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尾牙:讀書就像談戀愛
秋季班結業當天,沒有「放風聚餐」,大家心照不宣,各自狂奔回家。
約束自己,只能花一個小時檢視自己的年度書報告大綱,接下來,一整個晚上整理為羽豔代打的報告主軸。此時想起創作坊夥伴們,都和自己一樣,一點也不敢放鬆地準備著第二天的「主題書」演講,忍不住笑起來,這麼大把年紀還遇到這麼多人一起「臨時抱佛腳」,真有趣!
苦中作樂,一直是我們慎重珍惜的創作坊文化。對於讀書、寫作的癡迷,慢慢地,真有一種接近於「談戀愛」的不能割捨。
1. 最重要的堅持
2012年1月8日,刻意選擇在「王品牛排」新竹店尾牙。比較過台北店、桃園店、新竹店後的「最喜歡」,尤其,今年團隊中有三人不曾進過王品,期盼手捧著各種「生命奢華」,和我在意的人共享,像王品Slogan所揭示的:「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
沒想到,過度依賴SOP大量拓點後的王品,原應該無懈可擊的服務,允許「用贈禮來彌補疏失」的縫隙,上錯麵包送現榨果汁、忘記代客打包重做一份、不喜歡的菜色再換一組……,以前出自於人性體貼的小心意,現在都變成可預期的機械化公式。
小君說:「服務比一般餐廳好」(這……,王品不是一般啊!);小婷說「比40盎斯牛排好吃」(這……價差很大耶!);雯婷更直接:「介紹只要針對需要的就可以」,這一切都不算是太滿意的結論,深深覺得遺憾,這本來是一家我很喜歡的餐廳啊!
只是,大家好像不太能體會我的失落,根本沒把心思放在「吃」上。倉促結束漫長的用餐,把餐後水果、甜點和飲料,全都打包回創作坊新竹教室。一進教室,抽籤,訂上台序,隆重醞釀著年度重頭戲「2011年推薦年度書」。
水果、甜點、咖啡……,倉儲般疊高堆在桌面,沒有人準備要「悠閒下午茶」。
夢工廠廠長先上台,演講時間15分鐘,剛好是團夥伴們「心境調適」的準備時間。
廠長計畫推薦《世界地圖就是你的財富版圖》,搬家後找不到書,轉而推薦適合輕閱讀的《今週刊》,分享發行人謝金河的故事,期勉已然成熟的老師們,從人文涉獵跨向經濟環境理解與觀察。
成軍於1974年的「財訊」集團,從揭露股市訊息的一份月刊,擴充為擁有周刊、報紙、季刊及網路即時資訊的文化集團。創辦人邱永漢發掘嚴控成本的孫文雄;1984年,孫文雄又找來還在政大念書的謝金河,這個熱中黨外活動與黨外雜誌的政治狂熱分子,進入財訊隔年,當上總編輯,靠著向中時、聯合二大報記者及台大「大砲型」學者廣為邀稿,以「十信案」等揭弊故事打響財訊招牌。
最後,廠長叮嚀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謝金河在財務資訊裡強化人文素養,《今週刊》的人物報導,具有「靠自己」、「堅毅不拔」、「樂觀向上」的共同信念,這是他的人格堅持,也是「黃秋芳創作坊」從來不曾動搖過的品牌精神。
2. 書瑋:《攝影師的四大修練》,演講時間:35分鐘
抽到「一號籤王」的書瑋,選擇她的生日禮物書,佛利曼‧帕德遜《攝影師的四大修練》。
拿起書,先聚焦書名:「攝影師」,這是秋芳老師對她的期望和激勵,連「愛攝影小咕」都會被看成「攝影師小咕」;再粗翻圖片,透過電腦播放,輕鬆對照著書中附圖和她自己在「無知」期拍出來的各種「很像」的照片,從陌生中看見熟悉,連廠長都入戲地插播:「這種照片妳應該很多吧!」大家笑了起來,彷彿私人沙龍,分享隱密生活的小小癖好,只是單純的喜歡,無關好壞。
接著簡介「目錄」,大學時養成習慣,看目錄,選喜歡的看起,一直到現在還是找喜歡,建立初步認識與內容架構。全書建立在「觀察」、「想像」、「表現」、「視覺設計」,一如每一場寫作文的修煉旅程:「觀察、記憶」、「想像」、「思考、判斷」、「行動」,這時她才大笑:「咦?我不是在做攝影師修練嗎?」
認識了書的外在粗胚,更重要的是,浸入書的內涵。
這本書,讓書瑋打破「技術優先」、「相機優先」這些刻板印象,隨著「對於攝影對象想傳達什麼感覺?」、「攝影對象本身表現什麼感覺?」、「想如何表現?」這三個問題,學習傾聽心裡的聲音,相信「只要是對的人,傻瓜(相機)也能變天才」,這樣的信念,滲入她的玩樂、學習和工作,成為嶄新的生活趣味。
