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字演義
句:「曲也。」奪為章句字,衍從金作鉤。俗衍勾,從ㄙ,句省聲,ㄙ象曲形也。又或從金作鈎。
《說文》:「句:曲也。从口,𠃚(丩)聲。」《玉篇》有句鉤,無勾鈎字,曰:「句:古侯切。曲也,不直也。又九遇切,止也,言語章句也。又古候切。」以音別為三義,謂章句所止,即借義而義奪也。又:「鉤:古侯切。曲也,所以鉤懸物也,引也。」兼釋器形、器用。義奪而衍鉤字也,蓋物懸則暫止不用,是奪為章句所止義,遂衍從金作鉤字。
《廣韻》句字分屬三韻,其一〈侯韻〉古侯切:「句:《說文》曲也。又髙句驪,遼東國名。又句龍,社神名。亦姓,《史記》有句疆。又九遇、古候切。」本義以下,著假借義也。又:「鉤:曲也。又劍屬。《字様》:『句之類並無著厶者。』」義同而字從金,主金屬為之,然以杞柳為桮棬,木亦得為之,是又有:「枸:曲木,又木名也。」曲木則無論木生而曲,或因匠人而曲。乃至曲狀皆得謂之鉤,如宮室之鉤心鬥角,如魚鳥之有鉤吻、鉤爪。其二〈御韻〉九遇切屨:「句;章句,又音溝、音構。」此則義奪而變音示別也。古九同聲,仍存其聲而變其韻也。其三〈候韻〉古候切遘:「句:句當。又姓,《華陽國志》云:『王平、句扶、張翼、廖化,並為大將軍,時人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俗作勾。」又變音別作句當,姓氏用,於古人句踐之外,別衍一音。又「俗作勾」者,欲與本義字有別也。
《集韻》四韻,其一〈侯韻〉居侯切鉤三字:「鉤𨪋:《說文》:『曲也。』一說鉤,縣物者。亦劔屬,或作𨪋[1]。」又:「句區:《說文》:『曲也。』又姓,或作區[2]。」此音義相承,為句義奪,別從金作鉤,以與本字區別。又:「𣕌枸:木曲枝曰𣕌。一曰木名。或省。」承《廣韻》,特釋以曲枝為義。其二〈虞韻〉權俱切劬,縣名冤句、西南夷名鉤町,此不論。其三〈遇韻〉俱遇切屨:「句:詞絶也。」其四〈候韻〉居候切冓:「句:拘也。又姓。」又:「鉤:鉤梯,攻城具。《詩》:『以爾鉤援。』」句字後三音皆變音以別用,鉤音冓,亦其一。
段注〈句〉:「凡曲折之物。侈爲倨、斂爲句。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謂山川紆曲。如句容、句章、句餘、高句驪皆是也。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鉤乙之意。古音總如鉤,後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爲勾。」蓋就「曲也」乙義為說。段注又據﹝元﹞黃公紹《韻會》補《說文》:「鉤:曲鉤也。从金句,句亦聲。」釋義專指曲形器也。惟覈諸《玉篇》《廣韻》《集韻》,許書實未錄鉤字。
山子按:句本義曲也,奪為章句義,遂衍從金作鉤。本義指形,衍義為器、為用,見於經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或謂與《孟子‧告子下》:「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之鉤同義。按古之帶鉤,今之腰帶頭,所以勾連腰帶首尾也,此則名詞。
《周易‧繫辭上》:「鉤深致遠。」孔穎達疏﹕「物在深處,能鈎取之。」探取義也。《儀禮‧大射禮》:「右巨指鉤弦」,引弦也。《禮記‧深衣》:「續衽,鉤邊。」連兩邊也,皆以動詞用。
又《毛詩‧小雅‧采芑》:「鉤膺鞗革。」〈崧高〉:「鉤膺濯濯。」〈韓奕〉:「鉤膺鏤鍚。」[3]張衡〈東京賦〉:「鉤膺玉瓖。」薛綜注:「鉤膺,當胸也。」《莊子‧知北遊》:「大馬之捶鉤者。」所捶鉤,即鉤膺也。《儀禮‧鄉射禮》:「豫則鉤楹內。」〈聘〉:「大夫升自西階,鉤楹。」鉤楹,謂繞楹也,取其繞行如鉤,形容詞也。又〈士虞禮〉:「鉤袒,取黍稷祭于苴。」《注》:「鉤袒:如今擐衣也。」《疏》:「經云鉤袒,若漢時人擐衣以露臂。」《說文》:「擐:貫也。从手。睘聲。《春秋傳》曰:『擐甲執兵。』」是所謂擐衣者,貫衣,衣周其身,惟露其臂耳,是亦形容詞。
又《說文》:「枸:木也。可為醬。出蜀。从木句聲。」木名,惟《荀子‧性惡》:「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此枸字「從句從木,句亦聲。」蓋從句本義衍從木類化,以別於本字句與新生字鉤。與《說文》木名義不同,《玉篇》無錄,《廣韻》鉤紐古侯切:「枸:曲木,又木名也。」始收荀義。句衍勾,枸或作构,《篇海》以构同構,妄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