揮精靈棒,讓他們順利回到岸上的家。

道阻且長的觀眾 2012-11-26 14:37:16

孩子的世界好歡樂啊!道阻且長,居然可以變成這麼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