一開始,當然是為了「玩樂」,相機,成為最好玩的遊戲。找出固定的習慣,專注打破;套住圈圈,用鏡頭觀察,記得在戶外丟圈圈,比較多「意外」好拍;三種異物質的隨機佈置想像;還有從一顆蛋的表現方式,學習先看見物「本身」,再為物說故事。
而後,她開始系統地「學習」,說自己想說的故事。先分享作者的作品〈蕨類成山〉,轉換觀察角度;〈大象的腳〉,用想像說故事,打破天與地的「迷思」;〈貓與乳酪〉看重點選擇;〈影子樹〉提供光圈和快門的調整,另類的表現方式;從〈海水的臉〉的慢速拍攝中用水龍頭造景;再自由翻讀很多不用知道是什麼的照片,欣賞原始的表現就好。接著發表她自己的作品,用手、腳「記錄」玩的時間;反覆出現的旅遊玩伴「艾瑪」與「小咕」;擔任姊姊婚裡攝影時搶拍「瞬間故事」……。最後,提醒每個人都可以用攝影為自己留記錄,睡醒時,看見什麼、目光在哪裡?透過鏡頭,會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視窗。
這讓她回到「工作」的省思。攝影師為了讓照片變精緻,要講究構圖,重視視覺設計,注意光、線、色,由簡入深,自由選擇與享受的權利,她想起作文教學,畫圖與攝影的關係,基礎班與國中班的區別,無邊的自由創作與實際的生活檢視,閱讀這本書,竟成為「讓生活變精緻」的深刻修練。
3. 依雯:《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演講時間:45分鐘
依雯喜歡精緻深邃的文字,從大學時初讀楊照《迷路的詩》,就深深被這個作者吸引。
楊照在誠品講堂重讀經典的《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成為她沉迷的起點,因而重讀傳記《馬奎斯的一生》;捲入想更瞭解拉丁美洲歷史的熱烈情緒裡,讀《拉丁美洲真相之路》、《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一個印地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看廠長、老師贊助的切格瓦拉傳奇電影《切:28歲的革命》、《切:39歲的遺書》,因為這些主題閱讀,更清楚地理解當年看到《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裡的拉丁美洲。
全書從「線性時間」和「循環時間」兩種對立觀點,分析美國和拉美、《百年孤寂》裡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又從這種對立中延伸出各種糾纏與滲透、虛幻與堅持的疊合關係。
依雯也從「線性時間」看見自我的突破與冒險,以及在每個學期韻律的「循環時間」裡,檢視自己的初衷,永遠不變的創作坊精神。她想起無數次停留在「舒適圈」的安逸,常常也落入循環時間觀,希望自己可以積極走出舒適圈,邁向積極有作為的線性時間。
從楊照剖析《百年孤寂》裡的三大主題:「孤寂」、「命運」、「荒謬」,依雯深自慶幸,即使生命本質有「寂」之必要,但我們不「孤」,因為人際聯結和團體運作,讓我們相信溫暖;荒謬是生命的困境,也會帶來戲劇性的轉機;我們握有解釋權,所以可以改變命運。
談完這本書的內涵,闔上書,回到書的封面。依雯用一張空椅子揭漏「孤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面對自己的時候;用停在密閉空間的烏鴉,揭露「荒謬」;而那扇黑暗中發光的窗,彷如當我們開始訴說自己的故事時,「命運」的微光。
封底放大版的亮光窗戶,對照被照亮的黑暗和蜘蛛網。依雯再次提醒大家,活著,是為了說故事。當我們活著,並且訴說屬於自己的故事時,那一面充滿亮光的窗戶會被放大,雖然,也會更清楚看見角落的黑暗與蜘蛛網,但它們是被光「照亮」的,能透過文字和自己素面相見,仍然是一件好事,即使被照亮的不一定是生命最華燦的地方,至少它有機會被照亮。
依雯也被這一年的閱讀遊戲,閃閃照亮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lde0301/post/1322732030 。
4. 雯婷:《第56號教室的奇蹟》,演講時間:30分鐘
學期一結束就「感冒燒聲」的雯婷,居然可以啞著聲音連講30分鐘,也算是「奇蹟」啊!
