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7 12:45:45moon

陽光國小校園空間建構歷程研究論文觀後心得

(圖片來源:網路)
 
看完陽光國小校園空間建構歷程研究論文,透過其文獻的探討讓我對校園空間的沿革發展有初步的認識,才發現原來日據時期以司令台為中心的校園的空間規劃,其隱含著權力結構與意識型態,若無省思及教育的變革思潮,或許它將一直沿革而讓我們不自覺不自知學校建築到底在教育中該為何?其對於孩童有怎樣的潛移默化作用?論文中以引敘黃武雄的話將其開宗明義點出且連結出許多人的學習記憶:

學校教育的結果是不是使人更了解真實的世界,還是反而把人從真實世界隔離開來?

他說:孩子到學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學會與世界做真正的連結。所謂真正的連結是要把孩子的主體經驗與不同時空下的人們探索世界所連下來的創造經驗相連結,如黃武雄所談的「打開經驗的世界」。讓人理解學校是教育實踐的場所,乃孕育孩子學習經驗的學習環境,讓人體認學校原來具有潛在的課程,即學校建築與空間環境構成與提供了學習者覺察、體驗與探索經驗的一大部份,讓我回想求學時的記憶,不禁深為同感且認同校園規劃確有其待更完善的發展,且孩童探索世界的另一個開啟,校園往往是重要的一個開端,好奇心與冒險又是孩童普遍的特質,學校建築如何提供這樣的環境,是校園建築該省思課題。

再根據論文以文獻探討中之教育哲學如何來對學校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觀點的影響與探究,讓人開始思索:教育哲學與學校建築的關係該為何?發現往往兩者關係常由學校建築來決定教育哲學,而這也是該去省思的問題,換句話說,學校建築須先將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空間與實際的使用方式,創造適當的學習空間,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專業表現,提供學生更大的學習潛力,而這往往需要藉由對教育的理念與使用有深度的了解與參與,方能讓其實踐於空間規劃上。

故而後論文開始以陽光小學空間建構歷程來做為以上省思及作為實例來探討,透過實例的操作過程的紀錄,提供了校園規劃的新思潮與另種發想的可能,看到教職員與設計建築師的對話與反覆討論,了解參與式設計如何實踐讓校園空間規劃更接近教育本質與理念的歷程,了解如何從下而上且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規劃設計的發想,及課程與教學環境結合的課程安排,如何來實現與讓學生體認學習的真正意涵及面貌與多種可能,如文中黃世孟提出:

「學校是教育改革中最大的教具」!

這句話給了參與校園規畫者的審思與引導…

只是可惜的是:論文對於建構歷程尚缺回饋反思與建議,否則將更盡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