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字演義
古代帝王、諸侯陵墓才有隧,一切都在禮制規範中。
隊:從高隊也。內衍䃍,陊也。奪為部伍義,別衍墜。又伸為谷中道、墓道,衍隧。
《說文》:「隊:從高隊也。从𨸏(阜),㒸聲。」義見《左》成十二年:「俾隊其師,無克胙國。」《禮記‧檀弓上》:「馬驚,敗績,公隊。」又〈檀弓下〉:「退人若將隊諸淵。」又〈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1]釋文:「隊:直媿反。」《禮記》隊皆作墜義。《墨子‧七患》:「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其子於井中。」凡此俱《說文》隊本義也。
又:「䃍:陊也。从石,㒸聲。」音義同隊,隊䃍字以從阜從石,義通互假也,惟檢十三經及諸子皆未見䃍字。《漢書‧天文志》:「星䃍至地則石。」如淳曰:「䃍,亦墜也。」又〈敘傳〉:「薄姬䃍魏。」師古曰:「䃍,古墜字。」《玉篇》:「䃍:徒對切。墮也。」《廣韻‧隊韻‧隊紐》徒對切:「䃍:礧䃍。物墜也。」《集韻‧至韻》:「墜隊䃍礈隧𨺵:直類切。《爾雅》:『落也。』」義繫於首字墜也。又〈隊韻‧隊紐〉徒對切:「䃍:《說文》:『陊也。』」皆作墜義,然謂為墜本字則非也。
隊義一歧於部伍義,《左》文十六年:「會師於臨品,分爲二隊。」杜注:「隊:部也。兩道攻之。」《左》襄十年:「以成一隊。」杜注:「百人爲隊。」《音義》:「隊,徒對反。徐徒猥反。」皆部伍義,隊義遂歧矣。蓋隊所從:「㒸:从意也。」所謂從意者,志相從也,由相從伸為部伍義,此隊義在㒸,非從阜之義也。隊本義既奪,增土為墜,以應本義。從𨸏從土,義可互通,知隊字增土者,贅也,是以《說文》有䃍無墜字。《尚書》言「墜命」者最多[2],《論語》:「文、武之道,未墜於地。」《韓詩外傳》:「星墜木鳴,國人皆恐。」墜字皆後人所篡。《爾雅‧釋詁》:「隕、晳、湮、下、降、墜、摽、蘦:落也。」故《說文‧新附》:「墜:陊也。从土,隊聲。古通用䃍。」按《說文》:「𨸏:大陸,山無石者。象形。」則隊為墜義,不如䃍字從石者明確,綜之宜曰:「隊:從高墜也,一曰部伍也。從𨸏,㒸聲。䃍,隊或從石。墜,或益從土。」䃍宜為隊重文也。
其次,歧於隧義,《𥡆天子傳》:「得絕銒山之隊。」《注》;「隊:謂谷中險阻道也。音遂。」音義同隧,初謂谷中道也。《左》隱元年:「闕地及泉,隧而相見。」《注》:「隧:若今延道。」又《左》僖廿五年:「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注》:「闕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禮也。諸侯皆縣柩而下。」此隧謂墓道也。《周禮‧春官‧冢人》:「及竁以度爲丘隧。」《註》:「隧:羨道也。」段注〈羨〉:「亦假借爲延字。墓中道曰羨道,音延。亦取㴱長之義。」今考古所發戰國古墓,王者開前後兩墓道,作中字形,諸侯則單道作甲字形。其墓道斜下至墓室,伸從高而下之義也,卒衍隧字。
䃍字引述如上,其餘《玉篇》:「隊:池類切。從髙隊也、失也。又徒對切,部也、百人也。」以音別義。「墜:直類切。落也。」「隧:似醉切。墓道也、握(掘)地通路也。或作𨽡。」
《廣韻‧隊韻‧隊紐》:「隊:羣隊。徒對切。」〈至韻‧墜紐〉:「墜:落也。直類切。」〈至韻‧遂紐〉:「隧:埏隧,墓道也。俗作𡑞。」段注《說文‧隊》:「後人以墜入〈至韻〉,以隊入〈隊韻〉,而莫測其原委矣。」
《集韻‧賄韻‧錞紐》杜罪切:「隊:羣也。」「隧:徑也。」隊隧同音。又〈至韻‧㒸紐〉徐醉切:「隧隊𡑞𨽡:墓道也。」子隧義為主。又〈至韻‧墜紐〉:「墜隊䃍礈隧𨺵:直類切,《爾雅》落也。」〈隊韻‧隊紐〉:「隊:徒對切。《說文》:『从高隊也。』」
附:【中華國寶】《太清宫隱山大墓》(三)
[1]〈中庸〉:「日月所照,霜露所隊。」〈聘義〉:「垂之如隊,禮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良蓋弗冒弗紘,殷畝而馳,不隊,謂之國工。」
[2] 〈金縢〉:「無墜天之降寶命。」又「召誥今時既墜厥命。」及「乃早墜厥命。」各二句。〈君奭〉:「殷既墜厥命。」「乃其墜命。」〈酒誥〉:「今惟殷墜厥命。」
今時古墓發掘,對古史、古文化,古文字研究,非常有幫助。上圖是墓葬示意圖,在發掘時,考古人員怎麼分別出隧的所在位置及大小。這是根據墓上回填的土與原生土結構不同,研判出來的結論。盜墓賊即是用洛陽鏟,把地下泥土套上地面作判斷。
《左傳》的「請隧」,按解釋,即是墓道。要「請」,可見這個制度很嚴格,現在考古所發現周以上古墓,大都與這個制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