拿出《第56號教室的奇蹟》,她先指出封面重點:「品格擺第一」!人性品格才是教育本質,書名原文「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充分顯現「為了學生權益而忘了自己」的教育精神。
作者雷夫是公立小學的老師,是第一位以「老師」身分獲頒國家藝術獎章的人,將教學等同於藝術展現。光是推薦序就有十二篇,《時代》雜誌評價:「為了如何教育下層階級而吵嚷不休的政客們,何不在雷夫任教的第56號教室外停下腳步欣賞他們的演出。」她又加了一句:「教改人員也應該來創作坊,停下腳步,看看創作坊孩子的表現。」哈哈!
讀到雷夫老師身在公立小學和別人理念不同的寂寞時,雯婷慶幸自己選擇了志同道合的人在創作坊,她也找出方法,和大家共享:
1. 確立心態:
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在於這裡沒有「害怕」,這就是前進的動力。而後落實在日常實踐,從身教引領孩子,督促大家上圖書館,建立孩子們的價值觀,團體的力量,不是為「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人,包括自己和他人的互動連結創造記憶。
2. 深刻檢視: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堡「道德發展六階段」:這是一段從她律到自律的學習歷程。從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深入思索長遠的生命價值。
3. 實際行動:
讓學習生活化。為了訓練孩子們閱讀、討論、寫作,雷夫老師從文法、每週作文、閱讀心得報告到少年創作計畫,引領孩子們理解「怎麼讀」比「讀多少」更重要,質比量更重要。
雯婷提醒自己,絕不拿孩子的分數與另一個孩子比,要用自己過去的表現相較,衡量出他現在的進步;理解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推廣藝術教育,藝術最能觸動人心,力量也比數學、英文等一般學科大,也讓學生參加演出,明白舞台上的自己與舞台下的自己並無不同,兩者都說明他們是怎麼樣的人,台上台下的我們並無不同,無論是老師或學生,從而預知自己長遠的路,才會心甘情願「延遲(不等於犧牲)享樂」,在玩樂與努力中尋找平衡。
最後,她和大家分享看見世界的視野。第56號教室教導學生在一個「什麼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保有仁心,我們也將跟著後記提問,深沈地問問自己,校園問題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教育如何讓我們得有機會,變得愈來愈好?
