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06:00:00南山子

明志書院聯

明志書院聯

  泰山明志書院,係乾隆間墾首胡焯猷所捐。焯猷,字攀林,福建汀州永定客籍,約康熙三十二年(1693±)生。少業儒,研醫,雍正十一年(1733)入臺,居興直堡淡水廳新庄。乾隆十三年(1748),與林作哲、胡習隆合組「胡林隆」墾號,闢興直堡成子寮、水碓、山腳、貴子坑、田心仔、陂角、丹鳳、營盤諸地,即今五股、泰山及新莊北境,有田三百餘甲,佃戶百餘。十七年,焯猷施興直山西雲巖建大士觀。廿五年,捐建新莊米市關帝廟

  臺灣於清領之初,原設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雍正元年,諸羅析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為彰化縣。九年,又劃大甲溪以北為淡水廳,治竹塹。乾隆十一年,八里坌巡檢虞文桂嘗即新庄街尾設義學,嗣以巡檢司移駐新莊,徵義學為衙而告罷。然新庄戶口漸多,子弟就傅為難。廿八年,焯猷捐興直堡興直庄山腳瓦屋充義塾、又水田八十餘甲租穀為膏火資,事呈閩浙總督楊廷璋准設「明志書院」。三十年,淡水同知李俊原欲就廳治竹塹設書院,以無資罷。三十四年冬,新庄中港厝監生郭宗嘏感焯猷義行,亦捐長道阬及八里坌田一百九十餘甲租穀充學租及建黌舍費。至四十六年,書院遷竹塹城西門內,泰山原址留為租館,聽生童肄業。

  光緒元年,劃大甲溪以北至後山為臺北府,下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一廳。府治暫設竹塹,四年始遷艋舺。時書院學租地屬淡水,歸陳天來之子霞林經理。十七年,霞林遷廣東勸業道,即任前病卒,新竹請將學租改由竹縣舉鄉紳議章經理。明年,淡水貢生張鳳儀謂竹縣有餘,而淡水學海書院不足,請改歸學海。鄧岸登又為舊塾爭。其年九月,臺北府定例三分,頒「金文興」戳記經理。廿一年正月,舊塾改稱「新莊山腳義塾」。

  日本據臺,仍為書房。民國九年,焯猷族親(1874-)即舊址重建,次年落成,余逢時題額,仍稱「明志書院」,磚屋三室,祀先賢神位。廿二年,日督以寺廟列管。至政府遷臺,因之不改。

  五十二年冬,臺塑企業王永慶,即書院西南創「明志工專」。六十四年八月,政府於書院及工專間設「明志國小」。八十年八月,又於書院東北隅,貴仔坑溪西畔,別立「義學國中」「義學國小」,表彰胡氏風義也。九十二年六月,舊院屋舍為樹壓坍,其秋,始列《文化資產保存法》管理,維修重開,為紀念所。余以癸卯秋日過其堂,大門乙聯,不知撰人。曰:

   窮理致知,反躬實踐,傳聖道應尊朱夫子;

   捨宅作祠,捐資興學,惠鄉里當效胡先生。

論設學興教,文明以進,洵堪流傳也。聯字楷體,款作行書署:「歲在甲子孟秋之月,浯江陳章甫敬書。」明志國小教師也,甲子乃民國七十三年,重修時所加。

  竹塹明志書院,舊址在今竹市關廟西。道光三年,邑人鄭用錫舉三甲進士。九年,歸為書院山長。至十四年,赴京任官,族弟用鑑繼為院長,司鐸三十載,臺北陳維英即用鑑門下士也。咸豐七年,書院敬業堂改為德政祠,祀淡水廳同知六人,以焯猷、宗嘏附祀。日本據臺,初充衛戍病院,尋改日語傳習所。光緒廿四年,再改為公學校。三十二年,以屋舊,瓦墜傷學員,遷校於文廟,院址闢為道路,餘地供民租作「日英館」宴飲所。越明年,館廢業,日人復糾資築「新竹座」戲院,民國三年落成,至六年毀於災,其後數有變易。舊址既夷為路,不復舊觀矣。至九十年,竹市府即舊址對面闢「明志書院停車場」,別設「竹塹明志獎」。人物、事略、文徵,具見詹雅能《明志書院沿革志》,並錄有四聯,講堂二聯,其一嘉慶八年,晉陵錢萼清題:

   明德貫至善,道斯備;

   志學到從心,功乃完。

萼清字顯庭,號葦渡,年籍不詳。觀聯語合四書章句,蓋深於理學者也。又道光九年,山長鄭用錫聯曰:

   講習半舊交,昔是友生,今是師生,愧品評未符月旦;

   追隨曾此地,我為先進,爾為後進,願鼓勵更上雲霄。

占身分語,他人不能道也。又朱子祠二聯,其一嘉慶十九年冬,黃文舒所撰並書:

   自濂洛關以來,綿綿延延,道脈流通閩海;

   由楊羅李而後,礌礌落落,儒宗賴有考亭。

以朱子繼濂、洛、關三派之學,終而傳至海隅,經學史也。下聯謂楊時(1053-1135)、羅從彥(1072-1135)、李侗(1093-1163),三傳至朱子。考亭者,唐末黃端於閩之建陽築「望考亭」以眺矚父墓。朱子晚年於建陽雲谷築「晦庵」以為講學、著述所,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世稱考亭先生。

  礌落即磊落也,司馬長卿〈上林賦〉作:水玉磊砢漢〈朱龜碑〉:「磥落炳煥。」〈魯峻碑〉作:「礧落彰較。」至嵇康〈琴賦〉:「踸踔磥硌。」《晉書‧載記第五》:「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礌字於《說文》《玉篇》《廣韻》皆未收。《集韻》分兩音,多錄異體字。蓋謰詞,類化未獲認同,初無定字也。又木刻乙聯,失撰書人名。曰:

   學究天人,接千秋之道統;

   教宗孔孟,綿萬世之心傳。

以朱子繼孔孟,元明以來,學者所宗也。