雯婷回家後,詳實記錄出她的年度推薦書,一補「燒聲」之不足:http://mypaper.pchome.com.tw/tinklejam/post/1322716523
5. 羽豔:《廢墟本》,代發表時間:15分鐘
連著兩天讀完兩本《廢墟本》,很高興,羽豔的閱讀模式也在轉型中產生「寧靜革命」。
先和大家介紹兩位活得有趣又有意思的作者。從二十幾歲根據雜誌企劃到富士山下勸阻自殺者,探詢背後成因;順路拍了鐵道周邊的廢墟,勉強附在雜誌末黑白四頁;一路拍到四十幾歲,在優勢的物力支援下,以「破產物業」作主軸,推出彩頁專輯。我們如何能夠預估未來的熱門行業是什麼呢?但是,有這麼多的事實證明,那些活在熱情裡,堅持一、二十年的努力,常常輕易感動了每一個「仍然惦念著夢想」的人。
接著,回到這套書,廢墟,可以說是一種「末日的預言」,這是日本整體處境在盛處華滑落後的不安,更是世界總體經濟危機的預演,不只是荒頹的自我反射,同時也訴說著我們無可避讓的共同未來,讓人不得不翻新一種有別於現有存活型態的警醒和省思。
最後,和大家分享對羽豔選擇這本書的理解。這是她處在生命交叉口的一種「無聲的吶喊」,充滿了「感性的眷戀吁嘆」、「理性的拉鋸整理」,重要的是,在她混亂、迷惘、情緒擺盪的同時,也藏著她「對團隊的珍惜警惕」,有時候,甚至是她收攏自己,讓自己一定要活得更好的核心力量。
羽豔寫了篇動人的年度推薦書心得http://mypaper.pchome.com.tw/sblp/post/1322713157,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解釋了這些廢墟沒落的原因。她認為,比起「時機」和「地利」,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影響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人」,因為「人」所導致的失敗,也往往最令人遺憾,所以,我代她朗讀了她所歸納出來的關鍵問題:
1.信任感→沒有人記得疏失的真相,一次小小的失誤,一切努力都將成空。
2.新鮮感→客戶所給予的機會有限,經營方向需要不斷進步,安於現況也是危機。
3.使命感→傳承精神,才能永續經營。成就自身的重大責任,培養人才。
4.正義感→違反公理、正義,終會失敗。
被《廢墟本》所揭露的這些議題深深吸引的夢工廠廠長,第一個預約「共讀」,很快也提出她的感想:
1.覺得好慶幸,日本也有很簡陋、很粗糙的遊樂場,就像在電影中看到美國也有一根又一根難看的電線杆一樣。
2.我也喜歡攝影,也很常拍廢墟,我喜歡拍的是它們蒼涼孤寂的身影。好加在,它不是我的工作,要拍這麼寫真、這麼髒亂的廢墟場景,我實在腳踩不下去、快門也按不下去。
3.荒廢的是人,受害的卻是建築物。它們也是有機體,何辜?
「介紹一本書,讓人熱切想要一讀,這就是在書海裡探險尋寶的最大樂趣。」羽豔很開心,接著又不放心地問:「是我書選得好呢?還是代打者介紹得好?」
6. 淑君:《包浩斯人》,演講時間:40分鐘
去年推薦《安藤忠雄》深受讚譽的淑君,本來想再次推薦建築領域的書,選擇了她喜歡的妹島和世,可惜資料太少,沒有中譯本,只有合夥人西澤立衛《對談錄》中少少幾頁,決心從2011年夯到極點的《賈伯斯傳》裡極受欣賞的「包浩斯」所代表的功能與美感兼具的設計理念出發,介紹厚厚的《包浩斯人》。
演講之前,她先簡介,為什麼「包浩斯」會那麼紅?因為這代表著現代設計的搖籃。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建築、室內、家具設計,呈現材質本質並以幾何直角、正圓、直線的設計理念,都是包浩斯學院推行、傳授的思維,一種視覺經驗、何謂美的價值觀改變,從重視繁複、裝飾到消解、除去,影響了我們看待設計的角度。
「包浩斯」這名字引自德語建築小屋這類中世紀集會,展望一種來自各行各業工匠的高貴合作。創辦人葛羅培的理念,致力於藝術家與工匠攜手合作,模糊兩者的區隔,營造一種團隊合作的氛圍,把努力工作、擁有不同專長的個人聚在一起,創造出愉悅又實用的產品和建築設計,同時以機械生產方式取代對手的依賴,要將最新科技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包浩斯」創意學校從1919年到1933年,共14年,經歷三任校長。全書收納包浩斯六大家,因為對繪畫、織品領域不熟,她以建築為主,介紹創辦人葛羅培和結束校務的最後一任校長密斯。
葛羅培和密斯相同的地方在於追求美的視覺經驗,注意細節,連脫鞋也要很美、很有設計感,將一切裝飾消除,看見本質。他們都在貝倫斯建築事務所工作過,葛羅培準時上下班,密斯不眠不休,在職業生涯中都有舊勢力的王宮貴族支持。
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出身」。中產階級葛羅培,生活優渥;勞工階級密斯,密斯小時候吃過很多苦頭,成長之後,他們好像在逆轉自己的人生,葛羅培講究實用功能,搭蓋法克斯工廠、霍恩街之家、德紹教師宿舍、德紹學校;密斯講究精緻高貴,專注在經營豪宅。
葛羅培四處演講,擴展學校與理想的支持度,本身的能力和才華就是商品,累積自己的地位與資源,促成大眾對於現代設計美感的接受,但卻不斷奔波,在公事與私事上備受雙重壓力。
密斯雖然在建築上有所突破,理念影響不如葛羅培,但他善於時間規劃,邀請柯比意設計並建築完成,精密控制進度。
這兩個傑出的設計人,深深影響了設計界的無數種可能。比較起來,淑君更喜歡葛羅培,他強調美感來自細節;總是置團體利益於個人利益之前;在團體中細心地尊重個人,興建教師宿舍時,還特別問每一個老師的需求,為他們預留空間或直接設計進宿舍裡面。
聽這段結論時,我忍著笑。因為,這些人格特質,我覺得淑君好像在介紹她自己。
最後,淑君在閱讀中享受到巨大的歡愉。以前對「包浩斯」的印象只停留在表面,看完這本書,才又勾起興趣,想要更加瞭解20世紀初為什麽對美的品味會有那麽大的轉變?渴望搜尋出更多的書來填補熱切與好奇。
依雯問出大家一起想到的問題:「2012年的年度推薦,會是柯比意嗎?」
7. 小婷:《古都》,演講時間:20分鐘
大四的工讀生小婷,正處在畢業前的迷惘期,在「處女座」的鎮定作用下,認真把「應該做的事」都變成「想要做的事」。在創作坊工讀這一整個學期,她每週下課後急急忙忙趕去「專題討論」,一週又一週,看起來比我們還不得閒,更可怕的是,還有一種張望未來的不確定,常亂扯著慌慌亂的心,一刻不得閒。
結業前,小婷的專題書《越女劍》正式出刊;期末考試和大量的期末報告一湧而至;問她想不想參加創作坊尾牙時,還真擔心她能不能承擔額外多出來的年度書報告壓力?
聰明的小婷,藉由學校指定書《古都》,牽繫起創作坊、學業和她自己的生命追尋。她的報告有點生澀,但是真摯深情,勾勒出她的迷惑與珍惜。
記得,閱讀朱天心的《古都》,是她剛到創作坊的那個星期。糾纏在陌生的街道、古今交錯的時空,以及兩座迥然不同的城市,這些共同交織出來的樂章,成為難以繼續的文字,本該熟悉場景,變得如此陌生,即使與其他同學討論,依然無法形成共鳴。
一邊辛苦地苦啃「學期指定書目」,一邊還要忐忑不安地適應創作坊,隨著時間流逝,她發現這裡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充滿「人」的氣息。說實話,常看到以前的學生回創作坊,真不可思議!在她的記憶中,很少會有學生常常回去看老師的,往往是有人發起相互邀約,才會成行,次數也是少得可憐。
因為創作坊的孩子來來往往,提醒她,忙碌的生活總讓人忽略了身旁的細節,自己多久沒感受過風的流動?有多久沒聽過水的呢喃?又有多久沒生活的悸動呢?剛好手邊的工作告一段落,加上老同學的邀約,於是她們決定舊地重遊,再次回味童年的生活。
「這真的是我的國小嗎?」剛到學校門口,看著全然不同於記憶中的校園,小婷惶然自問。走進校園,才發現消失的不只是長長的椰林大道;警衛室前的水池填平成花圃;斑駁的牆面重新粉刷;窗外的鳳凰樹變成教師停車場;後門的童軍室換上紅漆;授課教師來來去去不知換了幾批;失落地回家時,童年抄小路的記憶全部被住宅區覆蓋淹沒。
這時,才懂得小說裡的徬徨,體會到朱天心面對時代巨輪壓毀的回憶時,因為京都保留時代的記憶而說出:「它總是在那兒,真是讓人放心。」那種五味雜陳的心情,也明白了為什麼以前的學生常常回到創作坊來。
驀然回首,如果總有一個人在那兒陪伴著我們,該有多好!而在生命的長河裡,如果能有一個承載共同回憶的地方,也是種幸運。
最後,小婷還重修了這份讀書報告,拼組著「回憶的廢墟」http://rosina91123.pixnet.net/blog/post/13524377 。
8. 小君:《身教》,演講時間:20分鐘
兩年前,小君就發現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的《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延續對他的信任,她推薦黃醫師的新書《身教》,從他記錄父親言行影響,更深入地思索父母對孩子人格學習上的暗示與影響。
小君讀書,總是細密深刻地記述著讓她感動的點點滴滴,把感動她的故事,以及重要的理念,綜合整理出來,一如書摘http://mypaper.pchome.com.tw/celiacelia_huang/post/1322711180。
她最珍惜的就是不論儀器多進步,醫生看診還是一定要用手觸診,黃醫師延續父親的信念:「醫生的眼、口、耳、手勝過檢查儀器」,因為看病在乎的是那顆「視病如親」的心。
對於這位醫生作家的文筆,她認為難得的是,在溫暖中帶著趣味。尤其,看到「在送往迎來時,對出院的病人要說「恭喜」,入院的病人要說「加油」,兩種情緒不斷轉換,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僵硬。」,忍不住自己也笑了起來。
父親的身教讓黃醫師體會到,當醫生最快樂的不是賺錢,而是蒐藏病人家屬信任與恩情,價值在於救了多少病人。這些深沈的影響,讓小君在創作坊看到孩子的差異性時,更是感慨不已,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冀望以「身教」這本書提醒每一個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9. 秋芳:《音樂使人自由----坂本龍一第一部口述自傳》,演講時間:30分鐘
在翻開《音樂使人自由》這本書以前,有趣的故事已然開展。先看腰帶,瀟灑不羈的坂本龍一照片,一派日本新音樂之父、未來派音樂之父的寬闊自由;檢視書的形式,錯落的裁切,像素樸的琴鍵;封面上的德文書名:Musik macht frei,在機械量產的「Music make free」間,玩味出一種解構文字、即興創作的嚴謹和自由,一如坂本龍一的自創品牌「Com m mons」,在Commons 中間夾進music,用文字的創作自由,張望一個音樂的共享之地。
這本書的成形,在坂本龍一面對《Engine》月刊企劃做口述自傳時,一開始,要他拾起記憶片段,彙整自己的故事,並不符合本性,只是,對於自己如何成為「今日的坂本龍一」,也是他很想知道的事,藉由這些敘述,和其他人共有一些記憶,至於能夠和誰?文字自有精魂,當它在人世間飄飛時,我們並不那麼確知。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風景,這樣歧異。真摯活著,成為最深切的期盼。
像坂本龍一這樣,察覺自己如何成為今日的自己,了解目標對象,了解孩子,同時也協助孩子們了解他所在的目標對象,融入更大的世界 ,成為我們必須慎重面對的功課。
讀這本書,領略人文精神的多面可能,不是知識的探索與累積,而是情緒的專注與共鳴,讓我們找到機會,從文字出發,建一道橋,到達各種藝術形態的無邊灘頭。
至於「坂本龍一」這個人,我們必須從卓越與狂飆促成的「高度」、摸索與自由拓展出來的「廣度」,以及困頓與思索琢磨出來的「深度」,深入去靠近他的精彩。
他的父親是編輯,童蒙時候就浸漬在卓越不凡的視野,大量的聽、大量的看,幼稚園即作曲〈小白兔〉,寫作時的「美在亂調中」,出色得讓老師不得不懷疑:「這句子從哪來的?」
上小學後,他學鋼琴、學作曲,媽媽為他找最好的老師,打下扎實的基礎,自由地展現自己。在狂飆的春春時候,交到好多好朋友,大家都燃燒熱情、任性賞玩,而後各自成就出一翻不同的志業,成為影響日本的政治家、畫家、音樂家……。
沈迷披頭四、滾石、現代音樂;同時也熟悉古典音樂與,自以為是德布西的轉世,還模仿他的簽名;和朋友被稱為「傻瓜三人組」,玩爵士樂、前衛戲劇,一起追女朋走;就讀藝術大學音樂學院,更常待在美術學院;罷課,參加學生運動,在秩序游離的解構年代,同時也解放聽覺。
日後回想起成長期間的無限寬闊,以及每一個師友的無限包容,他充滿感謝地溫柔回眸:「就像誕生在一個『充滿好老師』的星球。」
畢業後,糾纏在作曲與電腦、結婚與工作、戲劇與音樂、死亡與分離這些多元生活,綜合翻新民族音樂、搖滾音樂、電子音樂……,不只是潮流的趨使,還有更多文化思考與專業技法,讓他的音樂更加豐富、獨具特色。
組樂團,發行個人專輯,還接演名導大島渚的電影《俘虜》,開始做電影配樂,在坎城影展遇到國際大導演貝魯托奇,為《末代皇帝》配樂,開始周遊歐洲,而後移居美國,邁向世界。
定居紐約時,住在中央公園邊,親眼目睹崩天滅地的「911」現場,瞬間沒有任何聲音。三天後,音樂聲響起時,坂本龍一第一次這樣戰慄不已,深思起音樂是什麼?你喜歡音樂嗎?為什麼創作?創作的起點在哪裡?彷彿在那一瞬,靠近一切藝術的起源。
他開始深刻觀察內戰與飢荒,展開前所未有的「潔淨心靈的旅程」,反戰、環保,參與育養森林的「More Trees」、觀察格陵蘭氣候的「Cape Farewell」活動。
有了孩子以後,他又老老實實地從「國際人」、「地球人」回復到簡單的「日本人」,編選日本歌謠集、音樂全集。世界並沒有因為他的縮小而侷限,反而在回歸與重整中,聽到更寬闊的聲音,一如「宇宙人」的呼喚與邀約。接下來的坂本龍一,還會呈現什麼可能呢?
我們只需要,靜靜聽。因為,他希望我們都自由。
上一篇:尾牙讀書,創作坊文化
讀《廢墟本》耶!
oh~ya~
今年果然是小咕的年~~~
1.過年期間,會讓小咕讀《廢墟本》望二;而後帶回新竹教室拜年。
2.初五,《包浩斯人》會準時出現在中壢娘家。
《神鬼獵人》,片名The Revenant,既是亡靈,也是反覆盤旋的歸人。
我們看到死過一次的獵人休.格拉斯(Hugh Glass);看到他反覆盤旋的妻和子;看到文明征伐已然死去卻又徘徊的文化遺緒;看到那無止無休已然消失去從來不曾遠去的流光。
流光,才是反覆徘迴在數千年數萬年、最後終將統御一切的惆悵魂魄。
電影開發早於2001年8月,劇本改編自麥可•龐克的2003年小說。
最動人的是,由從2014年癌症休養後重新出發的坂本龍一主掌音樂,他也是盤旋在死亡邊界的歸人。反覆的鐘聲,提煉出多層次的餘韻,教堂幻影中瘋狂搖晃的古鐘,在疾風反覆中,鐘聲反而不見了,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千萬種無言辯證,藏在遙遠永恆的弦樂裡。
最喜歡斂盡一切聲響時,安靜著,電影院裡只剩下喘息聲。只要一息尚存,只要一息尚存……
☆影音小叮嚀☆
喜歡電影、關心奧斯卡獎的音樂人,可能會注意到對應着奧斯卡「最佳音響效果奬」的「錄音師工會奬」,和所有電影公會頒發的獎項前後公告。對應着「最佳音響編輯奬」的「美國音響編輯師工會奬」(The Motion Picture Sound Effects Editors Guild Awards,簡稱「MPS E」),提名名單,發表於二月。
很多人搞不清楚,「音響效果」和「音效剪輯」到底有甚麼不一樣,其實,兩者的區別很簡單,音響效果競技的是拍攝現場的錄音水平,音效剪輯則是指「對已經收來的聲音的後期混合編修」與「創造根本不存在的聲音」。
讚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